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娟
摘 要:應用題是數學教學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數學教育中的一個重點與難點。數學應用題的講解一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了應用題在數學教學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教師的教學質量無法得到質的飛躍,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效果很難提高,針對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題教學進行問題的探究與對策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問題;對策
小學數學的應用題一直在數學教育中占有較大的成分,而且在試卷中占有比較大的分數比重,可見它的含金量是比較大的。因此,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分析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對應用題教學的問題作分析,并作出對策研究,希望能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問題分析
1.教師在小學生認知規律方面的了解有偏差
大部分小學生在學習應用題和解答應用題的時候,往往都會感到理解困難,以至于在解題的時候無從下手,教師也沒有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作出理性分析以及充分了解,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會出現與學生的認知規律不符合的現象,自然達不到教學目的。
2.教師缺乏對學生語言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某些教師會認為小學生的課程中開展了語文教學,在數學教學課堂上就可以不注重語言思維對數學邏輯思維的影響,因此忽略了對學生在語言邏輯思維能力方面的養成與鍛煉,導致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能力差,從而導致數學的整體學習效率下降。
3.教學方式不夠貼近生活
許多小學數學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應用題的教學,在課堂中只是注重將課本教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學方式不夠生活化,導致課堂枯燥無聊,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自然提不起興趣,更加不愿去理解課本中的知識,更別提教師的教學效果了。
4.教學形式單一老套
當前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在應用題方面依舊還處于一個見招拆招的講解模式,教師只是利用板書的教學形式,對應用題的習題講解,只是處在就題論題的階段。這樣單一的教學形式在教育要求越來越高、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是行不通的,還會顯得有些笨拙,對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根本不會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
二、針對應用題教學現存問題的對策與思考
1.掌握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特點,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
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思維模式還是處在具象思維的階段,低段年級的小學生主要是具體形象和直觀的理解水平,中段年級和高段年級的小學生則是以本質抽象和概括的理解水平為主。所以教師在不同階段的教學中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多為他們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去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盡量幫助他們依靠具體形象進行邏輯推理。例如,在講解“學校新教學樓有5層,每層有3間教室,每間教室安裝了6盞日光燈,問:新教學樓一共有幾盞日光燈?”這樣的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靈活的方式轉變一下題目,將學生所在教學樓和教室帶入題目中,讓學生根據實物聯想分析,解決后可以再回到原題中,同時還能實現舉一反三的效果。
2.加強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與數學能力,理解與分析雙管齊下
數學應用題本身屬于綜合性較強的一種題目類型,它的解題思路包含了學生對題目的分析與解答等多個步驟,在解題過程中要一邊分析和推理其中的邏輯,一邊結合所學的數學計算方式去完成解題。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應用題,首先讓學生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這樣才能進一步地去理解應用題這樣類型的文字題。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將題目的內容分析表達出來,這樣教師就能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思路是否正確。而數學思維的培養則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習題練習,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鍛煉和培養自己的數學邏輯思維習慣。
3.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
無論是低段年級還是中段與高段年級,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會缺乏主動性,他們所關注的都是比較形象有趣的東西,而數學本身就是抽象思維活動較多的一門學科,它不像語文課程那樣,本身具有趣味性與故事性強的特點以吸引學生,所以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應積極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數學應用題在生活中也是有著很強的實際作用的。
4.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新各種各樣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例如,將游戲形式帶進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愉快地學習數學,增強他們在學習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的愉快感。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開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利用有聲有色的課件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解決“工人叔叔修了7天的路,平均每天修39米,一共修了多少米?”這樣的問題時,可以提前做好動畫課件,放映到多媒體上給學生看,再進行具體分析講解,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我國進行新課程改革之后,在教學中更加重視應用題,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對教學作出策略性思考與分析。
參考文獻:
[1]馬德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7(8):57-58.
[2]伊雪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6(24):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