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烏魯木齊市4所中職學校學生的問卷調查,清晰地了解到學生眼中的優秀中職教師應具有心平氣和、真誠待人、平等待人;不使用威脅語言,并言而有信;應帶頭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使學習成為負擔;對自己的錯誤勇于承認,并及時改正等教學行為;學生認為中職教師最欠缺的5個教學行為依次為:不能針對不同學生制定教學方案;不能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關注學生生活及品行不夠;備課創新不足局限于教材;不能帶領學生進入好的學習狀態。通過分析得出,中職教師亟待解決的是師德、教學研究能力和課程教學評價能力的建設。
關鍵詞:中職學生;教師;課程教學;能力評價
作者簡介:劉蓓(1980-),女,天津市人,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基金項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集團運行機制的研究——以烏魯木齊市職業教育集團為例”(編號:15XJJC880001),主持人:劉蓓。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27-0031-06
職業教育教學的質量取決于職業院校教師能力和素質,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的課程教學能力。是教師能夠清晰的界定在課程中教什么、怎么教的能力,也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質量建設的關鍵因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樂于學習,學會學習,并從學習中體驗成功和喜悅。“素質教育”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呢?張忠在“高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中指出:“教學能力,就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并逐步表現出來的、具有顯著專業特性的綜合能力[1]。”因此,構建適應現代中職學生學習行為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職業教育教師的課程教學能力,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極其重要的[2]環節,也是建立職業教育新的質量診斷與改進的必然要求。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職業院校的課程教學就要求教師依據課程學習目標,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課程教學活動之中并順利完成學習。對于職業教育來說,設計和實施有效的課程教學活動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建立基于課程有效教學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則成為了職業教育提升質量內涵的首要措施及手段之一。2016年12月課題組對烏魯木齊市4所中職學校進行了學生問卷調查,分別是烏魯木齊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第二批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烏魯木齊體育運動學校(國家第三批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烏魯木齊市第二中等職業學校和米東區職業技術學校。調查的學生人數分別為118人、82人、117人和82人,總計為399人。其中二年級學生占63%,一年級學生占37%;男生占52%,女生占48%;漢族占57%,少數民族學生占43%。
二、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一)優秀教師應具有的行為認可程度的分析
我們在調查問卷時,采用了5級認可程度的調查,即完全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不確定為3分,不同意為2分,完全不同意為1分,每個等級選擇的頻數和等級的分值相乘之和,除以總頻數,得出認可程度,認可程度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那么中職學生認為優秀教師應該具有哪些行為呢?
1.優秀教師基礎素養的認可程度分析。“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的核心,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3]。”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又取決于教師的基礎素養和教學行為。通過調查統計分析得知學生認為優秀的中職教師首先應具有心平氣和、真誠、平等待人的品質;帶頭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時刻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和形象。通過圖1可以明顯地得出,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的認可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中職學校。
2.優秀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認可程度。通過圖2,我們不難得出中職學生喜歡開放的課程教學形式,喜歡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喜歡教師給自己希望的學習資源。對優秀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認可程度高的依次為:能利用學校資源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備課有創新不局限于教材、講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關注學生的反應。
3.優秀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應有的反應。通過圖3我們可以看出:中職學生喜歡尊重自己的教師,喜歡愛護自己、信任自己的教師,其認可度依次為:不使用威脅語言、言而有信;不因少數學生過錯而責怪全班;避免與學生公開爭論,善于引導學生。
4.優秀教師的其他教學行為的認可程度分析。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從傳授知識的角色轉變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角色[4]中來,重點是利用課程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會思考、會學習的能力。中職學生認為優秀教師應該具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使學習成為負擔;對自己錯誤勇于承認并及時改正;注重吸取學生意見完善教學活動。因此,好的中職教師一定要和學生建立互助友愛的學習關系,詳見圖4。
(二)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行為欠缺程度的分析
學生對中職優秀教師教學行為的認可程度普遍都很高,說明學生對教師的希望值也很高。對于目前的中職生來說“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5]。”因此改善教師課程教學行為,成為目前教師教學能力建設的關鍵。改善教師課程教學能力就是要建立新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最重要的是評價學生在教師“教”的過程中“學”的成果,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的評價重要指標[6],使教師從關注知識的傳授轉變到關注學生思考能力及學習能力的形成。
1.中職教師基礎素養欠缺程度的分析。通過圖5數據統計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目前中職教師基本處于中間狀態,基本處于不欠缺狀態,但稍有差別,這也說明中職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基本認可,但完全滿意的基本沒有。從欠缺的程度分析依次為: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關注學生生活與品行、有信心并富于幽黙感。好的中職教師要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endprint
2.中職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欠缺程度分析。現代職業教育要走出只關注技能培養的誤區,要重視學生職業素養及職業能力的培養,從關注學生的知識到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使整個教學過程融入更多自我的教學信念[2]。中職教師要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要建立以情感、技能學習為主的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模式,這就要求中職教師要具有教育教學改革及研究能力。學生認為中職教師在教學行為上欠缺的程度依次為:不能針對不同學生制定教學方案、備課創新不足限于教材、布置作業沒有新意和挑戰性。中職學生更喜歡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和創新的課堂教學行為,詳見圖6。
