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肖+焦偉偉+李紅利+張嶺
摘要: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也日益成為熱點問題之一。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有怎樣的勝任素質,也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以勝任素質模型為理論依據,通過關鍵事件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相結合,對河北省石家莊、保定等地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實地調查,并利用統計軟件SPSS和Lisrel對勝任素質進行實證分析及檢驗修正,通過因子分析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模型,包含5個維度,即農業素質、基本能力、品質特征、經營管理素質、行業素養。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模型,分別從5個方面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的提升路徑。該模型能夠為政府部門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政策及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生涯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為后續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勝任素質模型;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路徑;關鍵事件訪談法;問卷調查;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3.6;F3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8-0338-05
收稿日期:2016-04-11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基金(編號:SK201403-1);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HB15GL72);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編號:GH161056);河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
作者簡介:蘇敬肖(1989—),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技術創新與企業管理研究。E-mail:18333262360@163.com。
通信作者:焦偉偉,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E-mail:2607897773@qq.com。 新型職業農民關系到未來“誰來種地”以及科學種地的問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流轉;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大創新力度,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所以,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的水平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的質量與發展步伐。隨著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當中,農村留守的從業人員呈現出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等問題。目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務農人員的素質是實現科學種田、解決糧食危機等問題的關鍵因素,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但能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還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次問題。所以,我國必須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全面提高務農人員的整體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是有文化、有素質并以農業作為固定職業的真正的農業繼承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首先要了解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備的勝任素質,這樣培訓工作才會有針對性。要想做好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必須了解其應具備的勝任素質,并且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出發,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充分挖掘其潛質,既可以讓其了解成功的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備哪些素質,為他們指明成功的方向,還可以為政府提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理論決策依據,從根本上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為農村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1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及素質研究
1.1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
近些年來,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還沒有達成統一。美國人類學家Wolf認為,“傳統農民”是一種與“市民”相對應的身份,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強調等級次序[1]。王秀華指出,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專門的職業素質技能、現代農業的經營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能力[2]。朱啟臻認為,新型職業農民除了具有農民的特征外,還應具有市場主體、高度的穩定性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等特征[3]。趙幫宏等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具備新型農民與職業農民的特征,是知識化、專業化、職業化的有機結合[4]。以上概念雖不相同,但都包含農民“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文化并將農業作為一種職業”涵義。綜上,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知識的,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收入并將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職業的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分為生產型、服務型、經營管理型3類,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
1.2 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研究
