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亮
對組合練習中組合形式的探討
文/王明亮
本文就組合練習的組合形式加以分析探討認為,組合練習可以分為動作組合和多人組合兩大類,而動作組合又可以分為動作+動作、動作+器材和動作+體能三大類,并且對動作+動作加以細化分類為單一動作重復、多個動作疊加和同個動作變化。通過以上組合練習的各種組合形式,把組合練習的組合形式加以分類和區別,幫助體育教師更加清晰組合練習的形式,并能活用于課堂教學。
組合練習;組合形式
浙江省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七個基本要求,具體包括開始有隊列、準備兼體能、教材三個一、復習成環形、放松內容化、少講需多練和安全組織妥。其中教材三個一具體指一堂課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個技術動作、一個組合練習,還有一個比賽或游戲。其中的一個組合練習是對技術動作的復習和鞏固,更是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拓展和創新。但在實際課堂操作中,很多體育教師對如何進行動作組合、怎么才算是合理的動作組合等一系列動作組合問題有很多疑問和困惑。動作組合對體育課堂教學有著非凡的意義,體育教師掌握好了動作組合,對拓寬教師教學思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練習興趣,營造學生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筆者對組合練習的理解:基于一個技術動作前提下,與其他因素進行合理、科學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個練習整體,從而會產生比練習單一技術動作更加實效的練習效果。這里需強調的是,這樣的組合必須是和基本技術有關聯性的,并且不違背運動規律、科學原理和身體活動規律等,不能是生搬硬套、強詞奪理性的組合,否則就失去了組合的效果和意義。
1.動作+動作
(1)單一動作重復

單一動作的不斷重復是最簡單的組合練習。同一個動作,在一定要求下,反復做幾次,和單做一次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很多體育教師會說,這樣的組合也叫作組合練習啊,那我們平時不是都一直在做組合練習嗎?當然,單一動作的不斷重復,和單一動作的多次練習是有區別的。我們平時做的練習一般是同一個動作練習幾次,中途可能還有休息或間歇。但組合練習時,是要求學生在一定質量的前提下,在規定的時間或條件下連續完成某個技術動作若干次,中途不能間歇休息。而且某些技術動作,一次做一個、做若干次,和連續做該技術動作若干次,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例如,前滾翻練習,讓學生做一個前滾翻,做3次,和讓學生連續做3個前滾翻的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連續做幾次理解成做幾次,我們都知道,教師如果讓學生做前滾翻做3次,學生肯定是做一個前滾翻后,回到原點再做一個,如此做3個。而讓學生連續做3個,學生是在做完一個后立即接著做第二個,如此做3個前滾翻。這樣的動作練習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練習方式,效果當然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單一動作重復的組合練習。
(2)多個動作疊加
多個動作的疊加是最常見的組合動作方式之一,把課堂基本技術和另外一個動作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組合練習。這樣的組合練習首先必須是基于一個基本技術下,和另外一個動作科學地、合理地有機結合,學生練習起來不會感覺別扭難受,更不會出現安全事故。多個動作疊加的組合練習一般是不需要器材和場地圖形準備的,教師操作起來會比較簡單方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體操類和球類的動作最適合多個動作的疊加。例如,很多教師在教授滾翻動作時,在做動作之前或完成動作之后,再加上一個簡單的體操類動作,就可以視為是一個組合練習。但這里需提醒的是,在以往的公開課或展示課中,總有教師把前滾翻和田徑類的跑結合起來,尤其是進行小型比賽活動。學生為了贏得比賽,做滾翻動作完全變形,根本達不到練習目的,而且這樣做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這樣的組合就顯得不合理、不科學了,應該避免這樣的組合練習出現。像前滾翻這樣的體操動作完全可以和另外一些簡單的體操動作進行組合,這樣更符合體操規律和前滾翻的練習。例如,前滾翻起身后接一個燕式平衡,這樣既不會破壞前滾翻的技術動作練習效果,又更符合體操類練習的項目特點。所以,一定要明白,組合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和提高技術動作,在設計動作和動作的組合練習時,兩個或多個動作之間有一定的必然聯系,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有機結合點,而不是相互抵觸或不利于基本動作的掌握和鞏固。你可以在基本動作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下做合理的組合練習,但不能做不合理的組合練習,否則還會影響動作的鞏固程度,甚至是安全事故。
(3)同個動作變化
