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國宏
摘要:日本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工匠精神”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的匠人精神集中表現為:認真敬業、精益求精與不斷創新。看日本匠人精神思考中國職業教育。文章從專業課教學改革、思想政治課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對我國高職素質教育提出了一些粗淺的改革建議,以期能夠為我國高職教育培育更多“中國工匠”和傳承“匠人文化”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匠人文化;職業教育;職業素養
一、日本匠人精神的表現
“匠人”一詞,在日語里翻譯為“職人”。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在中國從政治、經濟、教育、茶道、陶藝、木工、鍛造、織錦等各方面進行了學習,奠定了日本的“職人氣質”。“日本的匠人文化”是日本根據日本人的生活生產方式與信仰和精神需要,對中國文化做出的詮釋與改造[1]。日本匠人精神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執著專注,敬業認真。在日本,不乏“一生只專注做一件事”的事例,如:岡野信雄,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經過他的手修復的舊書光潔如新;80 多歲的小野二郎,手握壽司 75 年,他做出的壽司被譽為做出了“值得花一輩子排隊等待的美味”。還有很多小企業也是數十年如一日只生產一種產品、專攻一門技術、磨練一項工藝。如:生產出100萬分之1克的齒輪而令世界刮目的日本樹研工業株式會社、以旋壓技術占領高科技產業的北島絞制作所株式會社、善于精密零部件加工的千田精密工業株式會社等,均是長期專注一個領域而成為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
日本人敬業、愛業、對自己的工作有濃厚的情感并由此產生職業使命感與榮譽感。被譽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有過這樣的陳述:“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煉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別人敬重的關鍵”,道出了日本匠人對待工作的態度。
日本職場用的最多的一個詞是“本分”,把手頭正在做的事做透、做好是份內的、必須的。認真、嚴謹在日本是一種社會風尚。認為只要把工作做到極致,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匠人們每日都在努力工作,生產出質量高、體驗良好的產品。
2、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日本匠人追求產品的完美不僅體現在外形設計和做工精巧上,更表現在對消費者需求的無限覺察、滿足及產品功能、性能最大化的開發之中。索尼公司在研發產品時,深挖消費者需求,將人性化與高精尖科技有機融合,創造出了既富有時代特征又深受眾多消費者喜愛的產品。小野二郎說:“我一直重復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我總是向往能夠有所進步,我會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有人知道巔峰在哪里。即使到我這年紀,工作了數十年,我仍然不認為自己已至臻至善,但我每天依然感到欣喜”,代表了大多數日本匠人的心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背后的感性因素就是“心懷顧客”。總是把顧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為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務。故在日本很少或者說基本沒有欺騙顧客、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的行徑,因為一旦被發現將會成為自己一生的恥辱[2]。
3、以掌握高超的技藝為榮。日本的企業中一大半是中小企業。在這些中小企業里擁有眾多的技藝精湛的藍領工人。產品的創新、科技的開發都依靠這些藍領工人。在日本,藍領工人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其薪資水平在全世界也處于前列。很多技藝超群的藍領把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看成一件件凝聚心血的作品。他們更多地關注的是自己作品的品質達到什么層面、自身掌握的技術和工藝進入到什么境界。在日本中小企業家群體里,存在著一種以熟能生巧、技藝提升為榮的風氣。日本政府通過“人間國寶”認定制度,推動“匠人文化”的傳承。
4、創新精神。任何企業要想發展,都需要不斷地創新,日本企業也不例外,他們在精益求精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以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據資料顯示:由日本政府主導的科技研發在數量上僅占日本科技創新內容的20%,剩下80%都是由企業完成的,民間企業是日本科技發展的主力,“匠人精神”則是日本科技發展的源泉。擁有大批具有熟練技術且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的“職人”,是日本制造業的最大優勢所在。
二、培育“工匠精神”,推動“匠人文化”的傳承
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工匠精神:“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厚植工匠文化、傳承工匠精神”需要大的社會環境和有效的機制。我們在呼吁凈化提升社會、企業環境的同時,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主渠道的高等職業院校,在著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推動“匠人文化”的傳承上肩負著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3]。
1、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校企合作。高職日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領域非常廣泛,只要是與日本有業務往來的單位都會有日語專業的畢業生,故建議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詳細制定出就業率較高的行業企業中的工作崗位的具體素質目標與應該具備的工匠精神。課程教學內容也要相應地加入培養工匠精神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融入日本的匠人意識。同時,充分利用社團活動讓學生領會“匠心精神”的神髓,促進學生養成職業必備的道德和職業素養。另外,利用校內實訓室或擴大校企合作領域,盡可能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日企文化、日本匠人精神的熏陶,從而形成一種職業習慣,培養提升以“匠心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
2、改革思政課教育教學、構建基于“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對于非日語專業的學生可通過改革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構建基于“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來培育“工匠精神”。建議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再具體化一些,可適當加入一些行業、企業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的內容。輔導員、班主任在對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也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匠心文化”的教育。校園文化要突出專業性、側重宣傳以專業匠心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內容,營造精益求精、嚴謹認真、敬業愛業、勇于創新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3、開展好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要利用好第二課堂,讓學生養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第二課堂的活動內容要側重實踐可操作性。可以利用校內實訓室訓練學生養成執行規范、鉆研細節的工作習慣,也可以走進企業學習體會匠人們的職業精神。
日本的工匠精神根植于日本職人心中,成為常態。希望我們的職業教育在根植“大國工匠精神”、傳承“工匠文化”上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菲菲. 試論日本工匠精神的中國起源[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6(9):80-84.
[2] 吳凱. “匠人”精神對我國大學生職業觀教育的啟示--兼論當代中日大學生的職業觀[J].文教資料, 2016(28):145-150.
[3] 耿欣. 淺析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1(7):131-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