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堅
語文教學“五開放”的實踐與研究
孫 堅
長期的應試教育機制束縛著語文教師的手腳,在教學中不敢稍有發揮,往往采用一種靜態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提出“五開放”,走出課本,走進生活,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
語文 教學 五開放 能力 效果
長期的應試教育機制束縛著語文教師的手腳,在教學中不敢稍有發揮,往往采用一種靜態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國家目前提出素質教育,是基于當前教育形勢的特點及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根據這個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提出“五開放”,以培養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
通過語文教材能獲得能力嗎?回答是肯定的,但是這種能力是很有限的。當前語文教材知識性的東西太多,這些知識對形成能力不一定有用,即使有用,也非常有限,必須加大容量。比如,教材選編的多是經典文章。但語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或說現實性,離開了時代意義,再好的課文也只是文物、古跡、化石,可能很有價值,但沒有活力。言情、武俠不登大雅之堂,學生卻特別青睞,影視腳本課本沒有其地位,不少大家卻樂于制作。學報告文學,總要回到遙遠的年代去理解其新聞性、政論性,這么做多么累人啊。教材的開放,就是要讓學生關心新時代的文章樣式,指導學生看課外書籍、讀報刊雜志;收集現實中的活教材,適當引入課堂。如教新聞、報告文學,如果能從當前報刊上選幾篇來認識其特點,又舉身邊的典型事例來練筆,既生動易懂又能饒有趣味,貼近生活,學以致用。
所謂課文重難點的開放,就是要擺脫教參、課后練習的束縛,注重讀,注重自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都可通過閱讀心領神會,潛移默化。對一篇課文的理解,見仁見智是允許的,也是正常的,拘泥于教參的“正確分析”,只重趨同,無視求異,必然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課文確定的重難點,體現了階段性的特點。如果開放了課文的重難點,就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語文對“教書育人”體現最直接,就在于它有極強的思想性。但我們往往把語文的思想性作片面化、簡單化理解,以為思想性就是政治思想,有時上語文課形同上德育課。這當然是不對的。
實際上,語文的思想性,應在于語言文字表達的豐富鮮活的意義,哪怕是說明文,也要當成有生命的,語言文字才能活起來。我們不責難課本沒有選所謂思想不健康的文章,但我們深感學生因此削弱了鑒別力,無法認識語言的復雜性。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我們曾經把梁實秋、胡適等批得一無是處,梁實秋、胡適卻在社會上很走俏,這是不是一種反諷?教《最后一課》一課,是不是可以讓學生思考以小弗郎士為主人公來寫?同樣的材料,有不同的處理,《水滸》和《蕩寇志》是不是可以比較閱讀?如果我們敢于打破禁區,學生的思想就會由平面變成立體,思維更活躍,更富創造力,也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
應試教育機制使學生受害最深的就是寫作,老師規定一種模式,學生公文般寫些套話,喊幾句口號,不求有水平,只求不失分,四平八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八股調。作文的開放,就是要把學生從被動中解脫出來,注意訓練的多樣性、內容的真實性、學生的主體性,提倡個體風格。要特別強調從生活中吸取養料,生活越豐富,社會越發展,語言變化速度越快。德國被稱為制造新詞的機器,就和其生活節奏、社會開化有關。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日益多樣化,我們的語言使用也日益復雜,不必說語言文字符號浩如煙海,一個人知道和懂得的畢竟有限,就算是保存下來的書面語言,甚至正在流行的口頭語言,都可能具有含蓄性和多義性,分析理解也就有多維性。當“打假”堂而皇之出現在官方報刊時,“假打”就應運而生,成了老百姓的口頭禪,所包含的生活內涵是相當豐厚的。不少新名詞(尤其是網絡詞語)老師尚未接觸,學生卻已用得爛熟,很自然很習慣。老師評改作文時,要注意學生的參與,不能一言堂,把學生放在被動位置,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當然,提倡寫作上的開放,并不是提倡作文可以隨便寫了。那種教學無依據、訓練無目標的情況是要不得的。在實際操作中,應付中考、高考的多。就寫作過程而言,注重審題、立意的訓練,忽視謀篇布局的訓練;注重簡單的提綱、開頭、結尾的訓練,忽視語言、表現手法、思想內容的訓練。認為作文只要審準了題意、確立了好的主題,寫好了文章的開頭、結尾就行了,其它的就可以不管。在訓練手段上,往往也只注重課堂作文訓練,忽視課外周記、日記的訓練;注重文字表達訓練,忽視說話訓練。甚至有的教師為了教學進度,往往把作文教學的時間挪作它用,認為訓練也可,不訓練也可。這種做法是大錯特錯的。
一般地講,語言訓練中的“訓”,是指教師的指導和必要的講解;“練”是指學生活動。離開學生的“練”,“訓”就毫無意義。因此,必須以“訓”導“練”,以“練”為主,“訓”“練”結合。如前所述,語文是一門最適宜于自學的學科,語文能力的獲得未必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和其他學科相比,那種鏈條式環環相扣的階段性特點語文不存在,學生某些實際語文知識和能力未必要通過老師的“教”才能獲得。所以,語文老師的“導”,主要在為學生引路,授之以“漁”,上路以后,就很適宜于教學相長,要改變老師是萬能上帝的做法,使課堂教學在和諧共創的氣氛中進行。
總之,語文教學不能死教課本,必須走出課本,走進生活。筆者上面提出的五開放,其實遠不指這五個方面,語文教學需要開放的方面還有很多。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教學方法,擔負起提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任。
江蘇省豐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