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平++夏雪
摘 要:高職教育中學生對法律的學習是尤為重要的,是高職教育法律校園過程中的核心環節,對于提升學生法律意識大有裨益,筆者通過分析高職法律教育現狀、探究如何優化法律教育,旨在提高當今大學生的依法、用法能力。
關鍵詞:法律;產生原因;措施
眾所周知,學習法律在當今社會已然成為主流,古語有云:“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這是學法的真諦,天下的法律立法容易,而執行起來難,學習是執行和遵從的基礎,法律學習是依法的前提。因此學習法律變得尤為重要,而當前高職學生對于學習法律的熱情并不是特別高,學習的方式比較單一,效果并不是特別良好,亟待完善和提高,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現狀及對策,以便后期不斷改進。
一、高職學生當前學習法律的現狀
當前,高職學生對于學習法律并不積極,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學法沒有用,不如江湖義氣來得快。這是相當可怕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職高專大學生對法律常識較為缺乏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主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高低的主要依據,掌握法律知識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與法律意識成正比。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內容的不斷豐富,大學生整體的法律知識水平也隨之提高。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學生大多重視專業課而忽視基礎課,大學生沒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大學生也只是略懂一些法律概念和常識。
(二)高職高專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
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權利意識對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尤為重要。權利意識指人們對自己正當權利的感知、正確理解和加以捍衛的觀念。對自己權利的主張,必然要求人們將對方作為這種具有獨立價值的主體來認識并尊重其主體性。沒有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權利觀念。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面,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損人利己,不懂得對他人權利的尊重,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三)高職高專大學生缺乏應有的法律信仰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學生法律意識結構中居于最高理性層次。大學生的法律信仰蘊含著大學生對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從而實現法治,最終實現人類生活的幸福。然而,部分大學生并未形成一定意義上的法律信仰,有調查表明,有些大學生過分夸大社會不正之風和司法腐敗現象對執法過程的影響,從思想上扭曲了權與法的關系。有部分大學生缺乏堅定的法律信仰,進而也就很難將之轉化為自覺服從遵守法律。
(四)法律知識不足
當代大學生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法律素質不高,他們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識,也僅限于課堂上的灌輸所得。他們始終認為“只要不違法犯罪,學習法律便一無是處”,從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法律法規。殊不知,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命運和前途,而且關系到民族的振興、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五)強調權利而忽視義務
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的,從利益分配上講,就是索取和付出的關系,他們之間具有統一性、平衡性的關系。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然而,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片面強調自己的權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應的義務。總之,當前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干擾,法律的權威還沒有在大學生的頭腦中完全徹底地樹立起來。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學生具有濃烈的憂患意識,對法律的渴求顯得尤為強烈。無論是目前的生活、學習,還是將來參加工作,無一例外地都要受到來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調整和約束。所以作為合格的大學生,就應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使自己在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等各方面,都能成為全社會的楷模。
二、導致高職學生學法現狀的產生原因
不愿學習法律,不強調學習法律,既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家庭及學生個人的原因,還有社會氛圍的原因,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具體是以下幾點。
(一)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顯的成長特征,情緒、情感的自控力較差,喜歡用批判的、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極力想擺脫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面對著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會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癥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抵觸。
(二)外界價值觀念的影響
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態,這有利于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真假難辨的各種信息也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沖擊和影響。有的在主流與支流、精華與糟粕、真善美與假惡丑等問題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顧搞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從而陷入個人主義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錢萬能、享樂至上”的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錯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誘導,就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三)大學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對學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準確,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使學生產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的錯覺,有礙于大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學生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導致教育重點錯位。忽視了法律觀點、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傳和培育,致使大學生頭腦意識中缺乏現代法律意識,行為上被動、屈從地遵紀守法。三是灌輸式的知識傳輸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應有的互動交流和案例討論,引起大學生的普遍厭倦和反感,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三、完善高職學生學法的措施
學習法律十分重要,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和分量應該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完善學法體系,完善教學方式,提倡集中學與自學相結合,高校要向社會輸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些大學生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他們必須具備現代的法律知識,才能在將來更好的勝任工作。而培養當代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一項教育系統工程,需要從各方面營造條件和環境進行精心培育。endprint
(一)營造良好校園法律教育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學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校園環境的影響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是廣泛的而深刻的。因此,高職院校領導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嚴格和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開展各項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每項工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尤其是在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生德智體量化考核、評獎評優、貧困生資助、學生干部的管理等問題上,按規定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大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法制觀念。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法律意識教育的結合
大學是一個人心理上正處于走向成熟的階段,由于家庭、就業、情感等因素,常常導發大學生的不良情緒。高校應當設置心理健康課程,成立免費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與輔助的部門。輔導員也要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指導學生培養較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使法制觀念、法律意識得到強化,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
(三)加強對《法律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當前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屬于基礎課,教師不重視,教學方法過時,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當在講授基本法律知識的同時,針對當前法律的熱點、難點進行講解分析,激發大學生對學習法律的興趣。同時,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講解他們所關心、注重的問題,引起他們的共鳴并提高他們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情況的同學作有針對性的教授,力爭使每個同學都得到符合自身情況和自身需求的法律教育。
(四)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法治教育
網絡的發展,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間和渠道。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特點,推動法治教育由封閉的、被動的模式,向開放的、主動的,全社會參與的型模式轉變。使法治教育體現新穎性、直觀性、參與性、系統性,通過網絡將高品位圖書推薦出去,在網上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們灌輸符合網絡時代的信息倫理意識,強化版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以及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治觀念,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五)創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以及法律監督的制度化,才能實現依法治國。大學生思想開放,其觀念具有激進性和時代性的特點,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因此,要培養大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就必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創造良好的法制社會環境。另一方面要創建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道德環境。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典型案例,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