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英+徐珊+鐘天
摘 要:中醫藥成人教育是整個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中醫藥從業人員繼承、補充、拓展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然而,中醫藥成人教育在辦學理念、教學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存在著不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需求的問題,導致中醫藥成人教育發展滯后。在供給側改革視閾下,需要強化中醫藥成人教育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大局觀,遵循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相結合的原則、學用結合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重內涵,升級中醫藥成人教育“供給側”的服務內容;上下聯動,注重中醫藥成人教育的形式創新。
關鍵詞:中醫藥成人教育;供給側改革;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徐曉英(1966-),女,江西龍南人,江西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成人繼續教育;徐珊(1989-),女,江西龍南人,江西技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鐘天(1957-),女,江西萍鄉人,江西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成人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26-0083-04
中醫藥教育是助力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與前提,也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獨具國醫學、人文思想與科學理念等中國醫藥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成人教育作為整個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中醫藥從業人員繼承、補充、拓展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它所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是供給側改革中配置高素質勞動力的四大要素之一。大力發展中醫藥成人繼續教育,對于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加快建設中醫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中醫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為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培養既有專業理論知識又有專業實踐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增強中醫藥教育事業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中醫藥成人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中醫藥成人教育的發展理念滯后
理念決定行動,當前我國中醫藥成人教育中沒有扎扎實實落實供給側改革的宗旨,致使中醫藥成人教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經過改革開放三、四十年的發展,我國中醫藥成人教育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需求導向轉為供給導向,暴露出許多矛盾和問題,諸如:工學矛盾、學用脫節、教材內容滯后、臨床教學不足、教學手段落后等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中醫藥成人教育主要體現在彌補個人的學歷需求方面,沒有體現終身教育思想以及供給側改革理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觀、消費觀不斷發生轉變,健康消費、養生消費成為人們重要的消費需求。中醫藥憑借其在治病、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獨特功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和應用。作為培養、提高中醫藥人才服務能力的中醫成人教育教育總體上發展緩慢,發展理念陳舊。
(二)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體系不健全
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體系包括課程建設、教學計劃、學生考核、實習實訓等多方面的內容。要提高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質量,需要構建一套完備的教育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嘗試新的教授手段。當前我國的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大多數中醫藥成人教育機構的課程體系注重中醫藥理論、通識課程的學習,而對中醫藥實踐技能涵養的課程由于師資、場所、成本等原因而開設不足,這種單純強調理論知識灌輸的觀念,給中醫藥成人教育的教學效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其次,對教學質量的考核缺乏相應的標準。受培養目標和成人學員及其學習特征等因素的影響,中醫藥成人教育對學員的考核缺乏定量標準,學員學習效果的好壞,沒有明確的既定性又定量的考核標準。作為專業化、職業化的學習,在這種條件下,教學成效難以體現。再次,中醫藥成人教育在臨床實踐上的問題也很突出,缺乏相應的制度和經費、師資、場地等條件保障,難以將理論知識通過實踐訓練轉化為實踐技能的提高。正因為我國的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課程、教學、實踐等多方面的問題,加上學員的工學矛盾嚴重,因此,中醫藥成人教育對工作一線的中醫藥工作人員欠缺吸引力。
(三)中醫藥成人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滯后社會需求
中醫藥成人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基本都是沿襲普通的學校教育模式,缺乏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未能方便和適應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再加上一些受教育者片面追求文憑,而其分析病情、解決患者困擾的能力往往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致使中醫藥成人教育保量不保質,甚至既不保量也不保質。這不但降低了自身的價值和吸引力而且還不利于中醫藥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教學實施中,中醫藥人才培養大多實施“師徒傳承式”人才培養模式,或者學習借鑒西醫人才培養模式,這兩種人才培養模式均存在不足。傳統的中醫人才師徒傳承培養模式缺乏行業內外交流,受限于師傅個人經驗、學識、流派,缺乏行業內外的充分交流與研討。相對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學習借鑒西醫人才培養模式則會出現明顯的“水土不服”[1],導致中醫藥成人教育人才培訓不能滿足學員需求。
