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們看到了以新一代網絡與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發展新動向。人類社會以蒸汽機技術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跨度大概是1785~1840年前后,走過了將近60年。以電力技術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跨度大約是1870~1970年,經歷了大約100年。一些學者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原子能、航天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為標志,但是在本世紀初卻被突如其來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及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所打斷。當前,人類社會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點,以人工智能、物聯網、新材料、量子通信、生物技術、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為代表,處在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爆發的前夜,正醞釀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技術成果。
一、“標志性”技術可能出現的領域。從2017年的跡象和進展看,所謂標志性技術成果有可能出現在以下四大領域。一是借助石墨烯等技術破解能源難題。2017年11月27日,三星電子宣布利用石墨烯將電池容量提高45%,而充電速度提高至現有標準的五倍。而在中國,也傳來了利用石墨烯材料研發的高能量密度鋰離子超級電容器研制成功的消息。目前各方都對此高度關注。但是總體來看,目前該技術還處在醞釀期,但是一旦突破,將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借助量子計算機突破計算能力的桎梏。全球為此掀起研發競賽,2016年,IBM公司推出5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2017年3月,中國研發成功10個量子比特的處理器;11月11日,IBM宣布20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問世,并構建出50 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原理樣機。因此,以往只能在理論上進行研究的量子相關概念、算法、技術應用等,現在已可以利用原型系統進行測試。有專家稱,一旦1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結果將是革命性的。
三是借助物聯網的普及應用達成現實世界的深度網絡化。伴隨著IPV6等技術的發展普及,物聯網開始加速發展。萬物互聯的世界,產生的超海量數據只能依靠人工智能加以分析,軟件定義網絡(SDN)、軟件定義世界,圖靈機的“存儲—處理”結構將會被徹底打破。任何個體只要借助手中的一臺終端聯接上網,就擁有了強大的計算能力。現實世界正在沿著“網絡無處不在——計算無處不在——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路徑發展。整個物理世界將以數字化方式前所未有地展現在人類和機器面前。由此看來,全球化雖然近幾年遭遇挫折,但是在網絡空間,全球化正在借助數字化飛速發展,整個物理世界正在向無縫鏈接過渡。
四是借助人工智能邁向智能社會。“深度學習”算法、圖形處理器(GPU)的加入、云以及海量的數據資源導致人工智能近年來出現突破。有科學家預計人工智能未來可能有數個發展方向:一是現有的深度神經網絡繼續發展;二是用超級計算機仿制人類的智能和思維;三是智能動力學,即研究大腦,超越大腦,研發超級智力。但是無論朝向哪個方向發展,借助人工智能,可實現對生產和生活的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并帶來新變革。
2017年12月,《科學美國人》雜志和世界經濟論壇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其成員包括了著名的互聯網之父溫·瑟夫,共同評選出2017年的“十大創新技術”,具體包括:太陽能吸水技術、人造樹葉、機器視覺、精準農業、人類細胞圖譜、液體活檢、氫能汽車、基因疫苗、生態社區、量子計算機。無獨有偶,《福布斯》雜志12月4日發表文章,公布了將會在2018年及日后改變世界的九股科技大趨勢,即:日常生活的日益數據化、物聯網和日常設備更加“智能”、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人工智能的快速興起、不可阻擋的自動化浪潮、3D打印、技術互動方式多元化(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區塊鏈、企業的平臺化發展。值得指出的,在這些技術創新中,網絡與信息技術均起著關鍵支撐作用。
二、可能產生的影響及思考。縱觀人類歷史,每次工業革命都助推強國崛起,對世界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產生巨大影響,引發各國實力的變化,重塑世界格局。有國家因此崛起,成為科學技術領域、世界經濟的主導者和全球規則的制定者;一些國家或錯失發展機遇、由強變衰,或進一步被邊緣化。2016年2月,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戈登發表《美國增長的興衰:內戰以來的生活水平》一書,以大量數據和實例,分析了從1870年到1970年美國百年來借助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經濟增長的脈絡,指出了“大發明”引發美國經濟革命,使美國在食物結構、市場銷售、服裝、住房、交通、給排水系統、書報閱讀、通訊、娛樂、公共衛生、工作環境、人際關系等方面發生巨大變革,成為人類歷史上的“特殊世紀”。仍在延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及正在孕育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也正在徹底改造著當前的世界。
