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素芳
摘 要: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與技能,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的主陣地。在這四十分鐘里,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必須合理、有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整合和使用,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活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在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基礎上更高層次的追求,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追求屬于自己獨特的高效課堂。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些做法。
一、了解學生,做到因人而教
1.了解學生個性、興趣
大多數的小學生都是天真活潑,比較容易滿足的。在參與學習活動中,能得到同學的認同、老師的贊許,既能滿足他們小小的自尊心,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又能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同時還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出色的表現,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要吝嗇贊揚的聲音,同學們由衷的掌聲,讓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躊躇滿懷卻又自信滿滿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收獲。
2.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技能掌握情況
課堂上,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培養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習慣,掌握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這些目標開展的,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完成,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
二、提前制訂明確的計劃
我們參加培訓或聽課時,發現那些專家名師講課非常精彩,使用的資料備全、教具、學具設計非常合適。顯而易見,他們為這節課做了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當你靜下心來開始備課時,你要確定目標——你想要學生那天學到什么,然后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準備資料、教具,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活動。
三、組織高效的探究學習過程
在這么多年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我更喜歡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技能和方法。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根據個人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通過獨立學習和合作討論,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同桌合作交流等合作性探究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知識的技能。
1.創設高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設計有趣的、現實的、蘊含數學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預設的教學活動中去。如:在教學《小數點搬家》時,我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情境:森林里,山羊開了一家快餐店,卻沒有顧客(¥4.00)。小數點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會這樣呢?”百般無聊中無意搬了一次家,小數點搬到了4的前面(¥0.40)。意想不到的是有動物來快餐店買盒飯了。小數點看著很開心,想著“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于是小數點又往左再搬一次家(¥0.04)。這時,山羊的快餐店來了更多客人,小店快要擠不下了,小數點開心極了。看完視頻后,我問學生:“山羊的快餐店開始沒有客人到有客人再到客人多起來,你們知道是怎么回事嗎?”學生馬上答:“是小數點搬了家。”我接著又問:“為什么小數點搬個家就有這么大的差別呢?”“因為很便宜呀”大部分同學回答著。就這樣情境加問題串,一串串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設置情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去猜想。
2.創設有效的探究活動
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探究不能只是形式,要讓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如何借助點子圖來生成豎式和理解豎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呢?我先讓學生自己在點子圖上畫一畫、算一算12×14等于多少,并把自己算法的過程寫下來;然后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挑選有代表性的同學板演并分享自己的算法。在這一節課里,學生借助點子圖來自主來探索豎式的算法,算法多樣,并且溝通了豎式、橫式與點子圖三者之間的關系,學生理解得更透,對于豎式的格式步驟掌握得更扎實。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思、答,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更好地鍛煉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并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構建媒體型學習模式,追求高效課堂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不受時空限制,直觀、形象、生動,有較強的感染力,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再者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龐大的資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繼而對其進行延拓、創新的過程。多媒體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如在教物體的運動時,我出示課件:國旗的升降、方向盤的轉動、推拉窗戶、風車的轉動、推箱子、鐘表表針的轉動。讓學生觀察物體的運動,并根據物體運動方式的不同,把它們歸類。國旗的升降、推拉窗戶、推箱子為一類,方向盤的轉動、風車的轉動、表針的轉動為一類。然而這兩種運動分別叫什么運動呢?這兩種運動各有什么特征呢?產生了質疑,然后再指導學生去觀察、分析、整理、歸納,得出:平移就是物體或圖形沿著某個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旋轉就是物體或圖形繞某定點沿某個方向運動,達到了教學的預設。又如在教學解決乘除、乘加減、除加減混合的問題時,利用多媒體的功能,可以借助畫圖、畫線段的演示,化繁為簡,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例題:玩具廠要做一批小飛機,計劃每天加工180架,5天完成。實際完成任務只用了4天,平均每天加工多少架?通過畫圖演示,學生探討分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先要用乘法算出這一批小飛機有多少架?再用算出的小飛機的總量除以4就可以了。教學中碰到這種問題,充分利用多媒體這個平臺去推送演示,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在課堂上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為我們的高效課堂起到推波助瀾之效。
課堂的高效,始于教師,源于學生。高效課堂是“圍繞學生、服務學生、激發學生,發展學生”的教學活動。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而教,課前制訂周密的教學計劃,教學中利用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習慣。再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高效課堂推波助瀾,才能實現師生的雙贏,課堂的高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