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芳
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北武漢 430070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關于高校師生關系的思考
張孟芳
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北武漢 430070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不僅給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對傳統的師生關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師生關系作為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其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理論和實踐,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本文就目前高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的分析和思考,并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出一些建議。
高等教育;大眾教育;師生關系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馬丁·特羅教授在考察美國高等教育量的擴張和質的變化的基礎上,在《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的概念和理論體系。他根據一個國家的高等學校能夠容納適齡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發展劃為三個階段:適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大約15%以內的為精英教育階段;大于15%小于50%為大眾教育階段;在50%以上為普及教育階段[1]。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進入到大眾化發展階段。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540萬人,是1998年108萬的5倍;高等學校在學人數2500萬人,毛入學率為22070。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過短短數年的艱苦努力,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多美元的條件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走完了其他國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道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
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階段,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時,“大眾化”背景也給我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了一些問題,大眾高等教育與精英高等教育的差別不僅表現在學生的數量上有了快速的增長,而且還因量的擴張導致了其他方面的變化:人們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觀念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高等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延伸;學生群體開始出現多樣化,個體之間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的差異性日益突出,進而造成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質量滑坡、學生就業率下降、師生關系緊張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等教育大眾化后,大學師生關系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包含了更加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和微妙的情感行為等。師生比大幅度提高、教學中大班授課行使成為了主流,導致的直接問題是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很少,良好的師生關系受到影響。
學生對師生關系的認識更注重教師的權威性,師生相互交往意愿不強烈;學生更傾向于與專業教師的交往,交流的內容多與專業知識的學習有關;學生更注重人文素養高、教學水平好的教師;師生對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充滿期待。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主要有學校層面的因素主要體現在政策導向存在偏差;教師層面的因素表現為多樣性和復雜性。選擇職業的動機不一,支配著行為發生的方向和強度;價值取向不同促使人們做出不同的道德選擇;教師工作任務大,壓力過大,造成與學生情感疏遠;學生的個性特征直接影響著師生的交往。主體意識不強等因素影響著師生間的交往;學習態度不端正,易引起師生沖突。
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教師們不僅要承擔超負荷的教學工作量,而且還要完成繁重的科研指標,在這樣的生存壓力下要求教師去悉心關照學生只能是勉為其難了。為了擴容,多數高校是多校區教學,空間距離的加大無形之中又阻隔了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而反觀傳統的教育,學生人數少,校區緊湊,基本上是一個校區,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個別指導和習明納爾,師生之間有著很多的教學互動與情感交融,融洽的師生關系對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啟迪思維是十分有利的。
(一)學生單純的依附于老師
學生單純依附于老師主要表現為傳授式教學。首先,在單純依附于老師的學習中,“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不復存在,師生關系因而失去了‘教育意義’,只是作為教學的必要條件而存在”。[3]在這種個性喪失、權威依附的情境中,師生作為兩個個體未能彰顯其獨立之“精神”師生交往實踐表現出殘缺的、被動的特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負有教育的責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負有學習的責任。兩者的主體地位是不同的,但這并不能妨礙師生人格和角色平等。最后,在作為個體的獨立精神未被足夠尊重的前提下,部分學生將師生關系理解為一種“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約束”而不是一種“師友”關系。總之,這種學習關系既不能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也不能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興趣,已成為現代高校構建新式師生關系的栓桔。
(二)師生關系機械化,單向交流,被動溝通
我們把師生關系傳統地理解為教師和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中產生的一種交往關系,將其看作是附屬于教育教學的、被認為是知識教學的工具,師生關系圍繞知識的傳播和接受而形成。[4]這種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度知識傳播式師生關系易導致高校師生間交往被動化。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大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其主體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降低。另一方面,在師生交往過些過程中,教師的主動性也日漸減少。在單向度知識傳播式師生關系的影響下,師生間缺少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教育教學關系漸趨弱化,教育教學效果缺乏必要的保證。
(三)師生關系淡漠化
師生關系功利化,利益至上,顯現交易。在市場經濟主導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問題和矛盾可以被金錢解決。尤其在中國,這個獨具特色的“人情社會”里,“人際關系”似乎成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越來越少,有些僅僅限于課堂上的知識傳授和傳道解惑,有些甚至連課堂上的交往互動也無法滿足,更無須談精神層面上的交流,師生關系日益淡漠。
