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業標
(永康衛生學校,浙江 永康 321300)
同理心培養對中職護生職業認同影響的實證研究
朱業標
(永康衛生學校,浙江 永康 321300)
目的 分析同理心培養對中職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方法 隨機抽取本校中職護理專業一年級兩個班級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50人)與對照組(50人),對實驗組進行為期10周的同理心培養,采用觀察、訪談及《護生職業認同調查問卷》對兩組護生的職業認同狀況進行調查。結果 實驗組護生職業認同總分由干預前的(90.35±9.73)分提高到干預后的(95.68±6.50)分(P<0.05)。結論 對在校護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同理心培養,有助于其職業認同水平的提高。
同理心;中職護生;職業認同
同理心的概念源自于心理學,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而卡爾·羅杰斯提出的概念被廣泛認同,他認為同理心是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時具有如體驗自身精神世界一樣的能力和態度。擁有同理心,受益的不僅是患者,護生也可以從中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對減輕護生進入臨床后的職業壓力及倦怠感有很大的幫助。護生同理心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護理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中職護生年齡特征和各學科特色,采用感受性訓練、認知行為訓練等方式,利用現代教學條件和高端模擬設備融入及強化護生同理心的培養。本研究旨在研究同理心培養對中職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從而為本地護生職業認同教育提供依據,現介紹如下。
隨機抽取本校中職護理專業一年級兩個班級100名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50人,對照組50人。
采用《護生職業認同調查問卷》[1]對護生進行調查,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賦值5~1分,分值越高表明職業認同水平越高。
統一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當場發放和收回問卷,采用匿名方式答卷。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1)采用傳統授課和體驗式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對實驗組進行護理同理心教育,每周1次,每次1.5小時,共10次,分4個階段開展[2],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以講授同理心的理論來源及關鍵知識點為主,加入通識化的體驗,即不一定結合護理專業本身,而僅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讓護生對同理心有個初步感知。以施舍馬路流浪歌手為例,具有同情心的人只會覺得他生活困難需要幫助,可能會站著將硬幣丟在他面前的碗里,然后以一名施舍者身份離去;但具有同理心的人會覺得他可能只是生活暫時困難,而且他的歌唱得很好聽,給他錢也應該讓他有尊嚴,所以會蹲下來輕輕把錢放在碗里,并報以一個鼓勵的微笑,甚至對他豎起大拇指給予鼓勵。
第二階段:同理心專業化階段。結合護理專業本身,采用讓護生觀看視頻,分角色模擬心理劇、情景劇等方式,以體會影響護患溝通的言行舉止、如何告知患者壞消息、如何做好傾聽以及如何挖掘患者內心深處的力量等。例如,通過讓護生觀看視頻,使他們了解到不同的人疼痛閾值確實存在差異,如有的產婦可能覺得順產的疼痛不值一提,而有的人輕輕磕碰就會疼得尖叫,了解了這些,護生就不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患者都是無理取鬧。
第三階段:臨床實踐階段。可以讓護生利用假期在醫院陪伴患者和患者家屬兩周,將前期所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并總結,形成反思日記。
第四階段:經驗分享階段。師生共同分享在學習和實踐同理心過程中的感受,再次討論同理心的內涵及如何與患者溝通。
(2)對照組進行常規教學。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
兩組護生年齡16~17歲,均為女生。兩組護生一般情況及研究前職業認同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被調查的兩組護生職業認同總分為(86.91±10.46)分,其中職業情感維度得分為(16.03±3.20)分,得分率為64.12%,為6個維度中最低。
職業認同總分為125分,干預前,實驗組的職業認同總分為(90.35±9.73)分,干預后,實驗組的職業認同總分為(95.68±6.50)分,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實驗組職業情感、職業期望兩個維度得分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干預前,對照組職業認同總分為(87.03±11.06)分,干預后為(84.25±13.42)分,干預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0)。干預后兩組職業認同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3,P=0.01)。
表1 干預前后實驗組職業認同總分及兩個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1 干預前后實驗組職業認同總分及兩個維度得分比較(±s,分)
維度職業情感職業期望職業認同總分干預前16.41±3.07 10.74±2.19 90.35±9.73干預后17.94±1.94 11.74±1.90 95.68±6.50 P 0.02 0.04 0.02
實驗組沒有護生認為自己的專業認識較以前消極;認為護理工作神圣但辛苦的比例由9.85%升至46.62%;期望今后從事護理職業的比例由32.27%升至45.25%。對照組有14.29%的護生認為自己的專業認識較以前消極;認為護理工作神圣但辛苦的比例由20.15%降至12.32%,認為護理工作辛苦且不神圣的比例由5.35%升至8.73%;期望今后從事護理職業的比例由31.58%降至23.56%。
實驗組43.40%的護生認為同理心培養中對職業認同影響最大的形式是角色扮演,25.18%的護生認為是觀看相關影像資料(圖片、視頻等),13.35%認為是專題講座。
中職護生職業認同水平不高。職業情感維度的得分率最低提示我們:護生對護理專業的喜愛程度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均不樂觀。
干預后,對照組期望今后從事護理職業的比例下降,提示護生在一學期的學習后職業認同存在一定的消極變化,這與胡忠華[1]的研究結果一致。新生還不了解護理專業,對護理職業多局限于媒體宣傳等外在因素的感性認識,自身定位較理想化,隨著專業學習的不斷深入,職業認識出現落差,并受當下一些社會輿論或事件的消極影響,對護理工作的社會地位、職業發展等的消極認識逐漸增加,因而職業認同水平降低。
實驗組通過傳統教學與同理心培養,職業認同中的職業情感、職業期望兩個維度得分較干預前明顯提高(P<0.05),表明護生對專業的喜愛程度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有積極轉變,對專業前景的期待也有提高;同時,護生深刻認識到護理工作的神圣感,也了解到其辛苦程度。可見,單一、短期的同理心培養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仍有局限。如在觀察與訪談中發現,護生對同理心培養內容與方式的評價呈現出與其對應的時代與年齡特征。如:對護士在艱苦條件下超常的吃苦耐勞與奉獻精神的評價并不十分積極,對過分夸張和渲染的職業情感表達表現出反感;而對現代護士的科研成就及其在先進、復雜醫療條件下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形象表現出明顯的興趣與認同;多數護生在小組交流中表達出對就業形勢的現實考慮;在角色扮演中,護生更傾向于將護士長塑造為個性鮮明、具有幽默感甚至有娛樂氣質的形象。
同理心更多的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看到他看到的、感受到他感受的,并陪伴他共同面對他面對的困難[3]。護理行業人力不足[4]、人員流失嚴重[5],對在校護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同理心培養,有助于其職業認同的積極轉變,堅定護生日后從事護理職業的信心,進而減少護理人員的流失。
[1]胡忠華.四川省護理本科生專業認同調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學,2007.
[2]張瑩,梅松麗,徐軍,等.以心理學共情理論應對困境中的醫患關系[J].醫學與哲學,2014,35(10A):51-53.
[3]ANCEL G.Developing empathy in nurses:an inservice training program[J].Arch Psychiatr Nurs,2006,20(6):249-25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3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3.
[5]劉海英.青年醫護人員離職傾向對比調查分析[J].當代醫學,2015,31(3):14-15.
R195
B
1671-1246(2017)22-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