近年來,國家倡導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關于農民素質的研究越來越多,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民素質的現狀、問題等方面。如徐永祥等都研究了農民的素質現狀及問題[5-7];茶金學等指出評價新型農民的素質應從文化素質、科技水平、經營能力、文明守法程度、健康狀態幾個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8]。隨著國家農業現代化戰略的提出,新型職業農民這個新的群體也產生了,然而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模型的研究相對來說較少。王樂杰等運用層次分析法并結合專家訪談構建了城鎮化視閾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模型包含基本素質、經營能力、職業認同、生態素質4個維度[9]。肖娥芳等構建了基于ANP法的量化測度模型,指出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包括農業專業技能、科學文化素質、經營管理素質、道德法律素質等4個維度[10-22]。縱觀已有研究,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的研究較多,大多都是利用專家訪談、人力資源專家論證等方式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缺乏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方面的實證數據研究。并且目前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研究都是從宏觀上進行論證的,缺乏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有針對性制定培養路線。本研究基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模型,結合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進而提取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模型,從而得出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的提升路徑。
2 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構建
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是驅動農民產生優秀績效的個性特征的集合。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作為一種決策與評價的工具,可以幫助發現導致新型職業農民的績效好壞的關鍵因素,以便進一步甄選合適的新型職業農民,并且提高其素質。endprint
2.1 初步甄選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構成要素
筆者所在課題組采用行為事件訪談(BEI)法來初步提取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要素,調研河北省新型職業農民22名,采用半結構化的訪談方式,引導訪談對象列舉出自己所做的最成功的3件事及最失敗的3件事,從中提取新型職業農民所具有的勝任素質的核心要素。將訪談所獲取的結果結合勝任詞典,以及咨詢相關領域的專家得出初步的勝任素質構成因素。最終選取出22項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要素,并初步將其分為5個維度,則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構成要素為農業綜合知識、市場營銷知識、財務管理知識、法律政策知識、計算機互聯網知識、農業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經營管理能力、識別市場機會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誠信正直、責任意識、積極進取、自信樂觀、道德素質、職業意識、職業意志、農業科學發展觀、生態環保意識、安全綠色生產責任。
2.2 檢驗與優化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
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的構成要素,筆者所在課題組選取河北省地區部分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調查,同時選取部分人員進行開放式和半結構式問卷調查。問卷采用5級李克特(Likert)量表進行設計問卷問題,其中5、4、3、2、1分別表示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問卷共發放160份,回收156份,回收率為97.5%,有效問卷146份,有效率為93.6%。并利用SPSS 19.0軟件對問卷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2.1 信度及效度分析 在問卷信度分析中采用科倫巴赫(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數來檢驗,α越大,說明問卷設計越可靠,α大于0.6表示可以接受。本研究利用SPSS 19.0軟件分析得出本問卷總體同性質和各個界面的信度,檢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調研問卷各部分的α均在0.8以上,說明問卷的信度較好。
2.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2.2.2.1 效度檢驗 調研問卷的效度采用KMO(kaiser meyer olkin)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2種方法對原始變量作相關分析。其中,KMO值越趨近于1,說明模型適合作因子分析。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特征題項進行因子分析,KMO的值為0.859,說明本研究適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給出的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絕Barlett球度檢驗的零假設,說明本研究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由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還知,近似卡方為5 103.805,df值為231。
2.2.2.2 勝任因子的提取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將調查的有效問卷輸入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初步得到一些描述性的統計結果,包括每個變量的平均分和標準差,這些數值分別描述了變量的整體的得分情況和變異的程度(表2)。
由統計結果可知,22個勝任特征要素的平均數都在4以上,說明22個要素的重要性程度都超過較重要水平。可見,進行篩選分析后所獲取的22個勝任特征要素作為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特征模型基礎的設計是科學合理的。
(1)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將多指標轉化為少數綜合指標,本研究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經過最大正交旋轉,將特征根大于1.0的因子提取出來,最終共提取5個因子。其中,主成分1、2、3、4、5的特征值分別是12.200、2.257、2.075、1.773、1.612,相應的方差貢獻率分別是55.453%、10.261%、9.433%、8.057%、7325%(表3)。因此,此次探究一共提煉5個因子,累積貢獻率達90.529%。
(2)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為確保因子的可解釋性,使用擁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對因子展開旋轉,以獲得最好的解釋形式,各因子的方差解釋率及其擁有的題項上的旋轉成分矩陣圖見表4。
根據旋轉后的因素矩陣提取因子,選取0.5以上因素載荷因子,可以得到5個因子。各因子所包含題項集中在4~5個,說明題項分布較均衡且各因子的可解釋性良好,因素分析的結果較理想。提取的5個因子如下所示。
因子1包括農業專業知識、農業操作技能、農業科學持續發展觀、農業法律政策知識;因子2包括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計算機互聯網操作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因子3包括誠信正直、積極進取、自信樂觀、道德修養;因子4包括營銷知識與能力、管理知識與能力、財務知識與能力、識別市場機會與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因子5包括職業意識、職業意志、農業生態環保責任、安全綠色生產責任。
2.2.3 驗證性因子分析 驗證性因子分析是對因子間相關關系的研究,本試驗運用Lisrel 8.8程序進行因子的驗證性分析,程序輸出結果見表5。
