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輝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幼兒教育應回歸生活,堅持課程生活化的理念”。而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就將生活對幼兒教育的作用與意義充分體現了出來。為此,文章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幼兒園美術教育回歸生活的必要性進行了簡要論述,著重探討了回歸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途徑,旨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將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與創造性激發出來。
關鍵詞:幼兒;美術教育;生活
一、幼兒園美術教育回歸生活的必要性
1.幼兒現實生活是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基礎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幼兒年齡較小,且缺乏豐富的知識經驗,他們的經驗積累與新知建構均必須通過自己的操作、嘗試與體驗來完成。而美術教育活動只有來自于幼兒的經驗活動,要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學生的天性,回歸本真自然,方可將孩子們的興趣調動起來,促使其熱情、智慧地展開探索、發現與嘗試。
2.幼兒的精神生活需要借助美術教育得以升華
兒童美術真實流露出了兒童的心理世界,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內在精神生活。孩子們可借助繪畫的方式一一表現出內在流動的思想與感受。需知,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意義應是利用美術手段,將幼兒活潑、自由、純真的天性給解放出來,而并非在于技巧訓練。所以,美術教育應積極追尋幼兒的精神生活,鼓勵幼兒以自己的方式把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使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二、回歸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途徑
1.創設寬松的生活化美術教育環境
第一,提供寬松的美術活動場地。幼兒的積極性在具有參與性與啟發性的美術環境中將被充分調動起來,其創造性思維也將得到開發。教師在幼兒進行美術創作時,應把場地大小納入考慮范圍。比如,在噴灑畫的創造中,環境過于擁擠就無法讓幼兒將最棒的點噴灑出來。同時,幼兒可能會把顏料噴灑到其他幼兒的畫上,讓幼兒的獨立創作受阻。
第二,提供自由的美術想象空間。教師在幼兒進行美術活動前,應為他們提供寬松的環境。而寬松既是指場地方面的,也包括幼兒的思維。在物體寫實性上,教師不應過于強調,而是要鼓勵幼兒展開想象進行創造。
第三,提供豐富的美術創作材料。不同的繪畫材料既可對幼兒的自主性進行培養,還可將他們發現、創造以及探索的興趣給激發出來。而創作材料性質的不同,也能夠讓幼兒的感官體驗更為豐富,進一步發展幼兒的視覺空間智能與創造力,使之心智健康成長。
2.立足幼兒生活經驗選擇生活化教育內容
幼兒在家庭與社會生活中積累了大量鮮活的生活經驗,其中包括了動作技能、知識經驗以及情感經驗等,而這些經驗均為幼兒的美術創作提供了動力。若美術教育內容同兒童生活脫離,使幼兒僅跟著教師的范畫畫一些枯燥的圖案,那么幼兒對美術活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被嚴重挫傷。所以,教師在選擇美術活動內容時,應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幼兒觀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如植物、動物、景物等,靈活運用特色鮮明的建筑物、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教育資源只有和兒童的生活相貼近,方可將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出來。除此之外,教師選擇內容時,還應引導幼兒對身邊的人和事加以關注,以敏銳的眼光將幼兒生活中那些充滿教育價值的內容給找出來。
3.展開生活化的美術教育實踐活動
有價值的活動應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有效運用。而生活化的美術活動就要引導幼兒在實際中運用從美術活動中所獲取的技能和經驗。為此,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應選擇那些生活中有教育價值和幼兒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分享所學的相關知識,服務于真實生活,幫助幼兒豐富美的經驗,引導幼兒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獲得的經驗。
綜上所述,目前幼兒教育的一個熱點話題便是美術教育回歸生活,放飛想象,放飛翅膀,讓兒童在生活化的美術課堂里幸福成長。生活化的美術教育既可使兒童的天性得到解放,將兒童的創造能力激發出來,同時又讓兒童在良好的環境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是我國幼兒教育改革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紀瑞祥.回歸生活的幼兒美術教育活動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6(8):96-97.
[2]李 菲.淺談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3(1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