周天成
對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
周天成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網絡這把“雙刃劍”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高校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方面。因此,西藏地區的各大高校應采取相應措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網道德教育力度,與我國目前教育改革要求相符合。本文將對目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加強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措施加以闡述。
西藏地區 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道德教育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經逐漸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網絡時代背景下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能夠充分滿足教師和學生對此方面的需求。但是網絡所具備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特點,也使得學生由于對網絡的理解和利用不當,對自身的人格塑造以及身心健康發展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網絡屬于信息資源平臺,能夠為人們展示出更多的理論研究成果。但是,其在具備較強的信息共享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西藏各高校中,由于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信息較為閉塞,因此,大學生通常喜歡在網上進行信息的搜索,獲取各方面的最新消息。同時,大學生也是理論研究的主要力量,其在理論、論文著作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存在著諸多網絡道德方面的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社會和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網絡平臺中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并且其中存在著大量的信息資源,部分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論文的研究和發表,實現自身的文學價值。但網路道德問題也由此產生,部分大學生利用網絡中的“復制、粘貼”功能,將他人的理論研究不加任何修改或者稍加修改變成自己的作業,這種抄襲、剽竊的行為將會使人腦產生松懈或者機械思維,對網絡信息產生較大的依賴。同時,這種行為也嚴重的侵害了作者的知識產權,對網絡道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擁有健全人格和高素質的人才,網絡存在的意義也是能夠提升和豐富人們的知識體系,這種抄襲、剽竊的方式會使大學生的思想逐漸僵化,對自身的思想和成長毫無益處的同時,也對他人的知識產權造成了侵害。
目前,在網絡時代背景下,通信工具成為人們之間交流的“新寵”,高校大學生之間的溝通幾乎也是通過QQ、微信等社交軟件完成的。但是,有些大學生對網絡聊天和游戲把握不好“度”,逐漸熱衷和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對自身的學習和身體都產生了極大的不利影響。這主要是由于網絡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自由性,沒有現實生活中環境的限制和管制,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的學生,到了網絡中搖身一變,成為了穿梭于多個微信群之間的“活躍份子”。網絡環境不像現實生活中那樣的以貌取人,因此大部分大學生通常愿意在網絡中傾訴自己的心聲,在網絡聊天和游戲中找到自己的知音。但是,網絡中也充斥著現實社會中沒有的暴力和殺氣,網絡游戲中經常存在著刺激、驚險、暴力的色彩,只要玩家不斷的充值網銀購買武器和裝備,就會在游戲中所向披靡,致使許多大學生徹底沉浸在網絡游戲當中無法自拔,對學業和身體都產生了雙重危害[1]。
在人民網對北京網媒協會會長閔大洪先生的采訪中得知,破壞網絡秩序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制作或者傳播色情淫穢信息,侵犯他人肖像權、隱私權等合法權利,散布虛假信息和謠言以及網絡詐騙等。這些都將會對網絡秩序產生不良影響,而且還有可能對社會的穩定和諧構成嚴重的威脅。網絡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廣大網民群眾都可以積極參與其中,將自己的原創作品在網絡中發布或者將他人的優秀作品進行轉發。大學生同樣屬于網絡社會中的組成部分,他們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但是,部分大學生由于在網絡中缺乏自制力和道德素質,因此在互聯網傳播的背景下,經常會進行上述幾方面破壞網絡秩序的行為,進而對社會和網絡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目前,網絡中具有較強的自由性和虛擬性,實名制上網還沒有得到普及,只是對某些大型游戲為了防止沉迷使用了實名制登錄方式。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學生為了彰顯個性或者單純的為了惡作劇,在網絡中散布虛假信息,引起網民的恐慌。同時,在網絡中大學生通常沒有將自己的真實信息進行填寫,導致在責任的追溯時難以找到信息發布的主體。這種網絡的“虛擬性”也導致了網民之間互相不信任,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我國各高校大學生的道德水平較低,對網絡環境中的無形監管沒有充分的認識,進而從事弄虛作假等行為,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監控[2]。
網絡所具備的開放和自由特性能夠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是,這也同樣助長了部分學生的僥幸心理,一些大學生存在較強的網絡道德問題,經常從事違反網絡道德的行為,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這也成為了一個飽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學校應加強注重力度,切實認識到網絡道德問題給大學生帶來的危害。
部分大學生在從事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之后,會在感官和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并且對這種滿足感逐漸產生依賴。在身體上的表現為疲乏無力,情緒低落。同時,大學生在進行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之后,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這將十分容易引發焦慮癥、心血管疾病等,使其身體受到嚴重的不利影響。其次,部分學生不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身所從事的行為是違背網絡道德的,并且沉浸在此快感當中無法自拔,在日常學習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動搖,迷戀各種色情暴力內容等現象。在行為方面,容易發生較為偏激的行為,對他人進行惡意謾罵和侮辱,社會道德感嚴重缺失,人格較為冷漠、見死不救等,對身心發展產生極大危害。
