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忠
摘 要:古琴藝術與中醫均提倡“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琴能養德,其中正平和的品質,修身養性,暢情舒郁,具有養疾功能與中醫養生異曲同工。
關鍵詞:古琴藝術;養生
古琴,又稱七弦琴,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有別于其他樂器,它是自古文人用來陶冶性情的專有的圣潔之器,文人用它來抒發情懷寄托理想,會友時互通心趣,獨處時修身養性,以“自娛”養生之修行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養生”、“修德”等。《左傳·昭公元年》載:“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韜心也”。宋朱長文《琴史》也說:“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于以觀政焉,窮則于以守命焉”,認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
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統一。在養生活動中,精神養生被稱之為“千古養生第一法”,是全部養生之道的核心,《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提倡清靜養神,淡泊寧靜,平和少欲。
在古琴的演奏中,也講究主體精神狀態與客觀環境的交融,還體現在主體的身心統一,心手相應,甚至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而在中醫理論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更是辨證論治的前提。中醫把人體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存在著有機聯系,《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琴有角、徵、宮、商、羽五音,應木、火、土、金、水五行。而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也與此相應,并且把五臟的功能活動及人的五志(怒、喜、思、憂、恐)和五音的外在變化聯系起來。因此,琴學和醫道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寓樂于教,琴能養德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自古以來音樂與“德”就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古人十分重視樂的教育作用,《禮記·樂記》中記載:“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樂也者,圣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指出音樂是道德操守的精華。健康的音樂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夠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夠深刻激發人的情感,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古琴向來是禮樂教化的工具。
古人認為,琴具有天地之元音,內蘊中和之德性,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頤養正心而滅淫氣。琴曲淡和微妙,音色深沉、渾厚、古樸、淡雅,唐人薛易簡在《琴訣》中說古琴音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因此,無論彈琴或是聽琴,都能培養人高尚情操,陶冶性情、提升修養、增進道德,使人外而有禮,內而和樂。《史記·樂書》云:“音正而行正”,通過琴樂感通精神,影響行為,端正人心,從而達到養德養生之目的,的確有一定道理。
中正平和,琴能養性
養性,指的是調理人的性情、情緒。養生自然包括養性,養生與養性是統一的,養性是手段,養生是目的。性情的修養水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理健康。琴者,心也。清代曹庭棟在《養生隨筆》里明確指出“琴能養性”,白居易的琴詩《五絃彈》吟到:“一彈一唱再三嘆,曲淡節稀聲不多。融融洩洩召元氣,聽之不覺心平和”。古琴“中正平和、清微淡遠”的藝術風格和傳統養生觀不謀而合,尤其“和”一字更是以琴養性的主題。明代醫家張景岳也在《類經附翼·律原》中說:“樂者,天地之和氣也。律呂者,樂之聲音也。蓋人有性情則有詩辭,有詩辭則有歌詠,歌詠生則被之五音而為樂,音樂生必調之律呂而和聲”,“律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律由聲出,音以聲生”。“和”當為古琴藝術重要的內涵,又正合醫家調攝精神的養生原理。
暢情舒郁,琴能養疾
琴能養疾首先表現在琴能調暢人的情志,抒發情感,令人消愁解悶,心緒安寧,胸襟開闊,樂觀豁達,對情志性疾病的調養十分有益。并且琴中五音對應人身五臟,“宮”與“脾”相通,助脾健運;“商”與“肺”相通,舒達氣機;“角”與“肝”相通,解郁制怒;“徵”與“心”相通,通調血脈;“羽”與“腎”相通,養神寧志。宋歐陽修在《送楊置序》中記載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憂不平,患上情緒病,后來通過琴聲療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紹給朋友楊置。其中談到:“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寫其憂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矣。……予友楊君……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于琴亦將有得焉。故多作《琴說》以贈其行……”。說明疾病的產生與憂郁的情緒有關,藥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聲卻能使內心平和,從而達到治本的效果。
琴能養疾其次還表現在彈琴可使人精神專一,雜念皆消,從而心靜神凝,精氣內斂,同時還能活動手指,增強手指功能,可謂是動靜結合,心身雙修。白居易晚年得風疾,古琴亦是他的心靈安慰,他寫到:“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已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消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
撫琴靜中有動,心靜而手指在運動,使用指甲和指尖弄弦。按照中醫理論,指甲是經絡的末梢;指尖,也是十二經絡中一些主要經絡的終點末梢。彈琴中不斷地按摩和運動這些末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和血脈,古琴不但治療了歐陽修的幽憂之疾,還使他的手指拘攣得到治療。他在《琴枕說》中寫到:“昨因患兩手中指拘攣,醫者言唯數運動以導其氣之滯者,謂唯彈琴為可”,他彈琴月余,便恢復了手指的靈活。
由此可見,彈琴靜中有動,動中求靜,做到精氣神三者統一的藝術理念和中醫理論強調對精氣神三者的調攝,使得“調陰與陽,精氣乃充,合神與氣,使神內藏”的養生目的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錢新艷.古琴藝術與中醫養生[J].藝術百家,2008.
[2]張軍,梁藝歌.淺談古琴音律中五音“宮、商、角、徵、羽”與養生的關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