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霞+王進元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逐漸普及,高校也邁進大數據應用時代。在大數據時代,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如何將招生系統與數據管理結合起來;根據考生信息進行數據分析,預測考生報考行為,成為未來招生工作的主要發展趨勢。
關鍵詞:大數據;互聯網;數據分析
一、民辦高校招生中的大數據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考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報名條件逐步放寬,招生規模逐年遞增,招考規模多樣化等,給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帶來了不小壓力,尤其是民辦高校,壓力更大。數據量繁多,招生任務重,在短時間內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報考學生提供極大的方便,更為招生計劃編制、招生宣傳、專業設置、招生就業聯動等提供決策參考,以便在未來激烈的生源競爭中能掌握發揮主觀能動性。
作為民辦高校,每天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有效數據,這些數據來自于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具有很高的教學和科研價值。用好大數據可以幫助學校搞好學生出勤、日常教學管理、成績管理、證書考試、就業分析等,通過大數據可以分析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提供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可以有效掌握潛在生源及社會需求旺盛的專業,提升學校內涵建設、專業品牌建設,更好的做好招生宣傳工作,從而全體師生都將從大數據技術中獲益。
二、民辦高校招生要素
我國的高等教育由少數人享受的精英化教育,逐步發展到適齡青年均可享受的普及化教育。目前國辦高等教育發展規模還處于較低水平,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水平差距還很大。在發展公辦高等教育的同時,必須發展民辦高等教育。要通過公辦、民辦、私辦等多種渠道以及函大、夜大、電大等多種形式,使我國高等教育盡快向大眾化、普及化方向發展,以提高全民文化的整體素質。
國家對民辦高等教育大政方針已經明確,但對民辦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尚不一致。如:傳統觀念的偏見、政策方面缺少有力的支持、生源競爭激烈等,對民辦高校的鞏固與發展都是嚴峻的考驗,生源大戰不可避免。考生填報志愿隨意性較大,造成錄取后報到率偏低。通過對煙臺市民辦高校近2年來填報志愿考生就讀分析,因考生對所報考學校不了解,錄取后對學校現狀不滿意,不報到或退學引起的生源流失率達15%左右,個別學校計劃浪費率甚至高達50%以上。
因此,民辦高校要做到穩定為先,質量為本,特殊為主,在競爭中求發展,在波動中求穩定,視質量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民辦高等教育越發展,越應該高度注重提高教學質量。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競爭機制,才能推動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的更大發展。
三、如何運用大數據
1、獲取數據
獲取數據是大數據應用的前提,招生數據的獲取方式有很多種,如直接到高中/中專與學生交流,獲取學生和家長的有效信息;與在校生溝通,獲取學生的就業意向;與教師溝通,獲取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等;也可以通過QQ、微信、網絡、電話等平臺對學生及家長實時溝通,答疑解惑,順利獲取信息并對學生潛移默化。
2、數據分析
識別信息需求是確保數據分析過程有效性的首要條件,可以為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提供清晰的目標。識別信息需求是管理者的職責管理者應根據決策和過程控制的需求,提出對信息的需求。就過程控制而言,管理者應識別需求要利用那些信息支持評審過程輸入、過程輸出、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過程活動的優化方案和過程異常變異的發現。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整合招生的巨量信息成為可能。大數據的核心代表是分析信息時的三個轉變: 一是可以分析更多的數據,甚至可以處理和某個特別現象相關的所有數據,不再依賴于隨機采樣,可以讓人們看到樣本無法解釋的細節信息。
二是不追求精確度,不需要對一個現象刨根究底,只要掌握大體的發展方向,更好地洞察宏觀層面的現象即可。如招生宣傳期間藝術類考生或普通類考生咨詢量,可及時預測出學生填報志愿情況,甚至學校招生計劃的完成情況。
三是不熱衷于尋找因果關系,大數據提供事物間的相關關系,它也許不能準確告知我們某件事為何會發生,但是會提醒我們這件事正在發生。
獲取一手數據后,需要對數據進行甄別篩選,過濾掉無用信息,保留可對學校決策提供有效支撐的數據。通過對學生獲知學校途徑、各省學生轉專業情況、獲取證書情況、考研及就業情況、學生關心學校哪些方面等的數據分析,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可對當年甚至來年的招生情況進行預測、招生宣傳的側重、招生計劃的制定、招生模式的改進等方面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數據。
四、運用大數據面臨的挑戰
1.數據利用效果不理想。大數據人才的缺乏,大數據時代對數據分析師的要求極高,只有大數據專業化的人才,才具備開發預言分析應用程序模型的技能。大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遠遠不及理想中水平,數據量的快速增長,對存儲技術提出了挑戰;同時,需要高速信息傳輸能力支持,與低密度有價值數據的快速分析、處理能力。
2.保護數據的隱私信息是數據搜集者和分析者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和責任。但在對大數據進行價值發掘的過程中,有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利用到這些隱私數據,才能實現價值的精準匹配。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立法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信息應是必由之路。對于公民個人而言,在享受大數據時代所帶來個性化服務的同時,應當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在有可能留下隱私數據的情形下要充分考慮隱私暴露而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參考文獻:
[1]裴文俊,大數據背景下的上海市中職校報名系統的研究和實踐,微型電腦應用,2015 年第 31 卷第 12 期
[2]錢繼兵,大數據背景下民辦高校招生工作的思考,科教文匯,2016年1月(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