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蘭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通過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蘇教版的語文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語文性、兒童性、整合性。特別是兒童性,在教材的選文和教材的呈現方式中都非常突出,以兒童的視角認識社會和大自然。
關鍵詞:課堂教學;自主學習;主體地位
低年級學生意志力差,隨著一成不變的上課、下課、放學,積極性就蕩然無存了,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從學生自主學習抓起,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活動的氛圍,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閱讀。教師要善于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對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的情感。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連,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作為教師又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激發兒童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自信心,要創設情境,讓每個學生都能踴躍參與,并能在參與中提高自己。教師應實施愉快教學,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寓教于樂。
1.自己能讀懂
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特點是:事理簡單,篇幅短小,易讀易記,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內容。以課文《小雨點》為例,要求學生讀通課文,在學生讀通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思考讀完了課文知道了什么。學生在充分地自主學習后,給學生適當反饋,例“池塘水面平靜,雨點落在池塘里就似乎躺在里面睡覺……”雖然他們只是把課文中的話重復了一遍,但足以看出學生在主動學習。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適當對學生進行引導,理清文章的層次,明白事情的經過,提高兒童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2.演一演
組織兒童分角色表演,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要考慮“人物”的性格、語言和動作的特點。如《臺灣的蝴蝶谷》這一課第二段寫道: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 )過花叢,( )過小溪,( )到山谷里來聚會。通過學生“填一填、比一比”,體會文中“穿、越、趕”詞語運用巧妙,然后讓學生“演一演”,品味用詞的生動,感悟語言的美。
3.畫一畫
教師要根據課文指導學生畫一畫關鍵的詞語,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如《懷素寫字》一文介紹了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小時候勤奮刻苦練字的故事。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閱讀、理解課文,另外,指導學生畫出重點詞語,體會懷素寫字時的認真,結合其他內容,使兒童明白練字要用功刻苦的道理。在學完課文或小短文后,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或課外小短文的學習進行展示。可以讓他們感受熱情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形成親切、和諧的氣氛,給課堂創造一種群體的感情氛圍,滋長學習的興趣,形成學習動機。
二、增強學生參與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和空間,加強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比如,培養他們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以下兩點建議。
1.多動手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相當的直觀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多動手,主動參與學習研究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看、演、評的過程中理解內容、學習語言、開拓思維。
2.掌握學法
放手讓學生自己憑借舊知摸索新知、探索方法,在嘗試中得到領悟;當學生對學習方法能意會卻不能言傳時,教師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將領悟到的方法加以歸納,形成規律性的知識,并在新的實踐過程中加以鞏固,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評價學生學習活動,激勵學習的積極性
1.鼓勵肯定,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變傳統、封閉的課堂教學為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狀態,師生之間關系平等、融洽、協調,學生可與教師爭論問題,教師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正面肯定,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尊重個性,因人施評
不同年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其學習能力也有差異。教師在引導學生“學會”,引導學生“參與”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因人施評,使層次不同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是強烈的,學生主動發展的潛能是巨大的,我們教師應本著“把童趣給學生,把自主給學生”的精神,讓孩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新課程的語文空間里美好地學習著。
參考文獻:
[1]滕云.別剪掉天鵝的翅膀[J].小學語文教學,2006(7-8).
[2]袁紅菊.讓童心與蝶共舞[J].小學教學設計,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