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銀+張文英
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100例醫院收診小兒癲癇患兒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上健康教育。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前后對疾病的認知情況、用藥依從性,護理后癲癇發作情況以及對護理的滿意率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干預后,兩組患兒護理后對疾病的認知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具有一定的改善(P<0.05),但是觀察組患兒改善的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兩組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發現,觀察組僅有2例患兒癲癇發作,且均為1次;而對照組有8例患兒癲癇發作,其中1次2例、2次4例、3次2例,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2.00%和80.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的臨床護理中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患兒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情況,同時能夠改善患兒對用藥的依從性,提高患兒和家屬對臨床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改善患兒的癲癇發作情況。
關鍵詞:健康教育;小兒癲癇;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1-0128-02
癲癇是兒科中的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神經功能紊亂,該病具有較高的反復性、陣發性和自發性,容易造成患者殘疾、甚至死亡。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容易受到神經興奮毒性、器官功能衰竭、高熱等并發癥的影響,出現不可逆性腦損傷。在小兒癲癇的臨床治療中,除了醫生的積極治療外,還需要患兒和家屬主動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才能保障臨床治療的效果。因此,文章主要針對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100例醫院收診小兒癲癇患兒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100例患兒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6.5±1.3)歲。所有患兒經腦電圖檢查確診為小兒癲癇,所有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觀察排除智力障礙、先心病、血液系統異常以及肝腎功能不全患兒。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具體措施為:①心理疏導:由于癲癇發作時會出現一系列異于常人的表現,患兒在學校或生活中受到他人排擠或歧視,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外,癲癇發作容易對患兒腦組織造成損傷,影響其智力發育。這些因素容易給患兒留下心理陰影,導致行為舉止產生異常。在護理理念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兒的年齡以及興趣愛好,與患兒多溝通、交流,幫助患兒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②安全護理:癲癇發作時患兒處于無意識狀態,很可能傷害自己,因此當患兒癲癇發作時,需要在患兒舌下放置壓舌板,避免患兒咬傷舌頭;不能用力按壓患兒的肢體,避免患兒出現脫臼、骨折等損傷?;純核X時要將兩側床欄拉好;盡量避免患兒單獨外出。③健康教育:癲癇的發病機制復雜,且發過前無先兆癥狀,只有通過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對患兒的智力發育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要為患兒及家屬詳細介紹癲癇的發病機制、病情發展以及相關影響因素,臨床治療以及注意事項,提高患兒及家屬對該病的認知。在講解過程中,盡量不要使用專業術語。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家屬對知識的需求,參照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及資料,編制小兒癲癇健康教育方案,首先進行系統化教育、小兒癲癇專項教育以及出院后注意事項等內容;院外教育主要通過門診隨訪和微信或QQ教育。教育內容包括飲食、用藥、心理疏導、常見急救措施以及并發癥表現;教育方法為一對一指導、專題會議、講座以及知識競答等模式,將相關知識印制成小冊子分發給患者。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前后對疾病的認知情況、用藥依從性,護理后癲癇發作情況以及對護理滿意率等方面的比較差異。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對疾病的認知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
兩組患兒護理后對疾病的認知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具有一定的改善(P<0.05),但是觀察組患兒改善的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兒癲癇發作情況
隨訪3個月發現,觀察組僅有2例患兒癲癇發作,且均為1次;而對照組有8例患兒癲癇發作,其中1次2例、2次4例、3次2例,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字2=5.632,P=0.000)。
2.3兩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滿意率分別為92.00%和80.0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小兒癲癇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一種神經系統綜合征,多表現為肌肉抽蓄、意識、情感以及感覺等暫時性異常[1]。該病主要是由與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引起的,目前臨床中多使用藥物進行控制,但是該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加強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患兒和家屬的配合對于護理措施的實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有部分患兒過于活潑,或者是討厭吃藥,不愿意主動配合臨床用藥,對臨床療效造成一定的影響[2];部分家屬對于疾病的認知度不高,對于臨床治療和護理存在一些錯誤的看法,不愿配合臨床護理[3]。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患兒和家屬對于疾病的認知度,提高患兒和家屬對臨床護理的依從性,從而保障臨床療效。本次研究觀察中,觀察組在各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的臨床護理中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患兒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情況,同時能夠改善患兒對用藥的依從性,提高患兒和家屬對臨床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改善患兒的癲癇發作情況。
參考文獻:
[1]朱春燕,孟鶴萍.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共患病84例患兒中的應用思路芻議[J].中國基層醫藥,2015,21(17):2710-2711.
[2]李翠萍.健康教育在小兒癲癇患者護理中應用的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32(40):12-13.
[3]吳生美,王巧梅.小兒癲癇護理運用健康教育的臨床價值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3(14):88-90.
編輯/李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