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教育類型,中醫藥成人教育的師資不足一直困撓中醫藥成人教育的發展。由于中醫藥成人教育學用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征,需要教師與學員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這對教師隊伍自身在業界的聲望、能力、時間、精力以及帶領學員實踐體驗等等提出了極大的要求,而當前中醫藥成人教育師資隊伍不但數量不足,而且授課教師自身素養、實踐技能也不足于為成人學員提供優質高效的專業指導,這對中醫藥成人教育質量造成一定阻礙。
二、發展中醫藥成人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諾爾斯的成人學習理論認為,成人學習特點表現為學習的認知過程“以經驗學習為主”;學習任務指向“完善社會角色”;學習目的著重“解決問題”[2]。這就意味著中醫藥成人教育需要遵循適需發展、學用結合的原則,注重中醫藥成人“關鍵能力”的培養。endprint
(一)適應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的原則
成人教育有其明顯的特殊性,它取決于成人學員的社會屬性、心理成熟水平以及認知心理的特點。所以,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必須滿足成人學員的社會屬性和經驗水平的規定性。也就是說,成人教育教學必須兼顧“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這兩個方面。作為培養中醫藥應用型人才的中醫藥成人教育,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中醫藥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在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貫徹“社會需要”與“個人特點和需要”相結合的原則,并且做到:樹立服務觀念和效益觀念。中醫藥成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中醫藥從業者的素質,為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服務。面向廣大的在職人員,在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它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因此,中醫藥成人教育的教學在指導思想上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應以社會和個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急社會和個人之所需,教社會和個人之所用,教學方向應和社會發展、個人需求相一致,從而將中醫藥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為社會培養、補充高素質、高技能的醫藥服務人員的特點充分彰顯出來,使中醫藥成人教育的社會效益達到最佳值。其次,在專業設置、層次規格、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多方面要適應社會和個人的需要。中醫藥從業者在繼續教育學習中往往表現出強烈而鮮明的職業相關性,他們既希望學習效果與他們的期望相關,又希望辦學、教學的方式方法能與他們自身的條件和從業經驗相符合,因此,要在了解中醫藥成人學員的社會需求和社會對中醫藥從業人員要求的基礎上,從供給側的角度,開設課程、制定教育計劃、選擇教材和教法。
(二)學用結合、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指教學必須堅持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中醫藥成人學員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學會運用知識,從而解決成人教學中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學與用的矛盾。中醫藥成人的學習主要是一邊從事行業工作一邊學習,因此他們渴望學以致用,起到提高工作技能,適應工作競爭的要求。這使得中醫藥成人教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帶有顯著的實用性的特點,強調學用結合,理論聯系實踐。這就要求中醫藥成人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重視理論教學,更要強調實踐技能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實際操作和訓練體驗,使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技能技巧。
三、中醫藥成人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建議
2015年12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關于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思想理念以及經濟學上的供給側理論、供給側制度、供給側技術,為我國中醫藥成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以供給側改革理論為指導,中醫藥成人教育應當從找準定位、尋找動力、注重內涵、創新形式等方面著手。
(一)找準定位,強化中醫藥成人教育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大局觀
長期以來,中醫藥成人教育在“需求側”思維導向和觀念中求發展,即考慮的是受教育者個人學歷提升等需求,未考慮或者較少考慮國家需求。在供給側理論和政策指導下,中醫藥成人教育必須緊扣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在國家大力發展現代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規劃、政策中確立新的發展觀念,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在我國確定的第一、二、三產業結構中,中醫藥成人教育事業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的一部分,屬于第三產業,是綠色低碳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為此,中醫藥成人教育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發現自己的價值,在促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的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才培養的作用。2015年國務院公布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對我國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制定的專項規劃,也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國家級規劃。《規劃》提出:依托現有中醫藥教育資源,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教育培訓,培養一批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領域的領軍(后備)人才、骨干人才和師資。中醫藥健康服務人力資源項目的實施既有賴于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又為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轉型和創新時代提供了全新的平臺。中醫藥成人教育是與中醫藥職業和中醫藥振興發展聯系最密切的教育類型之一,應在全面落實“供給側改革”政策過程中,尋找和確定好自己的發展動力和發展平臺。中醫藥成人教育作為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在《規劃》的實施中擁有諸多新機遇。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可以率先建立“供給側”理念,跳出僅僅為求學者提供學歷教育的“老圈子”,找到自身發展的新動力,著力開展內部結構性改革,確立從“供給側”視角加快發展中醫藥成人教育的思維,挖掘出中醫藥成人教育供給的新源泉。