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人格形成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息息相關。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和人格發展的階段,在當今網絡環境背景下,網絡對其人格的正常發展起著較大作用。處于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人格將會得到正常發展,而低俗、雜亂的網絡環境將會使大學生發生人格扭曲的問題。在網絡虛擬的環境中,大學生的個性將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在言論、行為等方面不受約束,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夠實現的。這種線上線下不同的道德原則,將會使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模糊、情感淡薄以及誠信缺失。使其在網絡空間中精神極度振奮,能夠編造出各種信息,沉浸在聊天和游戲的快感當中。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變得十分萎靡消沉,對于身邊的人和事都漠不關心,對于人生理想和目標上比較迷茫,線上線下判若兩人,長此以往將會造成人格分裂,不利于人格的正常發展[3]。
高校要想實現對學生更好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加強對互聯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打破傳統的教育工作中的單純的以老師教課為基礎的教學方式,要充分與現代化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使教育工作方式更加豐富。首先,嚴禁采用條條框框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上的硬性束縛,這樣的教學方法過于死板生硬,容易使學生產生叛逆心理,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教育工作人員在進行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要加強互聯網技術的融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學校也應建立獎懲責任制度,教育工作人員要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認真履行學校所做的一切規定,學校對于表現良好的教育工作人員要給予獎勵,對于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給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教育帶來不利影響的教育工作人員要給予嚴厲的懲罰,以此來提高教育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同時,也提醒教育工作人員一定要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在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傳統的教育工作制度中條條框框眾多,嚴重的束縛著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國家提倡的培養綜合型學生的教育目標相背離。因此,高校應結合互聯網思維,適應當代學生教育發展的需求,制定完善新型教育工作制度,使其與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教育工作制度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行政教育工作制度上的創新,高校要對自身教學活動的本質有良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學術教育工作制度上的創新,學習可以建立課外研究學分制,鼓勵學生積極利用互聯網進行學術方面的科學研究實驗。
要想貫徹落實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兩個方面落實,即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和提高教育人員對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認識。一方面,凈化校園思政氛圍方面。高校學生一般都喜歡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進行談論社會熱點或者八卦新聞,因此學校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輿論情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輿論指引,凈化校園的思想政治氛圍。另一方面,提高教育工作人員對互聯網應用的認識。在目前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教學工作也要與互聯網相融合,應重視互聯網在高校思想政治中起到的重大作用,積極將互聯網思維與實際課堂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顯著的增強[4]。
目前,西藏地區的各大高校個人電腦與校園網已經基本得到普及,因此學??梢栽诖藯l件下進行因勢利導,利用開展各種各樣網絡活動的方式,與大學生進行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這同樣也是促進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行之有效方法。首先,學??梢蚤_展以“文明上網”為主題的網絡活動,通過演講、演出以及朗誦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網絡存在的意義,感受到文明上網的宗旨。其次,學校還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和學者到學校來針對網絡道德教育開展講座和座談會,運用具體的實際案例,使學生能夠受到感悟,對自己的網絡行為進行嚴格要求。此外,高校還可以開展MV制作、軟件編程大賽、網頁制作大賽等活動,營造出一種積極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對網絡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良好充分的利用,進而提升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越來越高,網絡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與挑戰。但是這種挑戰也能夠給高校帶來發展的機遇,使高校能夠快速結合互聯網的發展與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學生自身的網絡道德水平得到顯著的增長。
[1]趙萬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馬克思主義“需要”論的幾點思考——兼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01):74~76.
[2]王淵.基于科技倫理視角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3.
[3]寇榮.完善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保定學院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4]林俊.網絡環境對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4.
西藏警官高等??茖W校)
本文系“微”網絡時代下的我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研究課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