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麗
摘 要:在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學改革的洪流正向我們涌來。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教師主導地位的重建,都需要教師探索出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藝術與學習方式。文章作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巧妙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是很好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巧妙引導;自讀自悟;學會讀書;學會思考
在提倡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學改革的洪流正向我們涌來。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教師主導地位的重建,使得舊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但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還是單純采取講授法教學,因此,正確看待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自讀自悟”尤為重要。何為“導”?葉圣陶先生曾作過解釋:“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可見“導”的課堂運作在于“引”,即不是只由教師提供信息,傳授知識,而是要啟發學生去自讀自悟,主動探求,從“學會”到“會學”。筆者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教師的“導”指引學生自讀自悟的一點嘗試。
一、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自讀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誠然,我們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諸如此類的古訓,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學校中教學時間有限,各層次學生的能力不同,一味地讓學生自讀,學生不可能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的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使學生讀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許多彎路。
二、迂回式的誘“導”幫助學生拓開思路,引導他們多角度想問題
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時學生的思維,會產生兩種情況:其一是形成思維定勢,其二是廣開思路。是讓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勢,還是使學生廣開思路,其關鍵在于教師的“導”: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一個狹窄的胡同中時,教師以“還有不同的理解嗎”“誰的意見和她不同”“還可以怎么想?”“從某某方面想一想”等言語來引導、激發學生開拓思路,從多角度想問題。
三、解惑式的疏“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不斷趨向成熟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體驗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趨向成熟。而教師則是將學生的思維由表象思維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一句話的意思上。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這種表象思維上時,教師應利用解惑式的疏“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以使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成熟。
四、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想象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潛在空間,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五、點撥式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
發現、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得更牢,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呢?教師點撥式的指“導”, 可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讀書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閱讀、發現、探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通過研讀的過程,逐步學會如何讀書和思考的方法。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 “導” 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學習的方法,但如果沒有第一個“教”,也無從談“不教”。巧妙的“導”的設計是指引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途徑,正確、科學地運用教師的“導”,不僅不違背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推動力。教師“導”的藝術,將是我們要致力研究的問題,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藝術與學習方式,讓我們的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朱作仁.語文教育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