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旅春
摘要: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能否主動參與其中,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如能在語文教學中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策略;作用
情境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種新突破。何謂情?何謂境呢?情即是指情感,境則是指文本之境,境是情的基礎,情又在境中被激發(fā)出來。正是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架起一座直觀到抽象,教材到生活的橋梁,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文本之美,品味到人文的馨香。那么,在情境教學中,該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呢?
一、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
不管是在小學階段還是中學階段,語文課都屬于主要科目,不管是從考試的角度還是從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來說,語文課在學生的總體學習中都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學好語文知識對學生意義重大,教師應該注重語文課的教學效果。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提倡在中小學中實行素質教育宏觀背景下,語文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課堂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情景教學法功不可沒。在語文課堂中采用情景教學法,具有傳統(tǒng)教學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具體如下:首先,情景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情景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感興趣。傳統(tǒng)的語文課課堂上,教師使用得比較多的是單一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方法,但是從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來看,這種教學方法還很難對學生產(chǎn)生持久作用。而如果在課堂中使用情景教學法,將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幻化為生動的情景和豐富多彩的形式,這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更持久的學習興趣,更專注于教師所呈現(xiàn)的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吸收教師所講的知識,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其次,情景教學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動性。情景教學就是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與課堂教學內容接近的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能深刻地體會課文中心思想。情景教學法有別于教師單一講授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對情景的體會來發(fā)掘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精神。此外,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的情景避免了教師語言先入為主的弊端,可以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用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來學習語文知識[1]。
二、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情境教學的特點
1、學生的主體性特點。情境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必須依據(jù)學生的需要,以學生的特情為基準,在教師的引導下和諧愉悅地完成教學任務[2]。
2、靈活開放性的特點。語文課上,學生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圍繞課本的機械性學習,為調節(jié)氣氛,教師要對課本內容進行有益的補充,注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調動學生的表達欲望。為了激勵和支持學生的學習,教師要以靈活多變的手腕,對學生進行“即時教學”;鼓勵并幫助學生查詢相關資料;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動機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相長,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3、實踐性的特點。當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資訊傳播迅速。文盲類的勞動者已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勞動者不僅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和生產(chǎn)技能,而且要能說會記、搞公關、做宣傳。而這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通過語文教學來獲得。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fā),要提供豐富的內容,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要一改過去那種“教師是演講者,學生是聽眾”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應明確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學生是主體”的教學理念,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和實際,用語文的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握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3]。
三、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1、生活展現(xiàn)情境。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2、實物演示情境。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鯨”“藍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蘆”等,都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lián)想。
3、圖畫再現(xiàn)情境。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xiàn)課文情境[4]。
4、音樂渲染情境。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現(xiàn)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fā)展上要對應、協(xié)調。比如在講解陶淵明的《飲酒》時,可在朗讀中配以幽雅、閑適的《空山鳥語》古箏曲,讓音樂走進古詩,用音樂來詮釋古詩,烘托氣氛,讓學生在彌漫著鐘磬之聲的古曲中展開聯(lián)想,走入嫻雅幽靜的意境,體會詩人忘情脫俗、淡泊寧靜、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5]。
5、表演體會情境。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人物;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于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chǎn)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例如在講授《皇帝的新裝》時,可以讓學生學習課文后,扮演皇帝、騙子、大臣等角色表演課本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過程,不同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不同,設置情境的用意也不盡相同,這正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
參考文獻
[1] 潘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提高教學效應-關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J].安順學院學報,2007,14(04):153-154.
[2] 黎奕貴,李娜.對初中語文加強朗讀教學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09,10(08):118-119.
[3] 任曉冰,王學偉.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文作業(yè)設計[J].教育實踐研究,2009,02(04):332-333.
[4] 樊福強,李娜.初中語文口語素質訓練淺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4(04):110-111.
[5] 尹詩秋,張志凱.淺談初中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聞天地(論文版),2009,12(Z1):134-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