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華
【摘要】目的 分析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在心內科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患者中應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選取了2016年5月~2017年3月于院內心內科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和搶救效果。結果 干預組患者的各項搶救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的搶救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應用于心內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搶救中,發揮出了較好的搶救效果,縮短了搶救時間,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宜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
【關鍵詞】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心內科;急性心肌梗死;搶救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mod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This study selected 9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may to March 2017 in the inner department of the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5 cases, compared the rescue time and rescu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rescue tim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rescu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optimal emergency nursing model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ardiomyopathy.It can improve the rescue time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It should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nursing in.
【Key words】whole process of emergency nursing model;cardiology;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cue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為臨床中常見的心血管內科疾病,其主要是指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或持續性缺血缺氧而引發的心肌壞死。由于AMI患者的病情較為危重,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因此為臨床搶救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作為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搶救中的護理模式,本研究隨機選取了院內心內科收治的90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的護理搶救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了2016年5月~2017年3月于院內心內科收治的90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其知情同意下進行臨床研究。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干預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0~67歲,平均年齡(51.64±5.78)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2.29±6.0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急救護理模式,干預組患者給予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方法如下:(1)接診優化:救護者到達前,電話通知CCU人員迅速做好接診準備,并開啟綠色通道;(2)病情評估優化:責任護士通過邊詢問胸痛部位、性質、邊對患者進行床邊吸氧、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對病情進行全面評估,CCU護理組長立即協助醫生完善心電圖檢查;(3)急救流程優化:由責任護士、CCU護理組長聯合主管醫生進行搶救,5分鐘內開通靜脈通路,完善介入術前準備項目,抽血,10分鐘內通過綠色通道直接將患者送至介入導管室,30分鐘內對檢查結果進行跟蹤;(4)交接流程優化:在心電監護下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介入術畢由介入術者向主管醫生和CCU責任護士交接患者術中情況與術后注意事項,并做好護理記錄;(5)護理優化:建立健全的科室管理制度,所有護理人員均遵從嚴格的崗位分配制度,定期按照考核標準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完善護理規范和護理流程。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觀察指標包括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給藥時間和急診總時間。同時,對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進行比較,搶救效果以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作為依據,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越低,患者的搶救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ndprint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
干預組的急診總時間為(39.95±5.83)min,對照組的急診總時間(61.38±6.42)min,干預組的分診評估、心電圖以及靜脈采血等搶救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
干預組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到來,使AMI在臨床中的發病率也日益升高,患者臨床中多表現為劇烈、持久性的胸骨疼痛,經臨床檢查會伴有血激酶活性升高等,嚴重時還將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等,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由于AMI的發病率相對較高,且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加之疾病發展較為迅速,因此在臨床中必須及時予以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對AMI患者進行初期搶救,可以有效促進心肌供血供氧,改善患者的預后,為患者的身體健康恢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3]。全程優化急診護理作為一種有效的急診護理模式,其主要是通過對急診和搶救全流程的全面優化,以此來提高臨床急救效果,優化護理流程,有利于縮短患者的急救時間[4]。臨床經驗表明,全程優化急診護理不僅可以救治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使AMI患者可以遵循合理的護理流程盡早開展灌注治療,同時也將減少急診處理時間,為患者贏取更多的治療時間,使患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到有效的臨床治療和護理,達到急診護理目標[5]。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急診總時間為(39.95±5.83)min,對照組的急診總時間(61.38±6.42)min,干預組的分診評估、心電圖以及靜脈采血等搶救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在搶救過程中的心絞痛、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干預組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全程優化急診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應用于心內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搶救中,發揮出了較好的搶救效果,縮短了搶救時間,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了患者在搶救過程中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恢復,宜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
參考文獻
[1] 劉紅俊.30歲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3):2842-2843.
[2] 于 翔,羅俊超.中醫辨證施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2):247-248.
[3] 陳芝菊,王 穎,易瑜,等.全程優化護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中的應用[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6,37(3):104-106.
[4] 張亞云.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急性腦出血患者搶救中的實施[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6,11(9):915-917.
[5] 李 英,王容芳.急診優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過程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4):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