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南亞大洋洲所副所長)
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以來,印度大國崛起戰略推進步伐明顯加快。盡管印度政府未出臺相關文件,也未有系統官方表述,但從莫迪內外政策看,其大國崛起戰略的輪廓日漸清晰,不僅有時間表,崛起的路徑選擇也呈現許多新特點。雖然印度大國崛起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其可能引發的地緣政治影響不容忽視。綜合看,在莫迪政府領導下,印度的大國崛起戰略出現如下幾個新動向:
一、目標宏大,將“偉大印度”、印度復興作為歷史使命,并強調印度在國際政治中的領導作用。莫迪上臺伊始即誓言“讓21世紀成為印度世紀”。2015年7月,印度外交秘書蘇杰生(SubrahmanyamJaishankar)在新加坡發表著名的政策演說,提出印度“要做領導國而非平衡者”,強調印度愿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因此期待多極世界和“多極亞洲”,而權力分享應是未來亞洲安全架構的核心要義。言外之意,印度要成為多極世界中與其他各極權力相當、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極”。2017年,莫迪又提出要建設一個“安全、繁榮和強大”的“新印度”。同時,莫迪政府認為印度崛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究其原因,一是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在國內政壇保持“一超獨大”,中央權力不斷鞏固,地方地盤日益擴大,因此有能力集全國之力辦大事。二是經濟總體向好。前兩年印度GDP增速(7.9%和7.1%)一度超越中國(6.9%和6.7%),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2017年盡管增速放緩,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林等國際投行仍看好印度經濟前景。三是國際關系正處于重要轉型期和變革期,盡管存在不確定性,但對印度來講,或利于其異軍突起。
二、重發展,謀改革,為現代化“新印度”設定時間表。莫迪以“15年規劃”取代“5年規劃”,為“新印度”構建設定三大階段性目標:一是力爭2022年印度獨立75周年時基本實現脫貧,農民收入翻番。二是未來15年,印度經濟保持年均8%的增長速度,到2032年GDP增長3倍,由2015年的2.1萬億美元增至7.25萬億美元,城鎮居民也將由目前的2.2億增長到6億。三是2047年印度獨立100年時建成“偉大印度”,印度經濟位居世界前三甲。為此,莫迪首先不斷深化改革,并在稅改上取得重大突破,全國統一的商品及服務稅(GST)稅收體系于2017年7月1日啟動。這是印度獨立以來最大規模稅改,在統一印度市場、擴大政府收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同時,莫迪改善營商環境的系列舉措也取得進展,2017年印度營商便利指數排名比上年躍升30名,進入全球“百強”。其次,莫迪以基礎設施建設、“印度制造”“數字印度”“技能印度”“初創印度”“智慧城市”等計劃為抓手,為印度經濟持續發展尋找新動力和新增長點,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雙輪驅動。再次,強化經濟外交,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和技術引進,意在將印度建成制造業大國。
三、謀劃印太外交,醞釀印太戰略,凸顯印度全球地緣政治的核心地位。早在2012年印度政府就接受了“印太”概念,時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在印度-東盟峰會上首次提到“印太地區”。不過,當時印度心目中的“印太”實際上是“亞太”,是印度東進的要求,即“融入亞太”。對印度而言,“印太”一詞地緣政治意義重大,使印度由亞太地區的邊緣和外圍晉升到印太地區的核心,印度融入亞太順理成章。莫迪上臺后對“印太”概念更是全面擁抱,并于2015年分別與美國和日本就印太合作達成雙邊文件,即《美印關于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愿景》以及《印日2025年愿景聯合聲明:合作促進印太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特殊戰略與全球伙伴關系》。同年發表的《印度海洋安全戰略》也提及印太。根據這些文件,莫迪政府的印太外交實際涵蓋了“從非洲到東亞”的亞太和印度洋地區,其目標有二:一是依托“東向行動政策”繼續融入亞太;二是維護印度在印度洋的優勢地位,而印度的周邊優先外交、針對中東地區的 “西向謀劃”(Think West)政策以及印日的“亞非增長走廊”計劃等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不過,鑒于印度已是印度洋地區大國,融入亞太或仍將是其印太外交的重點。