3.中職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應有反應的欠缺程度。施良方等將“教學行為”界定為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即為了促進學習者能夠完成學習行為,教師進行的支持、指導學生各種行為的活動總和[7],即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維護學生學習行為的能力。通過圖7分析可以得出:學生對這方面教師欠缺的程度依次認定為:不能夠帶領學生進入好的學習狀態、因少數學生過錯而責怪全班、要求學生掌握所講授全部內容。
4.中職教師其他能力欠缺程度的分析。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成為自我教育者,成為主動學習者,并能夠通過學習體驗快樂和成功。通過圖8統計分析,學生認為欠缺程度依次為:過多了解學生學習中的每個細節、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負擔、沒有保護學生自尊心在公開場合訓誡學生。
三、教師教學能力調研分析的基本結論
中職學生普遍都對知識性的學習和講授式的教學不感興趣,另一方面現代企業對技能技術型人才能力需求更注重其核心能力,國際組織對職業院校學生能力的界定:“工作能力、技術解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和適應不同文化習俗的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推銷自己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出,行業企業更關注學生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要依托教師自身的素養和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謝林認為教師要能夠識別什么是課堂環境中重要的或值得注意的能力,教師要能夠將細小的課堂和廣泛的教學和學習原理相聯系,能夠使課堂互動[8]起來,使課程教學成為師生交流思想感悟成長的平臺。
1.優秀中職教師應具有10個教學行為依次為:心平氣和、真誠待人、平等待人;不使用威脅語言,并言而有信;帶頭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使學習成為負擔;對自己的錯誤勇于承認,并及時改正;注重聽取學生意見,完善教學活動;不因少數學生的過錯而責怪全班;避免與學生公開爭論,善于引導學生;教學中應該有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利用學校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
2.中職教師中最欠缺的10個教學行為依次為:不能針對不同學生制定教學方案;不能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不能關注學生生活及品行;備課創新不足限于教材;不能帶領學生進入好的學習狀態;沒有信心缺乏幽默感;常因少數學生的過錯而責怪全班;要求學生掌握教師所講授的全部內容;布置作業沒有新意和挑戰性;過多了解學生學習中的每個細節。
四、教師教學能力建設的具體措施
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最為艱難的改革是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是課堂教學形態的改革,是“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的轉變,是教師和學生角色的重新調整。這些改革和職業教育教學的創新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取決于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取決于教師教育教學的創新能力,是職業教育“十三五”內涵質量建設最為關鍵的要素之一。
1.重視職業院校教師師德的建設。師德建設的重點是教師“教”的行為變化,是教師愛護尊敬學生的行為,是教師勇于承認過錯的行為,是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行為,是教師能夠記住學生的姓名和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的行為,是教師對學生不良反應正確應對的行為,要將這些行為量化為教師師德建設可測量的評價指標。
2.重視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建設。隨著職業教育學生群體的多樣性,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產教融合職業教學活動的實施,課程教學活動將越來越富有挑戰性,會經常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規范剛性的教學流程、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評價手段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的教師要依據學生學習行為特點、課程特色和合作企業要求,進行教學創新設計,并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和解決,構建“課程實踐+課程研究=教師教學發展”的職業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體系[9]。
3.建立新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要立足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立足于學生對“教”的行為的需求,立足于思維活躍生命課堂的建立,建立以激發學生學習、思考、交流、協作、表達、展示等行為和行為效果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使課程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使課程教學的權利真正歸屬于學生,使課程教學評價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0]和教師職業生涯發展,使課程教學成為學生幸福成長和教師自信心建設的平臺。
4.建立學校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中心的主要職責是為教師搭建教學發展、教學研究、教學實踐和教學保障的平臺,支持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活動,并建立教育教學改革診斷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數據分析機制,為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和服務。
職業教育在“十三五”期間,其發展和建設的中心是質量診斷體系建設、管理能力提升和創新行動計劃,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環節中,大膽進行創新,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重塑教學組織,豐富學習資源,構建個性評價手段,使我們中職學生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參與者、受益者、推動者,使我們中職教師成為“十三五”職業教育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和成果的貢獻者,使職業院校教師通過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建立起自己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理論和實踐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忠.高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10):70-72.
[2]茶文瓊,徐國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6(21):23-27.
[3]Ahern J F,Gress J R. Teacher self-concept:some survival strategies. Psychological Review,1986,22(1):41-45.
[4]龔文楊.“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1):157-160.
[5]張錦庭.校本研修的聚集點———課堂教學[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6(6):32.
[6]王林毅,于巧娥.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的構成與評價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84-186.
[7]劉紅霞,趙蔚,陳雷.基于“微課”本體特征的教學行為設計與實踐反思[J].現代教育技術,2014(2):14-19.
[8]Sherin van Es.E.A,&Sherin,M.G.Learning to no-tice: Scaffolding new teachersinterpretation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2,10(4):571-596.
[9]侯欣舒.論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6(3):87-90.
[10]濮海慧,徐國慶.基于教學場的職業院校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模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6):22-25.
責任編輯 殷新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