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林英
【摘要】本文通過發掘鄉土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的關系,尋找鄉土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對接的可操作性,以實踐研究專題為例,以閱讀寫作為切入點,將語文教材知識與學生學習體驗有效結合,“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彰顯語文學習特性,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鄉土文化 高中語文 有機對接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省2016年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鄉土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Z160497福建教育學院資助)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39-03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各地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北疚牧⒆阌诨A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將高中語文課堂進一步拓展,通過實踐提高語文素養,通過整合鄉土文化資源(《山水順昌》),尋找與高中語文教學的連接點、契合點進行實踐活動與創新研究,改善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游離于生活,生活又與語文教學脫離的現象。摸索出一套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豐富和發展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容。
一、鄉土文化與高中閱讀教學對接
(一)與山水游記散文閱讀對接,品味山水美
1.比較閱讀
《赤壁賦》和《寶山四題》情、景、理是如何有機結合的?
《赤壁賦》寫景——月下泛舟。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明月升起等敘寫和描繪,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親近的意境,滲透了歡快愉悅、飄飄欲仙之情。
抒情——吊古傷今。由景的悲涼蒼茫,抒發人生苦短,悲觀失望之情。
議論——闡述事理。由景的水月流光 ,揭示哀樂相生,物我無盡,隨遇而安之哲理。
《寶山四題》寶山怪石:景——風蝕雨鑿、造型別致、奇特怪異
情——內心深處對新異的欣賞與追求,以怪為美,以異為樂
理——人類可以縱容山水的怪異,卻不能容忍同類張揚個性,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隨大流者。
2.品味探究
品味《赤壁賦》《寶山四題》語言形象生動,準確優美的妙處。
《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于耳”,好像哀怨,好像愛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訴,余音繚繞,經久不絕?!拔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郁悶凄涼的簫聲,使潛伏在深淵中的蛟龍舞動起來,使孤舟上的寡婦哭泣落淚。作者連用了5個比喻,2個夸張,把失意哀傷之情引向深入。
《寶山四題》“它們有的散生在林間,競相開放,遠遠望去,呈傘狀花絮,攢集百來花朵;有的花朵上下連綿,如錦緞、帷幔、流蘇;有的從石罅里掙脫而出,如一盤培育多年的盆景,花團錦簇、晶冠群芳”運用排比、比喻、擬人多種修辭手法,寫出寶山杜鵑生機勃勃、花香美景。
3.拓展提升
閱讀余秋雨《文化苦旅》,談談你對山水文化的思考。
在余秋雨心中,自然山水仿佛都富有了靈性,成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哲理老人。山川物象,大漠荒原,處處留下了作者的足跡,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歷史的滄桑、人生的真諦、文化的靈魂,達到自然與人和諧統一。他借山水古跡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足跡,在歷史長河中找尋現代文化的出路,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
山水與文化有著天然的不解之緣。山水養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靈性。沒有山水的養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與源泉;沒有文化的滋潤,山水便缺少了精神與神韻。山水與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輝。
(二)與科普小論文閱讀對接,領會人文美
1.比較閱讀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元坑陳氏舊宅》各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建筑的特征?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總體特征 :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由臺基、主體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 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
結構特征: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斗拱的作用,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舉折,舉架” 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裝飾特征:屋頂巨大的裝飾性,翹起如翼的屋頂;顏色在大建筑物屋身中大膽使用朱紅色,還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大小裝飾部件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用材方面的裝飾,有色的琉璃磚瓦、 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
《元坑陳氏舊宅》總體特征:座北朝南,東西橫向并列四大建筑的統一體,每棟建筑既相對獨立,又相通相連,建筑布局和結構基本相同,均為四進庭院。
總體布局:從東向西依次編號A、B、C、D棟,大門前空坪橫向鋪設長條石板,C棟門前設拴馬石架。
A棟布局及裝飾:四進庭院,前后廳之間設置天井、回廊和一處過亭。正廳懸山式屋頂,穿斗式梁架,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曲梁浮雕花卉圖案,椽上鋪設望磚,覆蓋泥質瓦,半圓形軒頂,地面斜鋪四方青磚。
2.品味探究
結合《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各民族建筑的“文法”和“可譯性”, 說說《元坑陳氏舊宅》在哪些方面體現中國建筑的特征?
