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嘉麟+呂鑫萌
摘要:“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依托信息技術實現網絡與傳統產業聯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既有利于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推動傳統產業發展,也有利于傳統產業之間互相融合、促進,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快產業線上融合是長春市促進經濟發展、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互聯網+;產業融合;長春市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科基金(編號:2015BS42);吉林省教育廳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37號)
1.“互聯網+”背景下加快產業線上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1.1互聯網有利于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互聯網作為生產性服務的一種工具,能夠更好地捏合制造業和服務業,在擴大服務業規模的同時,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基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精準化的供應鏈管理和便捷的電子商務等方式,提高產品、服務的交易效率和便捷程度,提升綜合競爭力。“產業服務化”將不斷出現在農業和制造業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達的生產服務業可以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深化、專業化分工的泛化、增強地區創新與創業能力等途徑促進制造業生產與運營效率提高,帶領制造業產業集群由低端走向高端,提高競爭力。
1.2互聯網有利于加速產業創新,促進產業融合
互聯網放大知識和技術的外溢效應,通過信息、知識和創新資源的集中、共享、利用和再創造等方式,在產業間形成知識技術雙向流動,加速產業創新,促進產業融合。知識和技術的外溢效應,促進了產業內部的知識和技術的傳播,也為產業間的知識和技術交流提供了便利。產業既可能是知識技術源,也可能是知識技術溢出的接收者。
1.3互聯網有利于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集成和優化
互聯網對于經濟的作用在于,它能夠把原料提供方,制造商,消費者,三者通過信息匹配到一起,輕松找到自己的交易伙伴,節省了大量的尋找時間,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互聯網可打破地域和組織的桎梏,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跨領域的協同創新平臺,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互聯網可以實時收集、挖掘、分析生產者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集中信息優勢,縮短市場自發調節的時間,使社會資源配置高效。
2.長春市產業融合發展滯后的原因
2.1長春市傳統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度不夠
長春市傳統制造業主要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食品加工、服裝紡織以及化工化纖等產業。自老工業基地振興以及2016年長春市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以來,長春市推進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汽車、輕軌、地鐵以及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生產性服務業得以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長春市傳統的制造業卻未能緊跟生產性服務行業的發展,這使得新引進的新技術及科技產品沒有相應的維修保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長春市創新科技技術以及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行業的發展。產業融合度不夠阻礙了長春市的經濟發展。
2.2長春市傳統金融業交易成本高效率低
傳統的金融業主要是指只具備存款、貸款和結算三大傳統業務的金融活動。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與勞動成本要素的上升,人工智能逐步替代傳統的簡單勞動,這使得現如今還在轉型的長春市的金融業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下。截至2015年末,全市擁有銀行信社類金融機構僅39家,保險公司34家,證券公司僅2家。長春市的其他金融產業如期貨、基金信托業的發展仍處于規模小、成本高、效率低的變革階段,無法對長春市金融業的快速發展起到支持性的作用。
2.3長春市旅游業發展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長春市作為吉林省的省會,她擁有雕塑城、森林城、電影城的美麗稱號。但是長春缺乏品牌旅游景點,個性化不強。據統計2016年全年來長旅游人數達到5726.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72%。旅游外匯收入31850.19萬美元,增長10.2%。這相對于有標志性景點的城市相差甚遠。同時長春市的旅游業并不發達,無論在其宣傳服務以及知名度上都是還有待繼續發展的問題。
2.4長春市中小企業發展受到限制
由于中小企業在發展中的競爭優勢相對較小,其在傳統的企業經營中無法與大企業競爭。這也要求中小企業探索新的出路,這就需要在“互聯網+”時代,加大宣傳規模,擴大知名度。
2.5長春市文化產業融合程度低
近年來,長春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有增加的勢頭,對第三產業發展有明顯的拉動作用。但長春市的文化產業發展程度不高,產值占比相對較小。長春市文化企業大約有17000 多家,從業人員有 20余萬人,人才總量偏低,人員結構不合理。另外,長春市文化產業的產業鏈發展不夠完善,以文化為中心的產業沒能有效地拉動其他相關聯產業的發展。
3. “互聯網+”背景下推進長春市產業線上融合發展的建議
3.1“互聯網+”推進長春市傳統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終端爆發式發展的推動下,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正在逐漸發生改變。近年來,網絡購物的迅猛發展不斷沖擊著線下銷售模式,消費者見多識廣、積極主動, 面對品種齊全,價位多樣的產品有更多的選擇。這導致企業價值鏈主導權從生產商、中間商轉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廣泛、實時參與生產和價值創造的全過程。通過開放的網絡平臺,眾多分散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個體實現了點對點、實時且頻繁的交流互動,激發了層出不窮的創新點,有效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因此,制造企業必須順應互聯網技術革新所帶來的行業改變,主動變革生產與組織方式,借助社交網絡、大數據分析等新業務新技術實現與用戶精準對接,推進定制化、柔性生產,從而有效降低庫存,實現專業化、細分化的長尾效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endprint
3.2“互聯網+”推進長春市金融業的融合發展
現代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而金融服務手段的革新當前在“互聯網+”背景下成效尤其顯著。金融服務就是指對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的服務,銀行借貸、股票和債券市場是傳統的資金融通渠道,但存在交易過程復雜,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等問題。為將長春市建設成東北亞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長春市可以利用華為云計算數據中心落戶高新北區的優勢,借力互聯網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記錄,整合企業信息,正確評估企業資信情況,降低放貸風險;在貸款后,金融機構可以對借款企業的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實現持續閉環監控,有效降低運營成本,避免壞賬呆賬的產生。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如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金融資產網上銷售和申購等新型金融服務方式和互聯網工具,提供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新興金融服務,這比傳統金融服務更具透明度、操作更便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
3.3“互聯網+”推動長春市全域旅游戰略實施
長春市旅游資源豐富,既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又有絢麗的人文歷史景觀。但在目前的旅游市場中,豐富的旅游資源還有待發掘和開發。在“互聯網+”的路徑下,發揮長春市旅游資源的整體效應,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打通旅游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首先,互聯網旅游能夠擴大旅游業的受眾群體,影響旅行消費決策,便捷旅行過程;其次,互聯網旅游充分挖掘旅游資源的內涵,如東北亞博覽會、汽博會、農博會等展會均可借助互聯網進行宣傳。總的來說,從產業鏈角度看,互聯網旅游將原有的單一產業鏈升級為多維產業網,提升信息運行速度和運行效率,增加產業鏈附加價值,為傳統旅游業的商業模式提供了顛覆式變革。
3.4“互聯網+”推進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在創造價值與提供就業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機制活、貼近市場、效益高、成長性強的特點,但同時也面臨著企業體量小,經營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差等弱點。中小企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自身靈活性強的特點,在設計、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等環節,應用互聯網技術,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在互聯網環境下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競爭力。
3.5“互聯網+”促進文化產業融合
目前,文化產業已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亮點,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愈發緊密,與互聯網相伴相生的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音樂不斷發展,大量的學校、旅游景點、出版社、娛樂公司則從實體走向網絡,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網站等形式傳播優質內容,實現自身發展。長春市應根據自身優勢,充分發揮長春特色,打造電影城、科教城、文化城,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三者有機結合。根植黑土地,充分發揮鄉土文化特色,將二人轉等民俗文化,通過互聯網進行推廣,提升其品牌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金海等.“互聯網+”時代的旅游產業融合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03)
[2]楚明欽.互聯網與我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7(05)
[3]周錦等.產業融合視角下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