(一)現代高校對師生關系的重視程度不夠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曾對師生關系作過精彩的比喻:“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5]高校師生關系是高校健康狀況的風向標、溫度計。有學者形象地把師生關系比喻為:“師生關系對于教學質量、教學效益和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于空氣對人的價值。”[6]人們在對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達成共識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現代高校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重視程度不夠。無論是師生還是教育管理者,采取的有效策略較少。一方面,從“教師”和“學生”角度來看,部分教師忙于科研或是第二職業,沒有時間或很少有時間與學生接觸;學生自己由于受市場經濟個體獨立自由理念影響,兩主體間僅僅維持一種平淡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從整個高校教育環境來看,無論是在教育評價還是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很少將師生關系納入考核、評價、管理的范疇。
(二)師生間人文情懷的缺失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主體的個人、國家和民族都面臨著更直接、更大范圍、更大深度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但在意識形態領域中,以功利和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理性主義大行其道,致使人類精神家園中的情感因素,比如,感覺、直覺、表象、靈感、幻想等非理性因素被工具理性主義所壓抑、弱化甚至排斥。這極大地影響到人類的交往實踐活動,表現在高等教育領域即師生間人文情懷的缺失。一方面,部分教師缺少人文情懷。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往往扮演“經師”角色,偏重課堂知識教學,對學生缺少親和力,忽視對學生的精神和心靈的培育,未認識到教師的權威,除了自身知識淵博,還要有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缺少人文情懷。在現代理性主義影響下,部分學生將師生交往看成一種知識交換,因而對教師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愛戴。
(三)現代高校管理模式的變化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一些市場經濟交易的觀念和工具理性意識日漸滲透至大學校園,使得本應是生動、豐富包含人際、情感、法律、倫理關系的師生關系異化成了知識性甚至是物質性的師生關系。在此背景下,現代高校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變化:(1)高校擴招。許多高校經常合班上課,教師面對幾百人的大課堂無法有效組織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只能滿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這種情形下,師生之間無法進行充分的知識和情感交流,先前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被簡化為簡單的作為“主體”的教與作為“客體”的學的關系。(2)高等教育市場化。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與肉的交流活動。”[7]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中競爭與價格機制引入高等教育機構,大學行為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這使得師生關系也呈現出經濟化的特征,師生關系呈現淡漠的主客體對立關系。(3)針對教師的一些不太合理評審體系。現代高校對教師的評審體系主要以科研為導向,師生間僅維持一種平淡的主客體關系。由此可見,高校管理模式的變化是導致師生間主客體二元對立、感情淡漠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構建和諧的高校師生關系,使高校師生關系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仍然能和諧發展,我試圖從弘揚教師高尚的師德,樹立學術自由的觀念;控制班額數,增加師生間的交往;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考評制度等維度進行探討。
(一)在量與質上提高“師生比”
“師生比”不僅反映在數量上,更有質量上的問題,教師的“質”與學生的培養要求有距離。因此,應采取“兩條腿走路”方針,一是加大新教師的招聘和高級人才的引進力度,在招聘和引進時要有高標準,考察事業心、人品、學問等方面的內容,實質是、能力、素質、境界融于一體,提高“師生比”的質與量;二是對不完全具備大學教師資格的老師進行“回爐”,提高責任一是職業情操和能力,力求做到數與量的同步提高。就大學的性質而言,教學管理宜采用目標管理而不是過程控制。目標管理的本質在于抓住結果,放開過程,借助對結果的嚴格考核和以結果為依據的獎懲機制,既強化了追求目標的動機,有提供了開放的創造空間,師生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用各種不同的途徑、風格與方式達成教學相長的目的。[8]
(二)要樹立“學術自由”的理念
“學術自由”包括教師“教的自由”和學生“學的自由”。雅斯貝爾斯,20世紀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在他看來,“學術自由是指學生和教師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科研,按照他們認為適宜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是站在對自己負責的立場上,批判地對待教師的忠告,他們有學的自由。信息化時代以來,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渠道大為拓展了,網絡、廣播、電視、書刊、報紙等都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來源。學術自由,除了意味著上述的尊重創造、不強迫學生盲從之外,當然也意味著教師教的自由。大學要實現自己多方面的價值,發揮它的功能,首先就必須保障教師教的自由和學術尊嚴,不能人云亦云,跟著學生走。
(三)注意控制班額數,增加師生間交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的邁進,我國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迅速增長。學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導致師資力量供給不足,師生比例嚴重失衡,據報道,目前我國高校師生比例為1:22。為了改變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出現的生多師少的現象,在本科階段,“大班”授課越來越成為普遍。教學班級空前膨脹,教師面對一百多人的巨大課堂,只能滿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師生之間無法進行充分的知識和情感交流。目前在我國中小學階段,一方面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充分利用己有師資。另一方面為了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很多地區開始控制班額數,盡可能縮小教師任教的班級規模,實施小班教育,以增加師生之間的接觸時間。
(四)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考評制度
如今考評大學教師的主要指標就是科研成果、項目、經費、獲獎等,甚至一度走向了重科研、輕教學的誤區。高校教師為了評職稱、上博導、提高工資待遇,自然是擠時間拼命搞科研。當然由于課程教學的學術性特點和教學質量的潛在性和滯后性,我們應該通過多種渠道、按照不同權重來確定多元的評價主體,以確定切實可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來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
綜上所述,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維護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關鍵是要靠切實可行的教師考評制度來保證,這是建立和維護良好師生關系的根本。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潛能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1]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A].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周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黨的十六大以來教育事業改革發展[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level3.jsp? tablename=2038&infoid=33909,2007-10-17.
[3]保羅.弗萊雷.被壓迫教育學—30周年紀念版[M].顧建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金生鋐.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86.
[5]梅貽琦.大學一解[A].楊東平大學精神[C].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72
[6]翟葆奎.教育學文集:國際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0.
[7]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
[8]郝英奇.大樓、大師、“大學生”[J].嘉興學院學報.2004(4)56-61

張孟芳,1993-,女,河南開封人,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