總體特征一致:坐北朝南,左右呈軸對稱。組群式建筑:外部以高聳的風火墻圍合,內部以天井、三合院為基本組成形式,合院式單體民居向縱深及左右方向迭加,形成前后多進、左右多棟的中型或大型組合式民居建筑群。
結構特征相似:木構架體系為主,懸山式屋頂,穿斗式梁架。
裝飾特征凸顯:擅長木雕。雕刻對象除梁架、挑檐、雀替等建筑構件外,主要施于隔扇、花窗、神櫥;雕刻內容以吉祥圖案、戲曲故事為主。門前頂部覆有門罩,頂部灰塑翹脊碑飾。endprint
3.拓展提升
閱讀汪曾祺《胡同文化》,思考胡同文化的內涵,提升關于民居文化的思考。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內的四合院規規矩矩。形成了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笨梢姾幕积R,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民居文化藝術的精神特征:倫理觀:皇權至上,尊卑有序;布局觀:群體組合,有機組合;自然觀:高度協同,天人合一;審美觀:中和含蓄,豐富多彩。如今商品經濟大潮席卷,民居面臨著窘境,文化遭遇了尷尬,拯救民居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與人物傳記閱讀對接,感悟人物美
1.比較閱讀
《蘇武傳》《李默傳》分別寫了哪些事跡表現主要人物的崇高品質?
《蘇武傳》:蘇武出使匈奴遭變故,舍生取義;衛律勸降,蘇武不屈;北海牧羊,貧賤不移;李陵勸降,巋然不動。
《李默傳》:道士邵元節請求皇帝封誥,李默堅決不贊同,忠貞愛國;嚴嵩掌政時,獨攬官員升降大權,李默總是堅持己見,不附權貴;李默任翰林學士,正值大規??疾烊豪?,告誡門人謝絕與賓客、同班大臣私下相見,剛直不阿。
2.品味探究
《蘇武傳》《李默傳》通過哪些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
《蘇武傳》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蘇武堅韌頑強、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钡?。語言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
《李默傳》通過側面描寫表現李默剛直不阿,不附權貴。如寫邊疆告急,趙文華上奏李默誹謗皇上、報復趙文華、擾亂推薦總督之事;禮部及法司上奏說李默偏執自用,喪失大臣體統;刑部尚書何鰲引用子罵父律要將李默絞死。李默屢遭小人彈劾更襯托出李默剛正不阿,忠貞愛國的高貴品質。
3.拓展提升
閱讀《廖剛傳》,追慕先賢,了解理學文化及其對世人的影響。
廖剛少時跟隨曾任諫議大夫的陳瓘、理學家楊時學習理學。理學主張“事事循天理……人各有勝心,用心去盡,而惟天之循,則機巧變詐不作”。經過“格物致知”和反身自省,即可達到為善的目的,也就認識了天理。廖剛深受理學影響,剛正不阿,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時蔡京秦檜雖專權,亦為之畏懼。廖剛為官一生清正廉明,憂國愛民、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名重于天下,名存于千古,為世人所贊頌。
二、鄉土文化與高中作文教學對接
(一)與寫人記事記敘文寫作對接,學會虛構和想象
1.興趣激發
一個吳承恩,因為一部奇書《西游記》而名垂青史,一部《西游記》因為一個齊天大圣而譽滿神州。500年來,人見人愛的孫悟空以神話人物形象在華夏兒女心中永不泯滅。可當你知道《西游記》齊天大圣的故事與家鄉寶山的通天大圣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時,你們有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從同學的視角來撩開齊天大圣之謎面紗的一角,去探究寶山大圣的由來吧。
2.方法點撥
寶山《靈猴的由來》情節續寫:結合《語文·必修1》表達交流《寫事要有點波瀾》《寫人要凸顯個性》和《語文·必修2》表達交流《學習描寫》《學習虛構》,進行合情合理的想象,情節要曲折生動,人物形象要豐滿鮮明。
