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莎莎
摘 要:《指南》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情緒態度的特有方式。”所以,美術教育應打破傳統的以灌輸為主,以臨摹和寫生為主要繪畫手段的觀念,而代之鼓勵幼兒自由創造,適當進行藝術技巧訓練的新觀念。幼兒的發展使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我認為首先要為幼兒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其次是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創作環境來激發幼兒創造的勇氣和熱情。當幼兒經常采用某種造型形式、表現方法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層層設疑,讓幼兒思考改變思路,以免形成一種僵化的固定不變的思維形式,從而對幼兒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大膽自由創造。教師應該經常觀察、學習幼兒造型,善于用幼兒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對幼兒進行想象能力訓練。通過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幼兒的自由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畫面內容豐富生動,色彩大膽艷麗,具有個性,收到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自由創造;大膽想象;環境;訓練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12-02
一、前言
幼兒美術創作主要表現在造型能力和表現方法兩個方面。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灌輸為主,以臨摹和寫生為主。這種方法往往使幼兒認為,只有教師灌輸的東西才是正確的,一旦離開這些灌輸的東西,幼兒便無能為力了,更談不上自由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讓孩子彼此用自己的語言說話。《指南》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情緒態度的特有方式。”所以,美術教育應打破傳統以灌輸為主,以臨摹和寫生為主要繪畫手段的觀念,而代之以鼓勵幼兒自由創造,適當進行藝術技巧訓練的新觀念。那么,如何引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進行自由創造呢?
二、提供主動學習的教育環境,激發幼兒自由創造的欲望
《指南》中指出“藝術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合適的環境,把教育的要求順利轉化為幼兒自身的需求,讓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自由釋放個性。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設置版面,如,小班“我行我能”,中班“畫吧”,大班“多彩的世界”等來展示幼兒繪畫及手工作品,陳設一些易被幼兒理解的名畫,如,梵高的《向日葵》、馬蒂斯的《舞蹈》、畢加索的《夢》等,讓幼兒從小接觸經典,與大師對話,給他們提供一個高起點和高平臺,以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使他們對美的知覺和選擇更加敏感。
其次,可以布置一些藝術圖片,如,京劇臉譜及墻壁裝飾畫等來裝飾教育環境,并讓幼兒一起參與設計和布置,以激發他們自由創造的興趣和熱情。多樣化的、富有視覺美感和表現力的操作材料,是幫助幼兒不斷產生好奇心和保持新鮮感,刺激幼兒創作欲望,使他們對美術活動保持興趣的重要因素。
所以,教師應鼓勵幼兒無拘束的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重視每個幼兒的富有個性的表現及創造性的表現,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促使他們體驗到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并及時給予贊揚和鼓勵。
三、層層設疑,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當幼兒經常采取某種造型形式、表現方法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疑問讓幼兒思考改變思路,以免形成一種僵化的固定不變的思維形式。例如小班美術課《太陽爺爺的果串》,孩子們一開始畫果串的時候,是一致的紅色的圓形串在一起,像糖葫蘆的樣子。于是教師順勢提問:“果串都是圓形的嗎?”當孩子畫出了扁圓、長方形、香蕉形和三角形的果串以后,進一步提問:“每串果串的顏色是一樣的嗎?同一串果串的顏色可以不一樣嗎?”
在一次次思維的碰撞中,孩子們開始大膽用色和自由創造,畫出了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果串。這樣,孩子們的果串從單一的圓形到形態各異的果串,孩子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鍛煉。還比如,當幼兒選擇綠色畫樹葉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的:“樹葉都是綠色的嗎?”當幼兒選用淡黃、淡綠、深綠的顏色來畫樹葉時,追問:“其他的顏色可不可以來畫樹葉呢?”如,有個孩子畫出了黑色的樹葉,我問他樹葉為什么是黑色的,他說環境污染太嚴重的,樹葉吸收了太多的有害氣體死去了。當幼兒用各種顏色畫樹葉時,提問:“怎樣的樹葉才能與眾不同,有神奇作用呢?”對幼兒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大膽自由創造,比如有的幼兒畫出了紅色能唱歌的樹葉,有的幼兒畫出了金黃色長出翅膀會飛的樹葉,有的幼兒畫出了綠色的口香糖樹葉,還有的幼兒畫出了白色能幫助人們隱身的樹葉等等。這樣,孩子的思維在老師一次次的追問中得到了開發和提升,他們豐富而獨特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發,表現出了很強的創造能力。
四、幫助幼兒建立求新、求變的創作思路,進行逆向思維訓練
很多教師常要求幼兒畫的“跟老師的不一樣”,“跟小朋友的不一樣。”這樣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兒束手無策。所謂“不一樣”首先應提倡幼兒創新,就是要讓孩子敢于和老師的不一樣,敢于和別人的不一樣,敢于和自己昨天畫的不一樣。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作品,不滿足于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
其次,要把“不一樣”具體化、明確化,如:大變小、高變低、紅變綠、黃變紫、左變右等等,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如:大班美術《給樹穿上花衣裳》,畫樹時,我不但鼓勵幼兒畫出自己喜歡的各種顏色的樹,而且也鼓勵幼兒想象中樹干的紋理、樹葉的形狀和顏色、樹上結的果實都能變。于是,就有幼兒畫出了文具樹、樹干畫滿了小鳥、線條組合和太陽,樹冠里畫滿了文具:有小刀、橡皮、尺子、鉛筆、文具盒、書包等。還有禮物樹、裙子樹、書樹、,更奇特的還有醫院樹,病人只要往樹下一站,什么病都會好了,不用吃藥打針。這樣,孩子的思維就在和別人不一樣中得到了求新、求變的訓練和拓展。這些活動讓幼兒在求新、求變的創作中樹立起來了創新意識,同時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便成為幼兒繼續進行自由創造的動力。
五、用幼兒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進行想象能力訓練
幼兒對許多圖像的解釋都與日常生活經驗具體形象地聯系在一起,教師應經常觀察、學習幼兒造型,善于用幼兒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孩子的作品,進行想象能力訓練。大班美術《飛翔的小鳥》,在畫小鳥的時候,我不但鼓勵幼兒大膽的表現各種形態的小鳥,而且鼓勵幼兒大膽想像:小鳥會不會流淚,小鳥會不會笑等。于是,各種有故事的小鳥就出現在幼兒的畫筆下:一個幼兒畫了一棵大樹,樹頂上躺著一個流淚的小鳥。我問他為什么這樣畫,他說:“這是一只任性的離家出走的小鳥,現在它想媽媽了,它想回家。”還有的孩子畫出了能吹出大泡泡的小鳥,泡泡把小兔帶上了天空。這樣,孩子大膽的想象就把我們帶進了童話世界,讓我們看到了幼兒眼中的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和多彩。經過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幼兒的自由創造能力得到了發展,畫面內容豐富、生動,色彩大膽艷麗,具有個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六、結語
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豐富實踐經驗,建立初步的審美意識,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學方法、技能技巧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媒介。媒介怎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媒介背后的內涵,教師想通過媒介傳遞什么,賦予什么?幼兒通過媒介可以知道什么,獲得什么,體會什么?這才是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陳冬梅.油畫棒舞會[J].幼兒教育,2013(12).
[2]邊霞.幼兒美術特色課程的基本理念與實施[J].幼兒教育,2011.
[3]陳偉琴.洋洋為何總說“我不會畫” [J].幼兒教育,2011(06).
[4]黃麗臣.讓幼兒畫出心中的畫[J].河南教育,201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