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家順
基于動作要素教學策略的探索
——以原地雙手向前投擲實心球技術為例
文/郝家順
本文從原地雙手投擲實心球動作要素著手,分析其易犯錯誤及教學策略,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心球成績。
實心球;動作要素;教學策略
技術是教學的載體,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成績的提高,都是在不斷完善技術中獲得的。對于原地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實心球技術而言,其技術要求更高。必須經過大量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在大腦運動中樞的相應位置建立起神經鏈接,學生的動作技能才會逐步從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動化。基于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用力蹬撐、前送重心、立髖、快速收胸收腹揮臂四個環節上,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完整動作練習,明確完整動作概念,體悟用力順序,初步掌握投擲實心球的完整技術,再通過分解練習及各種有效方法的層層推進,建立較好的肌肉記憶、感知,形成中期較完整的動作技術圖像,最后達到熟練掌握該項技術的要求。對于速度、角度、高度則是投擲技術的關鍵和共性要求,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不一定能全部掌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特性因材施教,強化優勢、補償劣勢,讓學生盡量能體會其中的一兩個關鍵動作,但要重視實心球技術的流暢性,即自然、協調的發力(表1)。
通過長期對投擲實心球技術的教學、訓練,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投擲技術是前提,身體素質是基礎,快速力量素質是提高技能的關鍵,所以發展學生的全面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是提高投擲成績的因果效應,優化發展身體素質教學策略詳見表2、表3。
平時的教學、訓練是考試成績的基礎,也是學生增強信心的源頭,平時訓練成績穩定,考試發揮才能穩定,然而很多學生訓練成績不錯,但考試時卻出現了失常發揮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心理因素,二是平常訓練時的要求不夠嚴格。例如,訓練時學生常常在平地上練習投擲實心球,由于沒有抵趾板,球出手后極易順著慣性直接向前走,導致犯規,有的教師不太關注這樣的犯規,總認為到考試時提醒注意一下就不會犯規了,其實習慣一旦養成,考試時是很難改正的,所以教師在平常的訓練中要嚴格要求,規范練習。此外,要求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認識,并合理引導其增強自信,也可以創設考試氛圍,通過模擬考試,組織多次比賽,積累比賽經驗,條件允許可以到考點適應場地,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考試的穩定發揮奠定基礎。
由于擲實心球技術,難度系數較大,用力過程又主要集中在腰、肩、肘等幾個重要的發力點上,再加上長時間的反復訓練,常使學生肢體的上部、中部、下部環節處于高負荷狀態,基于疲勞的積累,機體從剛開始慢性損傷漸漸地轉變成急性運動損傷,導致正常的訓練得不到保障,所以運動損傷問題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常采用的預防運動損傷的教學策略有如下幾點:(1)加強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識,杜絕麻痹思想;(2)積極進行準備活動,確保身體充分活動后再進行練習,要一般性準備活動與專門性準備活動相結合,保證運動訓練的安全性;(3)加強投擲技術的學習,形成正確的技術動作;(4)優化訓練手段,科學安排運動量,防止機體局部負擔過重;(5)科學組織教學,杜絕違背教學規律的行為;(6)加強肩帶、腰部、肘部及易損傷部位的力量練習等。
總之,只有在教學、訓練中多觀察、多反思、多體悟、多積累,通過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投擲技術,注重力量訓練,強化心理素質,加強運動損傷的預防,力爭用最小的身體付出換取最佳的訓練效果,就一定能夠提高考生的實心球成績,讓考生們如愿以償。

表1 投擲技術教學策略

表2 柔韌素質

表3 力量及快速力量素質
(江蘇省鄭集高級中學 221143)
G633.96
B
1005-2410(2017)10-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