提示:(1)想象的情節應是“靈猴的由來”的續寫,應與上文情節銜接,且合情合理,不可游離文本自由想象。
(2)在想象情節中重點人物應是靈猴。
(3)人物描寫應生動形象,運用外貌、神情、動作、語言、心理等細節描寫。
3.優文賞析
“當朝兵馬一到,便把寶山圍得水泄不通。兩猴見這人族軍隊如此行事,也是有些氣不打一處來:這人族皇帝說圍便圍,可曾將這滿院出家修行之人以及他兄弟倆放在眼里?那一股子倔強脾氣也是顯露無疑。兩猴不顧住持勸阻,從院內拾了些石子,站在院內,對著門外士兵丟去。說來奇怪,石子落在士兵身上,并未致死,只是暈了過去。那帶隊將軍本是憤怒無比,發現了這事后,也是無奈。對著院內喊道:兩位靈猴請勿作怪!
兩猴也不是蠻橫之輩,回答道:將軍請一人進來,只因出家人喜歡清靜,人多了不方便。將軍進來看看,我等并未對圣上無理,請將軍明察!至于‘通天大圣‘齊天大圣稱號是香客們的抬愛,并非兩只靈猴本意。帶兵統領進寺一看,果然看到主梁上有“當今皇帝萬歲”字樣。統領于是如實向皇帝稟報?;实勐剤?,怨氣頓消。這大概也是寶峰寺保存至今的原因吧?!?/p>
點評:情節方面,根據史料加以想象補充,合情合理,有新意不雷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人物描寫生動有趣,突出靈猴的機智勇敢,語言功力較強。
(二)與寫景狀物散文寫作對接,學會描寫和抒情
1.興趣激發
同學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秀美。可是生我養我的家鄉順昌一樣充滿詩意,一樣值得我們去發現美,去欣賞美。俗話說,美不美家鄉景,甜不甜故鄉水。這幾年興起的美麗鄉村游吸引了我們去探索去欣賞。讓我們一起走入順昌美麗的山山水水,去領略我們自己家鄉的美吧!
2.方法點撥
結合《語文·必修2》表達交流《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征》《學習描寫》《學習抒情》,學習寫山水游記散文。
提示:(1)寫景要抓住景物(地域、時令)特征
(2)景物描寫要調動各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
(3)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4)按一定順序描寫(時間、空間、邏輯)
(5)融入觀景人的心境、審美情趣和感悟體會。
3.優文賞析
“天與地在亙古的靜默中面面相覷,仿佛兩個平行的時空,永不相交。夕陽西下,剪出蒼松的魅影,美得幾近夢幻。我們終是離開了那有著青松、藤蔓、飛瀑、奇石的桃園,那承載著我們歡笑與友誼的伊甸。華陽的林深苔滑,清靜幽雅,給了我們太多的心靈慰藉。如今,華陽正穿越遠古的滄桑,如兩位明眸皓齒、淡妝素裹的女子以自己綽約的風姿,熱情地迎接每一位游客?!眅ndprint
點評:通過對青松、藤蔓、飛瀑、奇石的生動描寫,抒發作者置身于寂寂古山、磅礴宇內心中掠過一絲驚悸,心靈得到慰藉的感受,表達了對生我養我美麗如畫的家鄉的摯愛之情。
(三)與時事議論文寫作對接,學會分析和議論
1.興趣激發
家鄉順昌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歷史悠久,曾留下諸多先賢的足跡。他們或激揚文字,名篇佳作流傳千古;或揚鞭策馬,戰功卓著名揚四方;或潛心精研,著書立說惠澤百代……讓我們走近先賢、與先賢對話,追慕先賢,從中獲得語言智慧、精神滋養、人生啟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斷澆灌智慧之花……讓我們用手中的筆,抒寫追慕先賢的收獲與感悟,在感悟與表達中提升寫作水平。
2.方法點撥
結合《語文·必修3》表達交流《學習選取論證的角度》《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學習論證》,學會從多角度來論證觀點,并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找出收集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系,圍繞“論題”分析議論。
提示:如何通過提問方式將論證思路展開?
