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生
摘 要:創新是藝術進步的靈魂,陶瓷藝術與設計的創新不僅包括材質創新、技法的創新、工藝的創新,更為重要的是思想創新、理念的創新和風格的創新。
關鍵詞:紫砂;創新;造型
中圖分類號:J509.2;K8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7-01
宜興紫砂,是我國獨有的傳統工藝陶瓷,這種傳統的工藝陶瓷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都是獨具特色,獨具風格,獨樹一幟的宜興紫砂的傳統是悠久的,獨特的,優秀的,并在陶瓷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紫砂陶藝在講究傳統的同時,也講究個人風格的創新。風格的形成是一個紫砂藝人創造性成熟的標志,也是一件作品達到較高藝術水準的標志。一個時代區別于另一個時代,一個紫砂藝人區別另一個紫砂藝人,關鍵在于要有獨得的創造,對紫砂壺的內容、形式、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創造,形成自己的風格,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于審美文化和紫砂壺的要求。我們的陶藝創作如何能在新世紀體現出新時代的特色和優越感, “向傳統學習”固然是我們的必經之路,然而“從傳統中走出來”更顯得對于創造宜興紫砂壺具有積極意義。
紫砂壺的創意是紫砂壺的靈魂,是為了體現一把壺主題的構思,砂壺的裝飾,就是壺的創意的組成部分,是突出壺的主題或點明壺的主題的手段。紫砂壺的造型必須遵循文化發展的規率、貼近文化心理,只有在形制的設計上牢牢的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上生下根,才能體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宜興紫砂的傳統創新離不開紫砂材質的開發與利用,宜興紫砂飲食著感性美和理性美雙重的內涵,但主要的是感性美。紫砂材質的特殊性,呈現特殊豐富的觀賞效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英明不膩”。
創新不能游離紫砂陶文化。宜興紫砂陶之所以長盛不衰,很大程度上的一個原因在于它豐厚的文化底蘊。紫砂素受歷代文人墨客之青睞,文人對它的評價是“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創新與傳統是對立的統一,創新歸根結底要歸入傳統。對傳統有所突破才算得上創新,而某一創新能獲得肯定與承認,便是成了正果,亦即匯入了傳統;而創新的更高意義或價值,便是使傳統保有了活力并得以推進與延續下去。
紫砂壺憑借極為豐富的造型式樣,古樸典雅的陶器色澤,典雅恬適的整體風格,與文人們淡泊雅致的審美情趣相得益彰,成為其品茗吟詩,風花雪月時的最佳選擇。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千古絕唱,道出了作為中國特有工藝品紫砂壺的獨特魅力。
傳統與創新并舉,制作傳統經典壺式是很好的學習前人的途徑。一件經典茶壺的傳世,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理由,我們要獲取養分,要細細端詳,要認真品味。做紫砂壺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它是藝術抽象與藝術再創造的一種創造性勞動,需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聰慧的悟性及把文化修養和創作靈感迅速體現在器物造型上的能力,具有傳統技藝傳承有序、學古而不囿古及不求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藝術境界。創新要在繼承基本元素的基礎上,這是紫砂壺實用功能決定的。創新首先是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每一個傳統作品的形成都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好幾百年的演變,但凡成為經典之作必有它的經典之處。創新要有很深的文化積淀。紫砂茗壺與詩、書、畫、印等藝術相結合,是貫穿于紫砂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的,是源遠流長的紫砂陶與文化藝術的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創新要遵循真善美的原則。真善美是一切藝術的不懈追求。具體說來,包括二個方面。一是指創新制壺時立意必須揚善棄惡,揚榮棄恥、歌頌光明,展現自然之美。一件有創新價值的作品,必須是自己藝術語言的一種抒發。創新而有味道的陶藝作品在于強調出藝術家心靈的精純和誠實面。并非僅靠舍棄傳統的創作理念。在創作思維的掙扎中有時也會深陷于“新”或“舊”的思維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但只要我們能秉持己風,就能自由自在地彰顯出陶藝作品特殊的材質美感而不致于過度的單調及僵化。新的紫砂陶藝必然是傳統紫砂陶藝的延續和創新,那種徹底反傳統的,完全不包合傳統因素的全新的紫砂陶藝,是很難成立的,也是不符合事物自身發展規律的。
宜興紫砂陶藝所反映的傳統文化特征和創新意識,上升到理論上來講,是現代科學和藝術的融匯,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是實用和美感的統一。紫砂陶藝的創作者崇尚傳統文化,崇尚自然世界,亦崇尚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紫砂藝術,在保持傳統紫砂文化的基礎上,我們只有不斷創新,吸取其它藝術的精華,才能使我們紫砂制作的技藝更上一層樓,手工制壺技術才能發揚光大,代代相傳。創新是傳統的延續和再生, 傳統的延續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創新是發展的質的飛躍,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紫砂陶藝的發展。所謂創新, 就是繼承傳統精華, 融入時代精神, 張揚藝術個性。
參考文獻:
[1]錢劍華.紫砂茶壺的造型與鑒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2]姚遷等.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3]徐秀堂.紫砂工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