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摘 要:教育就是生活的過程,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旨在倡導生活化的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植根于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獲得豐富的、充滿生活活力的地理知識,幫助自己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中學地理;建議
一、生活化教學的背景
“教學生活化”理論最初由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提出。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同時也強調“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要求學校課程應以現存的社會生活情境為主要內容,教育就是學生生活本身,學生的課堂生活就是學生的成長,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教學生活化開始進入教育研究視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二、生活化教學實現的意義
1.展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地理學科在社會和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中可以說處處有地理,小到手機導航、家庭出游,大到國際談判、軍事等都離不開地理學科。生活化地理教學的應用有益于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認識到地理知識對自己現在和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重要意義,是一門實用價值很強的學科,從而展現地理學科的價值。
2.激發地理學習的興趣
教師結合生活,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積極開展生活化教學,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現象相聯系,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從認識到實踐,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而產生學習地理的欲望,大大增強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提升地理課堂的活力
學生在生活中正確地運用所學的地理,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是師生雙方的知識、經驗、情感的互動,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有利于創設出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提升地理課堂的活力。
4.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生活化的地理教學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這使得學生能夠做個有心人,積極觀察社會和身邊各種地理事物、現象,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構建地理學科生活化教學的建議
1.建立生活化的師生關系
我們要實現生活化地理教學,就必須構建一種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新型師生關系,它是授課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多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構建對話學習平臺,營造寬松的教育氛圍。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教師對自己的愛、關心,便會被激發出健康的情感,變得生機勃勃,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
2.關注時事,聯系社會熱點
與瞬息萬變、快速發展的現實社會相比,教材的內容總是相對滯后的,所以實施生活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而想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地理教師必須有銳利的眼光,敏銳的“嗅覺”,靈動的思維。在備課授課中,立足但不拘泥于教材,以課標作為指導,有選擇地將生活中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報紙雜志、網絡視頻等新鮮的地理信息融入課堂。
例如,在引導學生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原理分析世界某些地區經常發生地震的原因,討論地震造成的重大傷亡,提出抗震救災和自我保護的有效措施這一學習活動中,我收集了2013年四川雅安大地震的相關視頻與報道,把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課堂。又如,在講到我國人口問題時,給學生播放了長假期間祖國各地旅游情況的視頻,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深深地體驗到我國人口之多,并且會結合課本知識為緩和我國人口問題獻計獻策。《述說命運共同體》構建一帶一路新知體系,我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建設……很多生活中的時事熱點都可以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引導學生感知生活中的信息,去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并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
3.尋找生活化教學元素
教師要適時地將生活中學生隨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進來,促進新知的生成。在學習季風的特點時,引入冬季寒潮南下,時常感受到大風、降溫的天氣現象,體驗到嘴唇變干、臉頰干裂這個例子,學生很快明白了冬季風寒冷干燥的特點。而在學習地球自轉的內容時,詢問班級里喜歡觀看足球比賽的學生,為什么在觀看歐洲杯足球比賽時要深更半夜觀看,從而讓學生理解地球自轉產生時差。生活化教學過程聯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活躍課堂,開拓思路,提高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多結合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教學,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周建梅.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2]王洪霞.論中學地理教學和生活的融合[D].南京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