χ2/df是測量主觀整體擬合優度的指標,當其值位于 2.0~5.0時,表示模型可以接受。本研究的χ2/df=3.36,表明接受整體模型。RMSEA表示均方根指數,別稱近似誤差均方根,當其值小于0.1且大于0.05時,說明模型的擬合得較好,當低于0.05時,表示模型擬合得非常好。本試驗的RMSEA的值為0.06,表明擬合度較好。AGFI和NNFI是考慮自由度后所計算出來的模型契合度指數,這2個指數的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越好。AGFI=0.92,NNFI=0933,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CFI表示相對擬合指數,反映了整體模型與最不理想模型之間的差異程度,二者之間的差異程度越大,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越高。在結果中CFI=0942,表明差異程度較大,整體模型的模擬擬合性較高。SRMR表示數據與模型標準化均方根參差值,當其數值低于0.08時,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在此SRMR=0.023 7認為模型可以接受。
2.2.4 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權重的確定 本試驗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5項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因子。由于每個公共因子都包含相應的原始變量,所以將所有公共因子的得分作為總分,將勝任要素的平均數作為該公共因子的得分,以此計算出每個公共因子的權重(表6)。endprint
3 結論
通過因子分析,對構建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要素理論模型進行調整和歸類,最終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表7)。
4 總結
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是對區別新型職業農民與普通農民的重要素質特征,對于選撥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模型可以更加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從而培養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快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包括5個維度,分別是農業素質、基本能力素質、品質素質、經營管理素質、行業素養。
4.1 農業素質
農業素質包括農業專業知識、農業操作技能、農業科學持續發展觀、農業法律政策知識。其中,農業科學持續發展觀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方面所具有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杜絕注重眼前利益,不考慮以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農業法律政策知識是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具有的農業方面的法律政策知識,以明確其發展目標。
4.2 基本能力素質
基本能力素質包括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計算機互聯網操作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指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實踐中遇到問題時,能夠深刻地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上升到理性,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能力是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實踐當中要不斷地創新,從而不斷地進步。學習能力是在實踐中要時常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豐富發展自己。計算機互聯網操作能力是指在網絡普及的今天,新型職業農民應該懂得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和互聯網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也可以發展電商及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創新銷售渠道。計算機互聯網操作能力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一個重要標志。信息分析能力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分析及理解信息的能力,能夠將復雜的信息轉化為簡單的組成部分,并且能夠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與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剖析、分辨、觀察的能力。
4.3 品質特征
品質特征包括誠信正直、積極進取、自信樂觀、道德修養。品質特征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標志。我國自古以來農民的品質就具有劣根性,所以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就應該具有較高的品質素質,這也是新型職業農民區別普通農民的標志。
4.4 經營管理素質
經營管理素質包括營銷知識與能力、管理知識與能力、財務知識與能力、識別市場機會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農業生產者,更是農業的經營者和市場參與者,所以,經營管理素質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特征。
4.5 行業素養
行業素養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所應具備的素養,包括職業意識、職業意志、農業生態環保責任、安全綠色生產責任。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職業勞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等心理成分的綜合反映,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職業意識是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這個行業的認可與肯定,會因為從事農業而感到自豪,區別于之前對于農業行業的歧視,愿意將農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來奮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職業意志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農業有信心,并且愿意一直從事農業的意志與信念。農業生態環保責任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實踐中所應承擔的生態環保的責任,不能以犧牲生態環保為代價而換取自己的私利。安全綠色生產責任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所應承擔的安全綠色生產責任,不能肆意添加有害物質,生產綠色安全的食品。
5 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路徑
5.1 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提升工作
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的提升問題,政府還得起主導作用。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機構,政府要強化領導,統籌安排,大力整合培訓資源。政府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其支持。政府還應該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的優惠政策,可以對積極要求提升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推行一些優惠政策,并對成功提升素質且工作出色的新型職業農民實施獎勵,以起到示范性作用。要將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高素質且工作出色的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體系。同時,政府還應加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資金投入,保證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的經費充足,且保證落實教育培訓經費,進而使得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提升的質量有保障。
5.2 建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院校
