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賢勇 鐘漪萍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和“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確立,教育特別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逐漸上升到國家的戰略高度。提升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離不開擁有高學歷的青年教師不斷為高校輸入新鮮血液和有生力量。然而,大部分青年教師由于工作時間不長,教學經驗積累不夠,但又必須在職業生涯發展的初始階段面對高要求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多人表現出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尚若這種不良心理反應在較長時期內不能有效消除,勢必會使青年教師產生一種身心疲憊的狀態。這種疲勞和消極的情緒狀態持續下去,就會感受到一些負面的情緒,導致對工作熱情和興趣削減,工作的效能感降低,長期處于自責或心理防御狀態。這種身心疲憊的亞健康狀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職業倦怠。
近年來,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已經突顯出來,并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在對江西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預防和干預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措施,以增進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職業倦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Freuden 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所謂職業倦怠是指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在體力、精力和能力上都無法應付外界要求而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是因工作引發的負面情緒累積、綜合而成,可以說是一種亞健康的情緒心理狀態。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因不能順利應對壓力而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依據美國心理學家Maslach的研究,教師職業倦怠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核心維度:
1.個體壓力維度---情緒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情緒衰竭是職業倦怠中最核心和表現最為明顯的行為,是指在工作中個體與他人互動時,個體無法輕易處理周圍的問題而導致個人情緒和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現為失去信任和關懷,喪失工作熱情和興趣。
2.人際關系維度---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去人格化是指個體以一種消極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態度和情感去對待自己的工作和服務對象。
3.自我評價維度——-個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個體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自己的勝任能力持否定態度,個體在工作中常表現為積極性下降,缺乏工作的成就感。
通過對江西省宜春學院和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238份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問卷調查,筆者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該市兩個高校的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該市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較高,嚴重倦怠占調查人數的6.3%,一般倦怠占調查人數的48.2%,輕度倦怠占調查人數的79.6%。與此同時,調查結果顯示,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程度與職稱、教齡、專業、經濟收入以及子女年齡等因素有關。
由此可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較為普遍地表現出職業倦怠現象。導致高校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有哪些?本研究從個人、學校和社會三個維度分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取得的調查結果與研究假設基本吻合。具體來說,導致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方面:
1.個人方面
首先,來自家庭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負荷致使青年教師“壓力山大”。職業倦怠是個體因工作引發的負面情緒累積、綜合而成的一種情緒心理狀態。確切地說,是個體因無法應對和處理各種壓力而使自己在人際關系處理和個人自我評價方面出現的一種消極、冷漠、無助甚至麻木的心理狀態。青年教師一方面因工作時間不長,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因結婚買房、培養小孩、照顧父母等來自家庭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身生疲憊,嚴重影響青年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調查結果顯示,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程度與家庭的經濟收入以及子女年齡大小密切相關。
其次,缺乏人格韌性的磨礪使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弱化。高校教師個人在人格堅韌性、職業自尊心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影響其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師由于參加工作時間短,人生經歷和閱歷積累不夠,在心理上表現不如中老年人成熟和穩重,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當青年教師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由于缺乏正確的角色認知和面對多重角色的沖突,往往不從自身內部尋找原因而更多的歸結為外部環境的不公,他們以一種被動防御的方式去應對應激事物,從而動搖和降低自己對所從事職業的忠誠度。因此,青年教師在人格上的不成熟致使他們更容易體驗到職業倦怠。
2.學校方面
從環境與心理學角度來看,學校是誘發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因為,學校是教師工作的場所,是教師實現職業理想和價值的舞臺。學校層面的管理理念和相關人事管理制度,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廣大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工作積極性。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導致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學校層面原因具體可歸結為以下方面:
首先,不科學的教師評價制度。科學的教師評價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高校進行人事決策的重要依據。然而,目前多數地方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制度不夠科學。主要表現為:第一,評價功能注重獎懲,濫用獎懲滋生教師職業倦怠。第二,評價重科研、輕教學,方法手段錯位失衡催發教師職業倦怠。重科研、輕教學的錯位評價體系讓教師無所適從,價值感降低,成就感失落。第三,評價中教師缺乏話語權和參與權,主體地位喪失誘發教師職業倦怠。
