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樂
摘要:當今的時代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教育方面,小學階段,音樂課程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需要學生以一個美的心態對其進行享受,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本文針對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進行了論述,希望對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事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審美教育
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改革,我國教育部出臺了《音樂課程標準》,其中明確的表示,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也是審美能力教育活動的開展。所以,教師在開展音樂教育活動時,應該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讓學生的音樂水平及審美能力共同得到發展。小學的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起步,更應當做好審美方面的教育,本文就該審美教育中出現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解決。
一、審美教育的界定
這里所說的審美教育,其實就是美感教育,是對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等方面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審美教育是在美感的基礎上,認識美的一種教育活動,更是讓學生對藝術、精神文明等感受、評價的過程。也就是說,首先,審美教育的內容是審美媒介,即具有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主體審美需要的客體或對象。但由于在人類的各種物態化意識形式中,音樂是人類審美的一種最普遍、最純粹、最高級的形式,對音樂美的追求,是人類最主要、最集中、最強烈的審美追求之一,同時音樂又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高度提煉和集中表現,是存在于各種現實領域的審美對象的結晶。因此,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即教育者所借助的最合適的審美媒介是具體的音樂作品。其次,審美教育的實施,尤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主要不是灌輸給學生美學方面的理性知識,而是更多地采用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充分揭示節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美的熏陶[1-2]。
二、傳統小學音樂審美教育面臨的基本問題
很多教師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課程并不是統考科目中的學科,所以,在整體文化結構當中,將其單獨的分離了出來,然而,在實際教學當中,很多教師對小學音樂教育不夠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是無稽之談,一些教師認為,音樂課程的開展,就是讓學生跳跳舞,學幾首歌就行了。因此,就目前我國的音樂教學現狀而言,音樂教育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方面存在脫離的局面。
1、在教育觀念上,就當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對音樂教學審美教育的核心地位并沒有進行確立,不管是在進行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還是其他音樂內容的教學,教師依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思想上過于落后,對于審美教育的現實需求完全不相符。
2、小學音樂傾向專業化的趨勢嚴重。嚴重背離了音樂審美教育的宗旨小學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是培養專業的音樂工作者,而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基本素養。所以,對于小學生的音樂教育,應謹慎使用音樂知識以及技能訓練,同時也決不能完全按照專業音樂教育進行實際教學,音樂知識以及技能只能是感受音樂的手段,而并非是音樂教學的終極目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切不可本末倒置[3]。
3、實際教學當中,音樂教學內容沒有藝術特色。和音樂審美規律不相符,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根據藝術教育特點開展教學,以“美”的特點進行音樂教育。然而,很多教師進行教學時,教師將音樂教學和英語課、數學課相提并論,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時多采用語言教學,卻對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少進行運用,學生只能被動的進行抽象音符、符合的學習,卻對音樂沒有直觀的體驗,可以說,這樣的音樂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4、學生缺乏審美的眼睛。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或接觸事物較少等原因,學生對美的概念并沒有完全理解,使小學生不知道從哪甚至如何去發現美,就導致學生缺少一些審美感,從而使老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去引導學生發現音樂的美,是一個問題。但有些老師也有一些解決方案。例如,教材里有一首歌《金鈴鐺》,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完全可以采用多媒體放幻燈片的手段,讓學生觀察到秋天的自然景色:變紅的楓葉、漫天飛舞的落葉和秋收的果實,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使他們慢慢地學會審美。
三、全面實施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學生每一次審美想象的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音樂審美想象的一個階梯。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審美想象力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例如,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這一課時,學生聽到了一首節奏強烈、富有動感的音樂,好像真的有許多玩具兵在走路、搖擺、玩耍,每一個小朋友都產生了情感表現、行為表現的沖動。于是我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發揮自己的想象,愿意表演哪個玩具就表演哪個玩具,愿意怎樣表演就怎樣表演,同學們高興極了,都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設計動作,積極地、認真地參與表演。就這樣全體學生都變成了一個個不一樣的玩具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揮[4]。
2、教師要加強對課堂教學的設計。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對音樂課堂教學的設計,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使音樂課堂更加的生動形象,緊緊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審美的感受。例如,在課程的設計上,加強引導,不斷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對音樂的美的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動參與到音樂課程的學習和音樂的審美中,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要全面的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課堂上的語言和表情一定要切實的吸引學生,逐步將學生引入音樂審美的意境中去,提高學生的能力。
四、結語
音樂課程作為不斷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必須不斷地加強課程的改革。音樂課不再是傳統的技能的教學,而更加增強審美能力的教學,音樂是美的藝術,小學是音樂學習的入門階段,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掌握,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偉.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7(01):9-13.
[2] 孫蒙蒙.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11):127-138.
[3] 周惠玲.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解析[J].音樂時空,2016(03):401-423.
[4] 周晶.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J].新課程(小學),2016(11):7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