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芬
摘 要:馬克思認為政治自由具有歷史性,是一種與法律、民主、平等、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等因子相聯系的存在。基于此,文章對馬克思的政治自由觀展開分析,以期為同行人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自由;自由
一、政治自由具有歷史性
在奴隸社會中,政治自由只隸屬于占據生產資料的奴隸主。在封建社會中,政治自由只屬于占據生產資料的地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自由只是一種形式性的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政治自由只屬于占據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只有掌握財產的資本家才能夠參與政治生活,沒有財產的無產階級是被排除在政治世界之外的。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私有制的消除,使廣大人民擺脫經濟的制約,獲取完全的自由,才能夠推動政治自由的真正實現。可見,政治自由的實現與具體的歷史條件有關,政治自由具有歷史性。
二、政治自由與法律
馬克思認為政治自由不是無限制的、絕對的自由,而是有限制的、相對的自由。政治自由需要在法律承認下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馬克思不僅認為法律是實現政治自由的前提,還指出法律也會壓制政治自由的實現。馬克思認為不合理的法律彰顯著某些階段或某些個體的私欲,他們通過利用法律這一“合法”手段,剝奪他人的自由,掠取他人的利益,實現自我的滿足。馬克思反對這種不合理性的發展,主張法律合理性建構的需要建立在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的基礎之上,法治的精神要旨在于利益共同體的自由。
三、政治自由與民主
民主要求政府保障個人的自由,實現人們的權利,民主制度是建構政治自由的重要條件。民主制能夠消解政治專制,解構社會暴政,消除剝削壓迫,進而打通社會管道,開放參政路徑,建構政治自由。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民主制意味著國家制度“表現出它的本來面目,即人的自由產物”,“公眾的普遍自由似乎是由國家的其他制度來保障的。”政治自由能夠確保人民的自由平等權利的實現,進而推動政治民主的發展。政治民主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權利為內核,馬克思認為政治民主的實現能夠消除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割裂狀態,實現兩者的統一化、和諧化、一致化,進而推動政治自由的實現,促進個人自由的發展,消解個人獨裁現象,摧毀少數人的獨裁,破除多數人的暴政,最終建構“真正的自由王國”。
四、政治自由與平等
每個人對物質資料的占有都是平等的,這種占有的平等是每個人獲取自由的前提。隨著階級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物質資料的占有出現一種階級分化、分配不對等的情況。占據優勢地位的人們占據著更多的社會物資資料,而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們只持有較少的物質資料或者完全失去物質資料的所屬權,進而導致階級的出現,階級分化凸顯,人與人之間出現差異,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所統治,最終導致政治自由真空化現象凸顯。馬克思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反對由于不平等化造成的不自由化,在不平等的社會中自由只是特權階級或個別人的自由,政治自由的虛化現象彰顯。
五、政治自由與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
馬克思認為政治自由的主體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政治自由的實現需要正確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進而使個人形成一種聯合,建構一種真實化、具體化、合理化的集體,“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取自由”。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自由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因子,因此政治自由深受生產關系的影響。馬克思認為只有居于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場域中,個人才能擺脫控制和奴役狀態,充分地實現所具有的政治權利并較好地履行相關的義務,實現政治權利與義務的和諧,進而推動政治自由的實現。
因此,馬克思的政治自由觀是一種基于現存狀況和在法律限度內,消解政治專制和奴役,建構政治民主和自主的現實運動。馬克思的政治自由是與法律、民主、平等、生產關系等因子相聯系的存在,是一種現實的、歷史的存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楊 超.馬克思政治自由觀與自由主義[D].北京:北京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