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誼
摘要:從實際行動中總結出的“東山經驗”發展到新聞媒體報道中“谷文昌事跡”,從“谷文昌精神”的凝練發展到“四心”黨員領導干部為官典范,在弘揚谷文昌精神的過程中,人們不斷深入了解其內涵和價值。
關鍵詞:谷文昌精神;互聯網+
一、谷文昌精神的宣傳發展過程
1.“東山經驗”的總結與報道
面對東山島的風、沙、旱、澇四大災害,谷文昌“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握埋掉”的豪邁誓言中,帶領東山群眾開啟了綠化東山。這些實踐通過報紙的宣傳被大眾了解,1962年《福建日報》《人民日報》相繼報道東山縣八門尺海堤建成,孤島變半島。[1]谷文昌也在福建省1963年度農業先進單位和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上做了《用革命改造自然建設海島》的介紹東山防治風沙的經驗,介紹東山人民在改造自然斗爭中的偉大勝利。這個階段主要以報紙進行對于植樹造林防治風沙經驗的總結,推廣至全省學習“東山經驗”。
2.“谷文昌事跡”的形成與完善
1981年自谷文昌病逝,福建省全省興起了學習谷文昌的熱潮。這一階段主要以除了報紙的發表,還出現了塑像、紀念碑展覽館等事物展現形式和電視劇藝術展現展示。為了宣傳和弘揚谷文昌的先進事跡,當地縣委和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墓前豎起“谷文昌同志萬古長青”的石碑、建造了半身塑像、谷文昌紀念碑和增建了紀念亭文昌閣。這些實物展示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遺物、史料展示其執政為民、艱苦奮斗、致力發展的先進事跡。人們可以自行參觀、身臨其境地感受谷文昌的生活經歷。通過拍攝電視劇《谷文昌》上下集,讓電視這一集合聲音、形態的媒介通過故事性的情節來展示谷文昌的事跡,讓谷文昌的事跡不再是停留在報紙上,讓谷文昌被更多的人民群眾知曉。
3.“谷文昌精神”的發展
2002年開始,針對谷文昌的事跡展開了實地的專題調研,并且電臺和電視臺都相應地做出了報道,話劇、電視文獻篇、書記專著等一批批涌現。原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同志到東山就谷文昌事跡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寫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縣委書記——谷文昌》,新華社、《人民日報》全文轉載,后來《光明日報》以及許多省市的報紙都先后轉載,從中央《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到地方的電臺以及電視臺做出了報道,弘揚谷文昌精神,當好人民的公仆。同期,福建省人民藝術劇院也開始創作并全省巡演大型話劇《谷文昌》。此時,谷文昌精神的影響力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以及話劇就不僅僅停留在福建,而是被更多的中國觀眾所認知,通過一系列的挖掘其內涵和事跡,人們了解的層次也更加地深入。
4.“四有”黨員領導干部為官典范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和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把谷文昌同志譽為“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縣委書記的典范,后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長篇人物《“四有”書記谷文昌》,號召全體黨員學習谷文昌精神人民日報又多次發表系列評論文章,大力宣揚谷文昌的先進事跡,“谷公”的精神再次被民眾傳頌并深入人心。50多年來,谷文昌精神不斷被人們提起,它從報紙的文字、陳列的展品到文學藝術的展現,現如今它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成為現實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從內涵的提煉到認知的深入人心,最后外化于行動,這其中有一部分要歸功于宣傳的力量。
二、“互聯網+”對宣傳谷文昌精神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思潮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各種思想文化的相融交鋒,這些對于深入貫徹好落實社會核心價值觀充滿著挑戰,黨和國家應該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看清本質,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理論制高點,深入挖掘真實案例,傳播真實信息,表達正面意見。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谷文昌精神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三實三嚴”和“兩學一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開展,谷文昌精神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繼續彰顯新的魅力,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將互聯網和弘揚谷文昌精神充的宣傳方式相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利用電視劇、電影、話劇等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看到谷文昌的精彩人生。
三、借力“互聯網+”宣傳谷文昌精神
1.“互聯網+”信息的海量性可以實現內涵立體化
現如今人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行使作為網絡主體的參與權,獲取資訊和信息,“互聯網+”及時收集和反饋人們認識狀況和參與情況,形成對于谷文昌精神豐富的認識。其次,成立谷文昌精神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和探索谷文昌精神的產生和發展,進一步挖掘和豐富谷文昌精神的內涵,形成谷文昌精神研究人才庫、思想庫和信息庫。借助大數據及時收集國內研究谷文昌精神的現狀,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密切交流形成豐富研究成果。最后,“互聯網+”按照貼近生活、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理念,不是懸浮在空中的思想樓閣,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社會息息相關,挖掘谷文昌精神與動漫產品、影視作品、以及生活產品的融合,豐富其內涵與外延。
2.“互聯網+”平臺的便捷性可以探索多元宣傳渠道
利用“互聯網+”可以開設專題網頁、專題專欄深人宣傳谷文昌先進事跡,報道學習谷文昌的做法和成效,積極交流學習經驗,進一步凝聚社會正能量;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谷文昌精神的宣傳和弘揚,把谷文昌同志的先進事跡進行提煉與整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碎片化的信息發布,讓大眾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接受谷文昌精神的教育與感化,發揮新媒體的“碎片化、小容量”的優勢。通過論壇、貼吧、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進一步拓寬谷文昌精神的宣傳平臺,做到及時發布重大信息,引導群眾參與討論,理性地發表個人觀點。最后,可以組織開展谷文昌精神的遠程學習教育課程,發展網絡教育平臺建設,讓更多的人自主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主動性成才。
3.“互聯網+”交往的共享性可以拓寬宣傳廣度
隨著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的發展,QQ群、朋友圈、以及微博的作用越來越大,互聯網使人與周圍的人、與陌生的人聯系越來越成為可能。因此可以借助這些平臺人們共同分享資源,互動學習充分發揮社群性。在弘揚谷文昌精神過程中,往往是局限于福建省,甚至是漳州市存在地域研究性。雖然谷文昌精神源于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其作為偉大的精神財富是被全國大多數地區所適用,成為許多黨員的典型示范。“互聯網+”則突破了時空限制,使世界聯系得更加緊密。因此,在宣傳谷文昌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一些有能力的人員參與研究,吸引一些有號召力品牌加以宣傳,拓寬宣傳的廣度。
參考文獻:
[1]孫永明.縣委書記谷文昌[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