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果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環節就在于閱讀課程的設置與閱讀教學理念的相結合。在這個信息量過剩的時代里,最好的教師總是懂得要“該教什么”“怎么教”,這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是塊難啃的骨頭,現行教育教學方法需要在很多方面進行改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攻克難題,只有拿下它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結合小學語文的學科特色,具體分析了該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對策
一、著力提高課前準備工作質量,提高課堂趣味性
小學時期,7到12歲的孩童們的玩心都很大,課堂上的40分鐘難以集中精力是常有的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迎合他們的興趣。古人有句老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教師就是這個樣子的。面對學生時,需要在臺下準備良久,扎實內功、豐富底蘊,力求避免造成課前準備的蒼白膚淺。再者,課前準備不光需要扎實的基本功,精心的課堂環節設計也能增加課堂上文本細讀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在備課過程中要集思廣益,針對各種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去迎合學生胃口,挑選學生感興趣的閱讀素材,增加課堂閱讀的靈活性。
現在的家庭特別重視幼兒教育,《坐井觀天》寓言故事可能學生早就聽過,那么,我們就要拿出學科特色來,開動腦筋。
開始之前,教師在上課之前向孩子們提出一個問題,“青蛙有沒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這個問題一提出,一定能夠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接下來,我們就要通讀課文,找出小鳥、青蛙這兩個角色,通過學生扮演來重新展現這篇課文的內涵,另外周圍的花花草草,都可以以靜態的形式來體現,教師可以在課堂之前就準備好相關的道具,這樣,不光可以讓孩子們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到主人公的特征,也增進了班集體的情感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尊重課文主體,著力提高教學方法的生活性
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又一大利器,愛玩愛鬧的小孩子只有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才能懷抱開放的姿態,適應活躍的課堂氛圍,努力了解閱讀素材,展開豐富的聯想。這樣既能最大化地增加孩子們閱讀的積極性,也能增加其閱讀的主動性,這也是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是小學語文實施成功教法的集中體現,應該得到積極的響應和倡導。
當今的語文教育以解釋概念為主要內容,對考試重點的一味重視忽略的是對學生的趣味性教育,其實我們課本上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活的,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就拿我們教授的杜甫的《登高》這首詩來講,細細品讀時總有凄楚悲涼之感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釋懷。所以我們在講課的時候就是設立相同的環境,教師朗讀這首詩的時候,要用到緩慢、低沉、凄涼的語調,帶領學生設身處地地去聆聽杜甫的心聲,走進詩歌意境,進而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單憑朗讀不能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師可以尋找合適的配樂、視頻以及相同的小短文,力求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勾起學生想要理解杜甫、傾聽杜甫的欲望。同時,教師也可以舉行適當的朗誦比賽,引導學生以小集體討論或合力完成的方式分工合作,之后通過小組評比的模式對做得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及鼓勵,對有待改進的小組進行更正指導,有目標性地進行教學。
三、積極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法
實踐證明,若讓學生積極參與,勤于實踐,語文閱讀上的很多問題還是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摒棄了傳統教學中的“粉筆教學”“教室教學”的模式,將空間設置在網絡之內,以視頻、動畫為主要載體,隨時隨地為學生創立解惑、啟惑的便捷環境,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為基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多媒體教學模式是信息化的產物,有著80后、90后的專屬烙印,符合這一代學生青春活潑的群體特色,其色彩豐富的動畫內容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是增加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利器,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歡。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法”,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初尋找符合課堂內容的動畫、視頻,通過動畫的方式模擬出來,創造為一個真實情景。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當下時代熱點話題作為引起學生興趣的“誘餌”,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法可以大量實踐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進而深化學生閱讀感悟能力,從而實踐文本細讀。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有了疑難,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難是創造之師,是學生追求真理、創造的內驅力,有了它,教師毋庸頻揮教鞭,學生仍自進不息?!边@句話告訴廣大的教師,教師的責任并不僅僅只是教學,而是為學生創造興趣,興趣才是學習的原動力,生活教育思想的實踐為教師提供了一條光明大道,只有深入推敲才能把這個理念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章師亞.從“治病”想到教師的文本細讀及教學把握[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2(5).
[2]陳紅霞,鄭百苗.行走在美麗的自信中:《掌聲》文本細讀[J].小學語文教學,201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