四、以“多向結盟”取代“不結盟”,多方下注確保印度利益最大化。所謂多向結盟(multi-alignment),就是印度在堅持戰略自主的前提下,根據具體需要與相關國家進行“選擇性結盟”。正是這種對“不結盟”信條的突破,使莫迪政府在對外安全合作方面不斷拓展。其一,印美戰略合作日益緊密。以2016年印美簽署《后勤交流備忘錄協定》和美在技術轉讓上允許印度享受美盟國待遇為標志,印美軍事和安全合作提升至新水平,印美關系也從印度所構建的“諸多伙伴關系之一”上升為“最重要的伙伴關系”。特朗普就任后,印美關系平穩過渡,雙方強調“緊密的美印關系”是維護印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核心”。未來,印度在戰略與安全上的對美傾斜必將持續。其二,對有結盟色彩的小多邊機制不再回避。十年前,美日印澳四國首次戰略對話后不久,印因擔心沖擊其不結盟政策和得罪中國而主動退出。十年后,美日印澳四國機制重啟,盡管目前只是司局級,但其成長空間和地緣影響不容低估,而印度前后立場變化也傳遞重要信息。同時,美印日三邊戰略互動升溫,三邊對話已升至外長級,三國“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規模擴大,有意“共同塑造亞洲安全環境”。其三,有意推動“中等強國”聯盟。隨中美博弈加劇以及特朗普“戰略收縮”,印度越來越重視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中等強國的戰略合作。印日、印澳之間都早已建立外交和國防的“2+2”對話機制。2015年,印日澳還啟動三邊對話,迄今已進行四輪,最新一輪對話強調三國加強在印太地區合作,包括海上安全、反恐和地區互聯互通等。印度有意以此為基礎吸收印尼、越南等加入,建立印度主導的中等強國聯盟。不過,印度仍在避免選邊站隊,并不排斥與中、俄、東盟等開展安全合作。印度已是上合組織正式成員,中俄印外長會晤機制也正常運轉。同時,印度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東盟系列峰會,并支持東盟在亞太/印太地區安全架構中的領導地位。
五、致力軍隊現代化和軍備本土化,以“進攻性防御”追求絕對安全。莫迪政府高度重視軍隊建設,提出未來10年投入2500億美元用于軍隊現代化。為此,莫迪政府繼續加強對外軍備采購,與美國、俄羅斯、以色列、法國等簽訂多項軍購大單。2012年至2016年,印度高居世界武器進口國榜首,占比13%。同時,莫迪政府大力推動軍備“印度制造”,誓言把印度由武器進口國變為武器生產國和出口國,首先力爭2020年武器采購國內占比由目前的40%提升到70%。近年,莫迪政府加強對外軍技合作,以軍購換技術,與俄羅斯、美國等開展軍工領域的聯合生產與研發,以期做強印度的軍工產業。此外,對于領土爭端,莫迪政府更注重以軍事手段維護印方的既得利益和既有優勢。對華,印度以所謂安全受“威脅”為由,在中印邊界本無爭議的錫金段挑起“洞朗對峙事件”,其邊防部隊非法侵入中國領土。對巴,莫迪政府全面打壓和孤立巴基斯坦,和平進程久陷僵局,邊界交火已成常態。印度還單方面稱于2016年9月越界對巴控克什米爾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不過巴方予以否認,其真實性值得懷疑。同時,印度軍方甚至拋出“2.5場戰爭”言論,即同時針對中、巴的兩線作戰和應對國內安全威脅的能力。
顯然,莫迪治下的印度對大國崛起戰略的推進力度明顯增強,政策手段較以前也有不少調整,印度崛起的步伐正在加快,其地區和國際影響都在穩步提升。盡管如此,制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政策的穩定性。莫迪內外政策最大的特點是一切以選舉為重,為爭取選票,其政策不乏隨意性和冒進性。例如,莫迪的“廢鈔令”發生在北方邦地方選舉之前,有擠壓反對黨“錢袋子”的嫌疑。印度人民黨雖勝出,但卻傷害了經濟的正常運行、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又如,為給2019年全國大選造勢,莫迪將“新印度”的建成時間提前到2022年。考慮到印度目前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現狀,這顯然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不排除這一冒進舉措打亂印度發展節奏和發展部署的可能。二是增長的持續性。2017年印度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增速意外萎縮。當前的主要問題在于:許多發展舉措落實不力,如“印度制造”進展緩慢;受制于2019年大選,莫迪政府在土地征用和勞工法兩項重大改革方面也將難有作為,因此難以真正釋放增長潛力;作為國際油價低迷的受益者,印度將始終受到國際油價可能反彈的壓力和困擾。三是絕對安全的安全性。無論是“洞朗危機”還是所謂的“外科手術式打擊”,都體現莫迪政府的軍事冒險性。印度以“進攻性防御”追求所謂的絕對安全,實際上帶來的卻是不安全。四是外交的協調性。隨著印度對安全結盟的態度有所松動,印度的對外交往出現一定的矛盾性甚至是沖突性。例如,莫迪政府對美國的“戰略擁抱”以及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的復活,勢必影響印度與中、俄的戰略互信,也可能影響上合組織的相關合作。又如,以大國外交為主的印太外交正在沖擊印度的東盟外交,其所堅持的以東盟為核心的地區秩序主張越來越難以自圓其說。在此背景下,印度能否堅持戰略自主,印度的自身利益能否真正得到維護,都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