(二)注重內涵,升級中醫藥成人教育“供給側”的服務內容
根據供給側改革的理論,必須重視內涵和質量的提升。中醫藥成人教育也需要注重服務的結構調整和服務的內容提升,更加精準地細分服務的市場,針對基層、區域與企事業單位發展的需要,提供個性化的人才服務,不僅要在服務于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各類培訓、終身教育等方面細分,而且要在人才規格、培養目標、培養途徑、國際化辦學等方面進行細分,升級自己的服務。要通過改革,改變過去被動適應的局面,主動化解風險,淘汰落后專業設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在確保人才的有效供給時,中醫藥成人教育不但要提供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的高級專門人才,而且要注重其職業精神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促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中醫藥成人教育機構的工作重點就是要讓專業技術人員掌握現代醫學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每個專業技術人員的診療水平。因此,在中醫藥成人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內容的組織、講授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要全面分析中醫藥成人教育工學矛盾的特征,突出學用結合特點,加強自身內涵建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途徑,提供良好的“內容供給”,不斷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endprint
比如,中醫藥成人教育發展模式要優化課程設置,從教育模式中判斷是否有利于課程的實施,同時要增加課程的專業性、實踐性,培養學員的實踐能力。課程的實施直接關系到中醫藥成人教育的成敗。要充分考慮該課程的時代性和我國的中醫藥服務事業的現實需求,課程與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層次是否相符?課程的實施是否有利于成人的學習提高?在實施課程后,學員能否學以致用?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切實提高成人教育的教育質量。
教學質量實際上指的是需求滿足的問題,當然這里的需求滿足并不僅僅指的是學員學習中醫藥知識和技能需求的滿足,也指社會對中醫藥健康服務的需求和中醫藥成人教育機構自身發展需求的滿足,因為這三者是統一在中醫藥成人教育上的,這就要求必須實現目標達成度、個體發展促進度和社會需要適應度的辯證統一,即在教學目標上體現出學員、社會和成人教育機構三方面的需求。
(三)上下聯動,注重中醫藥成人教育的形式創新
《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規劃》指出,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健康服務資源,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是全面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文件指出,在貫徹實施《規劃》精神時,各地區、各部門應該統籌協調,加強組織實施;應建立中醫藥健康服務行業組織,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應完善標準,加強監管;應加快人才培養;還要營造良好氛圍。國家政策為中醫藥成人教育進行供給側改革奠定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基礎。
與此同時,“供給側”改革需要中醫藥院校“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和上下聯動。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既是提高中醫藥人員服務水平的橋梁,也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促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因此,可以說,中醫藥院校教育是基礎,成人繼續教育是關鍵,在改革過程中需要加強政府主導作用,注重與行業、企事業單位的合作,發揮市場機制,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探索多模式、多形式辦學,形成更加靈活、科學的內部發展機制[4]。譬如,中醫藥成人教育應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技術大信息量、開放性、靈活性、交互性等特點,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和共享優秀教學資源,提供遠程教育服務,打破傳統教學局限,構建終身教育服務平臺,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這不僅有利于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中醫藥繼續教育的質量,更能促使中醫藥繼續教育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5],實現供給側改革既服務于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又助力于中醫藥成人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立元,萬紅嬌,馬廣強.加快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2):6-10.
[2]曾金霞.農村成人教育培訓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6(8):78-81.
[3]李永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大舉措[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2/25/c_1117584687.htm.
[4]游衛平,等.中醫藥繼續教育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95-97.
[5]李惠,王慧生.新醫改下完善中醫藥繼續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105-107.
責任編輯 秦紅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