(1)問是什么,弄清概念的內涵、性質與特征、功能。
(2)問為什么,弄清根源、原因、結果;有何意義與作用?原因是單一的還是多樣的?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的?
(3)問怎么辦,弄清通過什么方法、途徑、措施解決目前困境和問題。
常用的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對比法。
3.優文賞析
“追慕先賢,猶能悟明成功之精髓。就如明代順昌莒口那位高山仰止之廖中,他生長于‘詩禮傳家之家庭,自幼沐浴于詩書禮教中,‘好學而勤敏,其作詩亦是信手拈來。從其不勝枚舉的詩作中足以悟出他的勤奮,像其詩中所嘆‘清漪半壁泛芹英,化雨時數正發榮。萬籟寂然天宇靜,繞池燈火讀書聲。正是他秉燭讀書到深夜的真實寫照吧。也正因如此,天道酬勤,他于邑庠中苦讀十載終于登榜中舉,恰好應證了那句話‘努力過的人不會輸。長于書詩世家之廖中尚且努力非凡,而黎民百姓之家的吾等更需付出比其多百倍的努力?。★L華正茂之吾等,正如那驕陽烈日,亦或被烏云遮蔽,亦或蒸蒸日上,全憑付出之多少決定,而吾決心成為后者。”
點評:分析了先賢廖中成功原因是“自幼沐于詩書禮教”,“好學勤敏”,結果“飽腹詩書”,“登榜中舉”;措施是“黎民百姓之吾輩”應付出百倍努力,才能蒸蒸日上。例證引證結合。
三、成效和收獲
1.整合文化資源,構建新的語文學習模式
把鄉土文化資源引入高中語文學習中,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距離,使語文學習更形象更具感染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之中皆語文,自覺做到在生活中學語文,把對課文的賞析和對“鄉土文化”的賞析有機對接起來,將鄉土文化滲透在高中閱讀、寫作的各個環節,滲透在語文學習過程的始終,并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2.注重過程指導,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和素養
在走出教室前,對應教材有關章節,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課文、文獻,收集相關資料;收集素材后引導學生討論、質疑、答辯、小結;在調查采訪或形成小組報告過程中,分組研究,分工合作,突出學生特長,提高實踐效率,將鄉土文化研究成果回歸于語文學習“本真”,切實提高語文學習的實效和提升語文能力素養。
3.開展“鄉土文化之旅”活動,培育民族文化認同感
開展“鄉土文化之旅”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鄉土文化的內涵和底蘊,繼承和弘揚鄉土文化。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的同時,有意識有目的地關注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調查報告、詩文朗誦、小論文、演講稿、解說詞等多種方式來展示自己在鄉土文化學習中的成果,從而增強他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
特級教師陳日亮認為“高中重在輔導自學,歷練成習,要打通課內外,使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語文密切聯系起來”,“將語文知識經常保持在記憶里,自覺運用于聽說讀寫的活動之中?!?/p>
今年全國高考Ⅰ卷命題體現了學科素養、核心價值、關鍵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命題要求。其中關鍵詞就有“中華美食”“美麗鄉村”“長城”“京劇”等中華傳統文化;“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從考生所見所聞所感出發,講好“中國故事”,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這就啟發我們高中語文教學更應樹立大語文觀念,對各類文本、文體都應涉獵,在領略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還應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傳承和發展文化傳統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本課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和契合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山水順昌編委會.山水順昌——中國閩北千年古縣順昌歷史文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
[3]陳日亮.我即語文,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