一方面,大量科技新成果直接進入生產和生活環節。以往的科技革命,各主要國家往往把最新的創造發明應用到國防領域,甚至投入戰爭。而二戰至今結束已經近80年,人類沒有爆發世界規模的大戰。在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下,原子能、航天以及計算機乃至互聯網,大量科技成果直接投入生產和生活。這些成果從實驗室到商業化再到民眾生活的進程大大縮短,科學家和廠商再根據市場反饋的信息改造升級換代,又夯實了醞釀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基礎。當前人類在航空、航天、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等各個領域全面進步,各種成果應用令人眼花繚亂,導致質變出現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以能源、海水淡化、生物領域為例,一些關乎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呈現出蓄勢待發的態勢。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前,將有更多的顛覆性技術出現,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快速應用和持續創新是關鍵。重大發明的誕生地未必是最后的勝利者,開創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發明于瑞士,被瓦特改造后在英國發揚光大;電磁巨匠法拉第是法國人,電力革命卻在愛迪生等人的推動下鑄造出美國的百年輝煌;互聯網誕生于美國,但是當前在網民人數和應用方面,中國已經實現趕超;在舉世公認的新技術如3D打印、人工智能、新材料、5G、物聯網等領域,中國已提前布局占位。從應用的角度,市場廣闊、產業鏈完整、資本充裕、信息流轉順暢、產業結構合理、企業適應能力強的國家將在本輪工業革命中占盡優勢。從世界范圍來看,一些產業可能會因技術的突破而被迫出局,例如世界主要產油國、石油生產加工行業、傳統汽車工業等。
在此情況下,企業,特別是IT巨頭越來越具備了“超級實力”。2017年11月,隨著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家中國公司市值的不斷上漲,全球市值頭七大公司剛好由七大IT巨頭占據: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臉書、騰訊、阿里巴巴。這些巨頭擁有著雄厚的資本,空前的創新能力,巨大的市場,寬松的商業環境。他們把持了涉及到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民眾個人隱私的海量數據和信息資源。當前,以微軟為代表的IT巨頭,已經開始介入相關國際規則的制訂進程,提出探討在網絡空間倡導“企業中立”、愿意為各國政府針對網絡攻擊提供溯源協助。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也早已呼吁創建“數字WTO”。
與此同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生存空間和時間阻礙正在被打破。無所不在的網絡、空海天一體的通信、“星融網”、高鐵、智能無人商船、太空互聯網、新一代衛星定位系統、先進發動機和高超音速作戰武器系統等,都使空間被拉近,時間被縮短。人類的足跡、商品、信息,包括武器的投放等,都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到達地球各個角落。人類借助IT技術,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將達到空前的維度。
此外,人類社會的兩極分化進一步被加劇。以大數據分析能力和人工智能強弱等技術和應用為代表產生的新的數字鴻溝會越來越嚴重,全球的信息和數據將越來越被IT巨頭和信息強國所控制和壟斷,網絡空間將出現“強者恒強”的困局。伴隨著機器人、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中國等制造國轉移出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未必能夠“回到美國”,更難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創造出更多的就業。不僅如此,大量的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取代。據《福布斯》雜志預測,美國約47%的工作崗位預計將因此受到影響。在政治、法律、倫理道德、社會生活、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格局等領域,新技術的發展正在創造新觀念,孕育新產業,構思新文化,形成新組織和社會形態。人類的智力、世界觀、方法論、工具等都將出現飛躍。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將是新科技革命孕育發展的關鍵時期,最激動人心的科技突破和創新即將在這段時期出現,將帶來世界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我們要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建成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換言之,“中國夢”的實現期與本次世界技術產業革命的周期有著驚人的重合。中國應牢牢把握住新科技革命的趨勢特征,搶占戰略先機。
一是要力爭成為標志性技術突破的引領國家。即我國要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與通信、物聯網、新能源等領域實現戰略部署的基礎上,集中全球人才資源,實施專項攻關,爭取原始創新。二是要在創新活躍,人才聚集,產業完備的創新型城市超前興建新一代智能化關鍵基礎設施。要選擇5G、物聯網、智慧城市、能源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做試點、樹標桿、打基礎。三是抓住機遇招攬各國人才。有資料表明,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以及英國脫歐這兩大變化,都對歐美的科技界產生巨大沖擊。特別是英國脫歐,影響到歐洲諸多科技大項目的研發,據稱18%~20%的歐洲科學家受到沖擊。反觀中國,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有增無減。要以具國際引領性的大項目和超級工程來吸引全球科學家的參與。四是要加緊營造有利于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法律環境。馬云在剛剛結束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發展數字經濟面對的一大挑戰是法律,即全球缺乏推進數字跨境流動等方面的國內法和國際法。現有的國際國內法律體系是規范現實世界的,而沒有考慮到網絡社會、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出臺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戰略、人工智能戰略、先進制造戰略以及發展數字經濟,接下來應在相關立法方面快速跟上技術業態發展的步伐,并搶占國際相關技術標準及規則的制高點。五是要對“冷門”科技領域及早布局。以人工智能為例,近年來突破的深度學習只是人工智能的幾個分支之一;還有很多分支流派,例如符號學派、推理學派等,國外仍有一批科學家在“坐冷板凳”,美國對這些“冷門”流派一直有著持續不斷的投入,而我們善于“一窩蜂”,高度集中在深度學習領域。一旦上述冷門領域出現突破,我們又會大大落后于美國。六是要針對新技術的發展可能引發的新安全威脅早做準備,將技術這把雙刃劍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以風險管理的思維,做好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