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然
摘 要:國家能否發展起來與人才的創新能力有著緊密聯系,所以中職院校要根據現有的教學情況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文章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前提,以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為例,分析教學現狀,探討創新能力構成要素,以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中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改革探討
一、培養中職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中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創新發展為依托,強大經濟實力。基于此,我們需要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所作為,做到高瞻遠矚,真正將中職學生納入國家的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從而能為社會儲備專項人才。
二、經濟學基礎教學現狀分析
1.考核方式落后
經濟學基礎課程具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含量以及非常強的理論性,多年以來始終采用筆試的考核方式進行,并且采取了閉卷模式。由于學生的能力強弱不同,所以在考核的題目上,并沒有將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完全運用,對相關理論的要求也沒有那么嚴格。為了降低考核難度,有很多題目所考核的內容都是死記硬背的概念性問題,而非主觀問題。這種考核方式在檢驗效果上不可能達到真正的考核目的,無法對學生運用經濟學基礎的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與檢驗。
2.教學內容多 課堂時間短
由于經濟學內容十分復雜,其中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細致劃分為價格理論、消費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這幾方面內容;宏觀經濟學則是包括國民收入的核算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相關內容。但是這些內容難以在45分鐘的課堂內完成,在短時間內將這些知識點傳授給學生也無法收到應有的效果,即使簡單講解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以點概面地進行講解,所以教師為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只能挑選重點的章節進行授課。通常中職院校的經濟學基礎課程的課時設置為每周4~6學時,但是由于課堂教學內容較多,只能將更多的實踐課時壓縮,以增加理論課時的時間,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理論知識,但是這樣做卻讓理論與實踐脫節,使得學生只會理論,不能在實踐中應用理論。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當前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方式極為單一,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多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或者使用PPT課件進行演示,甚至有時候在課程需要的情況下要輔以視頻教學。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是信息量較大,并且教學時可以按照傳統教學中的章節教學法進行講授,理論講授中遇到較難理解的部分可以配以圖片或者表格,給學生直觀呈現,讓學生能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并借助于直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升學生的思維擴散能力。雖然這種方式在傳統教學中有可行性,但由于經濟學內容繁雜,若僅僅使用此類教學方法顯然不夠,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也能讓學生的創新思路得到充分的調動。
三、經濟學基礎教學改革設想
1.改革考核方式
為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適度地改革現有考核方式,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譬如將課程評價與學生的表現性評價結合到一起,形成多方位的考核模式。考核內容也要加強主觀問題所占的比例,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2.立足課程目標,突出經濟學思維方法分析
創新的前提是對知識經驗的累積,只有掌握專業方法以后才能對專業知識有著深刻的認知,才能在某個領域內形成特有的創新意識。基于此,立足課程目標,讓學生在掌握經濟學基礎理論內容的同時,使用經濟學原理,對經濟學常見的現象進行細致分析,并讓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思維方法得到重塑。創新的主要特點是超前和新穎,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開拓。同時,新穎、開放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的創新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知識時,配以經濟學案例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更為透徹,同時選擇的案例需要契合時代發展的脈搏,這樣能盡量避免與現實情況不符的案例出現,避免誤導學生思維。由于學生生活在學校的環境中,所以最好舉的例子都要貼近學生的身邊的事,讓學生容易聯想,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理性認知與感性認知一致。
3.多類教學方法交替使用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個性
課堂教學中接受學習是主要的,但為能讓學生集中學習精力,就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方法上使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和任務驅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使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逐步提升。上課之前可以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前對概念有簡單的認識,這樣學生就能在課堂上對困惑的地方認真聽講,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進而讓課堂教學的效果達到最佳。我們知道學習需要從主觀出發,只有當學生想要接受這門知識后,學生才會主動地去探尋知識,并深入地了解知識內涵。教師在知識教學活動中只能充當客體,他們只能為學生傳遞知識,真正學習知識還是要依靠學生自身。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主要是依靠課堂上知識的深化,一個合格的創新型教師能使用多種教學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激發。中職院校可以將相關課程內容上傳到“空中課堂”,由學生自行下載或者點開鏈接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對知識有初步認知,經過課下深化以后能對知識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并借助于延伸材料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多次思考以后學生就會主動探尋知識。很多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多是教師掌握的知識,很多教師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會將自己的現有想法和經驗直接傳授給學生,并要求學生跟著自己的教學思路走,導致學生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聽”,沒有更多“想”和“思”的空間,所以知識掌握得很死板,部分學生甚至不能靈活地使用知識,只能學到一就是一,學到二就是二。另外,根據班級專業特性,采用靈活的手段改善教學效果也十分必要。
4.提高教師自身創新能力與整合資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提升教師自身創新能力。經濟學基礎課堂教學中,多是以教師的灌輸為主,學生在學習期間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出現上述狀況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師的自身創新素養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
因此,探討如何打造一支素質優良、高效精干的教師隊伍是開展課程創新的前提。第一,教師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并能通過新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對知識有全新的認同,教學中將任務導向、項目驅動等教學方法應用到課程教學中,特別是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精選教材和案例,然后給學生下達具體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內容自己探尋知識要點。第二,教師需要強化自身實踐能力。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結合在一起,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性。教師應該在課下積極收集熱點經濟事件,組織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探討同類經濟事件中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使學生養成用經濟學視角看待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2)整合教學資源。經濟學基礎課程所傳授的知識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但是由于部分中職院校的教師是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存儲量有限,在教學經驗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部分中職院校將青年教師的資源整合能力看成是培養他們職業素養的關鍵性要素。為能讓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就要不斷地擴充教學資源。學生在接觸不同教學資源以后,自身的理性認識提高,感性認知才能得以深化。
第一,青年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應該多與老教師進行溝通,老教師由于教學經驗豐富,能為新教師提供更多的指導。另外,很多人狹隘地認為老教師的創新教學模式要落后于青年教師,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的片面性,老教師在多年的從教中,能精準地看到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能根據自己的經驗,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他們在常規工作中,經過不斷地總結,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可以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例如,在課程教學活動中,青年教師讓學生結合現有的商業活動,探究經濟學基礎課程的內容:若一件商品在銷售中受到同類產品的影響,那么是否需要依靠降低價格的方式與對手競爭呢?此想法很新穎,但是在基礎知識講授不透徹的情況下,貿然給學生提出這個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調動,但是也會讓學生的思維誤入歧途,導致學生對經濟學基礎知識的認識出現偏差。但若是老教師進行教學則會直接講授知識點,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老教師不會強制學生的思維跟隨自己走,但會在知識講解中將相關內容融入其中,這樣不但能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同時也讓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使知識學習真正能做到融會貫通。綜上所述,課程資源整合時,新教師應該多向老教師進行討教,以夯實自己的專業技能,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第二,教師需要利用網絡進行新資源獲取。如關注部分經濟學家的微博和經濟期刊等,每天將這些新的資訊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到書本以外的知識。同時教師為能深化自身專業能力,應該積極參與網絡課程培訓學習,通過學習了解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同時也與同行進行交流,共同探討教學中遭遇的瓶頸問題。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工作當中,教師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得學生能夠成為符合社會和國家實際需要的優秀人才,同時創新能力的增強也能更好地實現學生的自身價值,符合社會改革、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黎 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J].科技經濟市場,2014(3):142-143.
[2]王午峰.中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管理觀察,2016(2):150-152.
[3]楊 欣,李忠旭,王 艷.《經濟學基礎》課程定位及教學改革探討[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51-52.
[4]王 芬.中職學校經濟學基礎教法初探[J].新教育,2015(S1).
[5]馬麗娟.淺談經濟學基礎課程與中職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