影響動作效果七大要素:身體姿態、動作軌跡、動作時間、動作速度、動作速率、動作力量和動作節奏等。同一個動作只要對七大要素中某一要素進行改變,練習的效果和作用就可能完全改變。筆者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認為,同個動作改變其一要素,組合成了一個具有不同作用的組合練習,也應該是組合練習的一種組合形式。例如,田徑耐力練習里,老師們經常做“直道加速快跑,彎道減速慢跑”的練習。試想一下,同樣的讓學生跑5圈,練習的目的可能就是提高學生的耐力素質。但要是讓學生做5圈的“直道加速快跑,彎道減速慢跑”的練習,作用可能就和簡單的跑5圈有點不一樣了,它的作用更傾向于練習學生的耐力速度。同樣是一個跑5圈的耐力練習,這是對其動作速度進行稍微改變,練習的作用和目的就不一樣了。這正是同個動作進行不同要求的改變,練習目的也相應有所變化了,這就是該項組合練習的精髓。正是有這樣和原來練習不一樣的作用,這樣的組合也應該是組合練習的一種組合形式。
2.動作+器材
動作和器材的組合是體育教師們最容易想到的組合練習形式之一。的確,動作和器材這兩個因素都是體育課中常見和特有的因素,不管什么動作,只要加進器材因素進去,其練習方式就能產生顯而易見的效果。正是由于這樣的組合形式簡單方便,很多體育教師在進行動作組合時,認為只要加進器材因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組合練習了。其實不然,要知道器材是體育課堂的有力助手,但卻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做有目的性的練習時,胡亂加進器材,反而會事倍功半。組合練習同樣也是這樣的道理,加進器材是為了提高練習效果,為了鞏固技術動作,而不是簡單地加進一件東西。尤其是一些需要器材(例如墊子)的練習項目,教師增加幾個墊子,也算是組合練習?筆者認為,組合練習增加器材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課堂練習效果或者提高學生練習興趣,加進器材沒有達到你要的目的,而是簡單地為了組合而組合的話,這樣的組合不能算是真正的組合練習。例如,在障礙跑練習中,教師為了讓學生體驗側身跑和變向跑,在教學中設置了墊子障礙。在組合練習時,又增加了幾個標志桿作為動作加器材的組合練習。筆者認為這樣的組合練習是沒有意義的,與其這樣設計倒不如不做。其實在練習中可以增加幾個墊子,橫著或豎著放置,前面的墊子你可以讓學生側身跑或變相跑,后面的墊子讓學生跳過或跨過,雖然增加的是同樣的器材,學生練習方式卻發生了改變,形成了另外一個技術動作,這樣就是不同動作的組合練習了,方式雖然簡單但卻是正確合理的組合練習。
3.動作+體能
動作加體能的組合練習是在練習技術動作之前或之后,再加上一個體能性的素質練習,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或針對課堂練習密度和強度不夠,有意識地通過一些輔助性的練習加強學生的體能練習,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動作加體能的組合練習設計時一定注意它們之間的連貫性和協調性,不要有生搬硬套的感覺。在設計這類組合練習時應該注意學生的興趣性和游戲性,建議在設計時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就不會感覺在枯燥地練習體能素質。在觀摩動作加體能的組合練習時,觀摩者應該從提高學生體能的角度去思考這樣的組合,而不要刻意鉆進“死胡同”去“挑刺”。例如,技巧類的教學內容一般都是強度不大、運動量不足的課,為了彌補以上不足,執教者就可以把一些體能練習添加或貫穿在練習中,形成動作加體能的組合練習。在浙江省初中體育區域聯盟第一屆研討活動杭州江干區倪旭紅的八年級魚躍前滾翻教學中,倪老師就設計了很多動作加體能的組合練習。如在每次練習結束后,倪老師再接著讓學生用“鴨子步”等形式走回隊伍再等待下次練習。設計這樣的組合練習就是讓學生用“鴨子步”等形式,提高課堂練習密度,增加學生體能練習的機會。而且通過不斷變化的體能練習形式,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會感覺枯燥無味。
組合練習通過動作和其他因素的組合是一種組合形式,另外通過人數上的不同組合,也是組合練習的一種重要組合形式。筆者上述列舉的各類組合大部分都是以單人的形式進行練習,而多人組合是2人及以上在一起進行練習形成的組合練習,練習者之間相互都有聯系,且會相互影響,這會得到更多有益的練習效果。多人組合練習形式大多是以技術動作為基礎,但更需要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配合,和簡單的一個做某個動作相比,多人組合練習更考驗團隊精神。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它的技術動作要求沒有上述組合要求高,但卻更能鍛煉一個人的協作、配合、互助等團隊品質,這些也是我們通過體育教學傳授給學生的重要素質。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多人組合相互之間身體都有聯系,而不是單獨地大家在一起練習。例如,在“坐地起身”這個游戲中,當一個人或兩個人完成游戲時,大家感覺都比較輕松,當人數逐漸增加后,游戲的難度就越來越大,說明人數的增加游戲的難度也在增加,目的和作用也逐漸在改變,說明多人的組合練習也是有一定存在意義和效果的。同樣的道理,多足競走、多人協作跑等練習,也是隨著人數的增加而難度加大。所以,筆者認為多人組合也應該是組合練習的一種組合形式。多人組合還可以和上述的動作組合進行有機結合,拓展出更多的組合練習方式,為學生的身體健康開發創新出更多的練習內容。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小學 317502)
G633.96
B
1005-2410(2017)10-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