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然
摘 要:中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幾種主要宗教都擁有數量龐大的信教群眾,宗教信徒是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南方局貫徹黨中央的宗教政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積極拉攏愛國宗教界勢力,鼓勵并支持他們抵抗日本侵略者,為鞏固和擴大包括愛國宗教界及信教群眾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宗教界;統戰;民族
一、在輿論上鼓勵宗教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中華基督教徒全國聯合會”成立時,《新華日報》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并在成立前夕刊登了《中華基督教徒成立全國聯合會,六項使命注重抗敵救亡》一文,全文報道“中華基督教徒全國聯合會”以抗日救亡為目標的六項使命,高度贊揚了愛國基督教徒從民族獨立、國民不受欺辱的角度出發抵抗外敵的精神與行動。1938年2月6日,《新華日報》發表專論《論宗教與民族解放》,指出中國宗教界“不但要負擔起對國內同胞作抗日保衛民族的宣傳”,……而且要通過國際性的宗教組織“喚起和聯合各國民眾,一致起來擴大反侵略運動”,“從爭取各種財力物力的援助”。1938年6月19日,《新華日報》又對“中國回民救國協會”的成立給予高度贊揚。這些文章的發表有力推動了愛國宗教界的抗日救亡運動,喚醒了信教群眾的斗爭激情。
二、在行動上支持宗教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以周恩來為首的南方局以誠相待,與不少宗教界人士結成友誼。1939年4月18日至19日,周恩來在南岳游干班檢查工作,和葉劍英一道兩次接見南岳各界人士,大力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統一戰線政策。在接見上封寺的演文和尚時,周恩來在他的紀念冊上題寫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以示勵志。周恩來的題詞在僧人中傳閱后,立即引起強烈反響。1939年4月,在葉劍英同志的啟發下,全山僧道在祝圣寺成立了“南岳佛道救難協會”。葉劍英同志在會上作了“普度眾生,要向艱難的現實敲門”的演講,使佛道教人士備受鼓舞。1938年5月,周恩來在漢口專程訪問了基督教人士吳耀宗,向他表示“馬列主義者是無神論者,但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并愿和宗教界人士合作,共同抗日”。
三、通過地下工作與宗教界建立密切聯系
上海的基層黨組織與趙樸初等佛教活動家建立友好關系,通過他的社會關系,幫助宗教界開展慈善事業。上海地下黨還通過八路軍辦事處聯絡各種救亡協會黨團,邀請各界社會知名人士參加聚餐會,開展“上層路線”統戰合作,與信教的上層人士接觸,增進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在此過程中,部分宗教界上層人士逐漸改變認識,時任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委員會助理總干事、上海平安輪船公司副經理的陳巳生于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利用自己的社會身份為上海地下黨組織的統一戰線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
四、南方局對宗教界抗戰工作的歷史意義
宗教界的勢力錯綜復雜,聯系著本土宗教與外國宗教勢力。本土宗教道教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廣泛的信眾,而當時的上層人士中信仰佛教、基督教者不在少數,他們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中間勢力。這使得聯合宗教界抵抗外侮,增強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一事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南方局充分重視宗教問題,根據當時國統區和淪陷區的宗教現況,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鼓勵并幫助宗教界發出聲音,拿出行動,尤其是幫助宗教界人士完成了從“出世”到“入世”的蛻變。
南方局與宗教界的交往促進了雙方的溝通和了解,共產黨人認識到了宗教是社會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社會活動具有積極作用,也是建設新中國的一股有生力量。這些成熟的認識為制定更完善的宗教政策作了鋪墊。宗教界人士也感受到了共產黨人對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改變了對共產黨的認識。這為宗教界擺脫帝國主義宗教勢力的壓迫,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獨立自主辦教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宗教界在成熟完善的宗教政策指引下,為建設祖國、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2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501.
[2]周 藝.論中共南方局對愛國宗教界的統戰工作[J].法制與經濟,200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