目前,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機構較混亂,機構的資質也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提升沒有質量保障,所以,應該建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院校,并且把控專業教師的質量,將新型職業農民也培養成大學生,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另外,在農業院校當中師資力量較雄厚,師資質量也較高,可以保證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質量。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時也可以和一些農業類的院校進行合作,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
5.3 基于勝任素質模型建設系統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體系
基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設計各科課程,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素質模型來進行培訓體系的需求分析和培訓的課程體系建設。在作培訓需求分析時,要先作培訓需求調查,根據新型職業農民提交的培訓需求調查表,結合實際情況初步確定培訓需求,然后根據構建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模型來再次確定需求調查表。在統計分析培訓需求的基礎上,需要建設一系列培訓課程。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不同的文化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素質、基本能力素質、品質素質、經營管理素質、行業素養等5個方面提高綜合素質。同時,在培訓方式上要創新培訓模式。針對不同的素質及課程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對于一些外顯性的勝任素質可以通過課堂講授、現場指導、田間作業的方式來培訓,對于實操性的能力的素質,應該通過情景模擬、案例分析、項目合作、小組討論等方式來完成教學。
5.4 建立考核制度,推進資格認證endprint
在新型職業農民進行一系列培訓后,為了保證培訓質量應該建立一些考核制度,可以像高等院校那樣建立學分制。在每一科課程培訓完成后進行考核,對考核合格的人員記錄學分,等到學員修完所有課程且全部通過考試,則準予畢業。新型職業農民畢業后,在實際操作中考核其技能與能力,進行資格評審與認定,對于認定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給其發放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這樣的過程有利于保障新型職業農民的質量。
5.5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造新型職業農民的實踐領域
在新型職業農民素質培訓完成后,還應讓其有大型農業企業來實踐自己的能力。這樣能夠確保農業技能、經營管理能力等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操作技能。另外,大型農業經營企業是新型職業農民生存的土壤,只有在現代農業體系下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夠生存,所以我國應該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制定一系列政策解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鼓勵并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流轉,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參考文獻:
[1]Wolf E. Peasants[M]. Prentice-Hall,1966.
[2]王秀華.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管理探索[J]. 管理世界,2012(4):179-180.
[3]朱啟臻. 新型職業農民與家庭農場[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2):157-159.
[4]趙幫宏,張 亮,張潤清.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J]. 高等農業教育,2013(4):107-112.
[5]徐永祥. 中國農業:呼喚職業農民[J]. 甘肅社會科學,2004(3):115-117.
[6]陳伯清,李前兵,張國良. 我國農民素質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 淮陰工學院學報,2005,14(2):48-50.
[7]韓長賦.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J]. 蔬菜,2014(5):4.
[8]茶金學,徐步朝. 新型農民素質評價體系初探[J]. 江西社會科學,2007(11):237-239.
[9]王樂杰,沈 蕾. 城鎮化視閾下的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構建[J]. 西北人口,2014,35(3):90-95,101.
[10]肖娥芳,祁春節. 基于ANP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量化研究[J]. 西北人口,2015(5):95-100.
[11]張董敏,齊振宏,周 慧,等. 兩型農民勝任素質的實證研究——基于對荊州農民的調查[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47-52.
[12]李國祥,楊正周. 美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政策及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2013(5):93-97,112.
[13]魏學文,劉文烈. 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與培育機制[J]. 農業經濟,2013(7):73-75.
[14]朱啟臻,聞靜超. 論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J]. 農業工程,2012(3):1-4.
[15]張 紅. 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研究——基于關中楊村的調查[J]. 西北人口,2013(2):89-94.
[16]張 亮,張 媛,趙邦宏. 河北省農民培訓的有效路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J]. 保定學院學報,2013(2):46-50.
[17]李國祥,楊正周. 美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政策及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2013(5):93-97,112.
[18]高 杰,王 薔. 精準瞄準分類培訓按需供給——四川省新津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 農村經濟,2015(2):109-113.
[19]黎家遠.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財政支持問題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 農村經濟,2015(5):113-117.
[20]夏益國,宮春生. 糧食安全視閾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新型職業農民——耦合機制、國際經驗與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2015(5):56-64,111.
[21]金紹榮,肖前玲.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及出路[J]. 探索,2015(3):108-112.
[22]尚 銳. 農村合作社組織中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科學培育機制探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 農業技術經濟,2015(7):114-120. 陳寒凝,陳 軍. 基于模糊Petri網的農產品微商信用危機建模[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8):343-3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