其次,不合理的職稱評審和收入分配制度。高校教師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個人發展直接與個人的職稱掛鉤,因此,職稱是高校教師職業發展的標志和提高經濟收入的原動力。在職稱評定方面,由于學校嚴格限定晉職指標且“評聘不分”,一方面,職稱評定競爭異常激烈致使青年教師感覺機會渺茫;另一方面,職稱評定“重科研、輕教學”傾向無疑對承擔繁重教學任務的青年教師更是雪上加霜,迫使他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申報課題和發表論文。因此,晉職無望的青年教師面臨職業發展和經濟收入低下的雙重壓力從而身感極度焦慮和疲憊,是高校教師中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群體。與此同時,“評聘不分”削弱了聘任制的激勵功能,加劇了教師隊伍中待遇不公的現象,挫傷了廣大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最后,職業規劃的缺失。缺乏有效的職業規劃導致青年教師自身能力難以有效提升。
3.社會方面
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面臨諸多來自社會方面的心理壓力。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過高期望無形中加重了青年教師的心理負擔。青年教師為了迎合 “為人師表”“ 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業形象,滿足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高期望,往往需要作出巨大的自我犧牲和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自身素質,讓高校青年教師感到強烈的危機感,從而給他們帶來嚴峻的挑戰與巨大的心理壓力。
導致高校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具有多維性,預防與干預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一方面需要教師自身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另一方面需要學校管理層的政策支持,同時更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因此,應該構建一個學校、社會、個人“三位一體”的預防和干預機制。
(一)學校應該加強制度建設,實施人本化管理
高校應該加強制度建設,更多地尊重、理解和支持青年教師的發展,實施人本化管理,提高青年教師工作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讓他們感受校方政策的支持和人性關懷的溫暖。
首先,要完善青年教師評價制度。高校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青年教師的實際情況,在制定教師評價制度的過程中,為讓教師更易于接受評價制度,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心理適應期,盡量采用漸進的方式,杜絕跨越式的提高要求。教師評價制度要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取向,引入發展性評價,堅持兼顧獎懲,以評價促發展的功能導向,同時尊重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前廣泛征求教師的意見,讓更多的青年教師參與評價指標體系的制訂,并引入多元評價主體進行全方位評價和注重評價結果的面談和反饋。
其次,要完善職稱評審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規范職稱評審的評判標準,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職稱評審取向,實行教師職稱“評聘分離”,讓符合晉職的教師先評后聘,避免教師職稱評定因聘用指標受限而無法晉升職稱的巨大心理壓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既要兼顧公平,又能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最后,要加強職業培訓和職業管理。在青年教師的成長初期,給予必要的關心、指導和幫助。建立和完善崗前培訓制度,實行“傳、幫、帶”制度。幫助青年教師減輕心理壓力,縮短他們職業適應的周期。加強青年教師的職業規劃與管理,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帶薪進修學習、國內外訪學,對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予以規劃、引導和幫助,以便強化他們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
(二)社會應該創建良好的人文環境,支持青年教師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擁有高學歷、受過良好教育的高校青年教師,相比于一般的職業群體,他們的內心世界更為細膩和豐富,往往更注重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精神層面的更高需求。因此,除高校需要構建有利于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制度安排外,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輿論應該建立良性的社會支持系統,使青年教師更多地感受到社會的人文關懷,獲得來自社會層面的更多尊重和支持。
首先,社會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轉變社會職業價值觀念,確立合理的教師期望值。不能一味地抬高教師職業的期望水平而忽略了青年教師的個體自身成長規律和自我內在需求。其次,給予青年教師更多的理解和關懷,構建一個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讓青年教師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尊重,從而增強他們的職業自豪感。最后,改革和完善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績效工資制度,用合理的激勵制度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確保他們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
(三)青年教師應該積極提升人格韌性,強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青年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信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嚴格要求自己,明確自己的責任,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積極應對職業壓力,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韌性,不斷強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要學會妥善處理職業壓力。青年教師面對來自多方面的職業壓力,需要掌握一些排解和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切勿因排解壓力不當而影響自己的工作,從而產生職業倦怠。其次,要學會正確歸因。青年教師要學會用正確的歸因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職業倦怠是個體內在心理對職業認知偏差而產生的一種外化行為表現,預防和消除職業倦怠的最有效辦法是提高個體對職業認知的能力。正確的歸因能有效提高青年教師的人格韌性,強化青年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
[1]蔡曉武.經濟發達地區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3,(9).
[2]李文霞.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歸因及干預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3,(1).
[3]馬學伶.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9,(3).
[4]趙建宇.高校教師“失德”現象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8).
[5]趙雪.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與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