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德+王燁

摘 要:近年來,隨著政府對農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使農業專項資金的研究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研究并不夠深入,其評價指標體系也不夠完善,現有研究在指標的層級設置上注重從項目的貢獻和效果等層面對績效指標進行選取,未兼顧農業專項資金運行的全過程,其績效結果不能全面、客觀和合理的反應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水平,進而影響到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工作的效果,以及資金使用和管理的規范性,使其使用效率低下。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通過對農業專項資金從立項決策、項目管理以及項目績效三個維度對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分層剖析,構建出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的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各類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豐富和完善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體系,進而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農業;專項資金;績效
農業專項資金是國家用于發展農業生產的各個項目的資金,隨著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國家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各級財政部門投入的農業專項資金不斷增加。農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對保證農村的穩定和持續發展和國家各項政策的落實具有重要作用。從近年來對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看,在資金管理與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資金支出規范性及經濟效益性低、“重投入,輕產出”。各級管理部門應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推進資金使用和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以此確保專項資金??顚S?,使農業專項資金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因此,建立一套客觀、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推進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可操作性原則
各指標應具有明確的含義和評價標準,且指標要可測、可比,計算方法要統一,要將數據收集、處理的難易程度和成本控制考慮在內。
2.目標導向原則
此原則要反應資金支出經濟性及有效性要求,同時還要反應出相關部門在資金運行過程中起到的管理及監督作用。
3.全面與簡明相結合原則
此原則要注重整體性的把握,在指標設置過程中要注重對其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以全面客觀的反應被評對象的績效水平,同時,應兼顧簡明性的指標設置原則。
4.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該原則要求指標的設置上應兼顧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一般情況下,指標設置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將二者相結合,更加合理和準確的體現被評對象的績效水平。
二、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維度的確定
農業專項資金的評價內容必須反應其運行全過程,須兼顧項目立項、項目實施、產出和應用3個運行環節,本研究筆者站在專項資金申報、使用與管理主體角度,探討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水平。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應從以下幾個維度著手:
1.立項決策維度
該維度包括項目目標,決策過程和資金分配3個二級指標。
目標主要考評在項目審批時是否制定明確、精細和可量化的指標,以農田建設專項資金為例,相關指標如新增耕地面積、灌溉保證率、道路通達度等。
過程主要包括依據和程序。決策依據主要考評項目決策是否符合國家和地區相關的發展規劃等。程序主要評價項目的報批是否合規,是否嚴格履行了相關報批制度。
資金分配主要內容為分配依據和結果。分配依據主要考評資金使用與管理主體是否制定了專門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具體項目資金分配方法是否明確,相關影響因素是否合理、全面;分配結果是否符合項目相關管理辦法;項目資金的安排是否合理。
2.項目管理維度
該維度包括資金到位、管理和實施過程3個二級指標。
資金到位考評資金的到位率、到位時效和資金撥付的方式方法。到位率的計算方法為專項資金實際到位金額/計劃到位金額的百分比;到位時效考評資金到位的及時性,如果到位不及時,還要評價到位不及時對工程進度造成的影響。
管理層面考評資金的使用是否合規和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執行情況。資金是否符合??顚S?,相關部門是否健全資金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的相關執行情況。
實施過程層面主要的考評內容為機構設置和相關管理制度。機構設置考評是否設立專門的項目管理機構,機構內是否成員職責分工明確;管理制度考評項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主要內容為資金和項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設情況,即項目從申報立項、運行實施到檢查監督整個過程的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情況,是否形成了專門的專項資金管理小組和相關制度。
3.項目績效維度
項目績效維度包括項目產出和效果2個二級指標。
此部分是項目實施的最終成果,關系到項目的實施成敗,因此,項目績效指標權重占比較大。
項目產出從數量、質量、成本和時效四個維度衡量。將項目工程完工建設情況同項目預期的規劃設計進行比較,評價項目產出的數量和質量。一般情況下,以工程結算時對應的工程量為依據;產出成本需綜合考慮項目投入和項目區實際情況、施工條件和建設時間,可以同期項目投入情況作為比較依據,對比建設預算;產出時效主要考評項目工程完工的時效性。
專項資金的使用效果應綜合考慮項目實施帶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項目區農戶滿意度。一般情況下,業內研究者通常從項目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層面來衡量農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果,往往忽略了項目區項目實施作用與影響對象的滿意程度,這樣衡量的項目效果是不全面的,應將作用與影響對象的滿意程度納入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之中,對于滿意度的調查可通過訪談及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相關結果。經濟效益一般情況下依據項目資金的投資回收期,但在農田建設等相關項目中,實際投資額是確定的,投資收益難以確定,可以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相關可量化指標來作為衡量依據。項目的投資收益有直接效益也有間接效益,很多情況下,項目的間接效益會遠大于項目的直接效益。社會效益主要體現了項目的實施對國家糧食安全以及農村社會穩定做出的貢獻。環境效益考評其對項目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例如樹木覆蓋率等相關指標。endprint
三、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表 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
本研究立足于立項決策、項目管理以及項目績效三個維度,依據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對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將評價指標逐層分解,將指標體系劃分為三個層級。具體指標體系劃分情況如表所示。
權重設置是績效評級的關鍵步驟,影響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本研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指標權重的設置及分值標準依賴于專家經驗判斷及相關資料梳理,采用問卷調查法,邀請黑龍江省對農業領域較為熟悉的財務管理專家和項目經驗豐富的科研專家填寫權重調查問卷,累計發放二百份調查問卷,其中收回有效問卷一百六十份,通過SPSS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定義變量、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后將處理結果整理為下表中所列示權重及分值標準分布。
農業支出總量及構成是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本研究立足于專項資金申報、使用和管理主體角度,從項目決策、項目管理和項目績效三個維度,對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進行逐層分解,并對指標層評級內容及標準進行了總結,為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提供一套客觀和合理的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為提高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水平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由于農業專項資金在種類和用途方面具有多樣性,針對不同用途的農業專項資金應設置專門的指標體系,本研究所設置的指標體系是針對于農業專項資金的普遍特質進行設置,具備普遍性和通用性。在指標細化上確有不盡完善之處,但指標的設置依據以及層級標準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參考性。本研究形成的農業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農業專項資金從申報、使用與管理的運行全過程進行合理的評價,豐富和完善了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客觀、合理的反應農業專項資金的績效水平,最終達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曙,周海波.整合農業財政資金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J].中國農業會計,2008(7):P118.
[2]章新蓉,王杏芬,陳煦江.云時代我國政府支農資金績效監管創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76-177.
[3]成濤林.關于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5,05:73-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