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 要 態度是個體自身對社會存在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定結構和比較穩定的內在心理狀態,它屬于心理學和社會學共同研究的范疇。人們對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習俗等衍生物的態度直接反應了民族團結的效果,文章從語言態度、交往態度、內隱態度和態度的改變四個方面分析了近十年學者們對民族團結有效性進行的研究。
關鍵詞 態度 民族團結 有效性 綜述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73
Summariz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Solidarity
From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ZHANG Lij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Attitude is a kind of internal psychological state with certain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which is held by individual itself to social existence. I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Their attitudes toward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ultures and customs directly reflect the effect of national solida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ional solidarity in the past ten years from four aspects: language attitude, communication attitude, implicit attitude and changing attitude.
Keywords attitude; National Solidarity; effectiveness; summarize
態度是個體自身對社會存在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定結構和比較穩定的內在心理狀態,有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成分,[1]屬于心理學和社會學共同研究的范疇。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人民群眾對本民族、其他民族和中華民族及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衍生語言、文字、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客觀存在所持的看法和行為表現,它直接影響著不同民族間的團結友好,影響著人們對國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歸屬。人們對不同民族人民群眾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方式即態度,直接體現了我們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
縱觀近十年從態度理論研究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的論文,筆者發現從知網搜索“民族團結教育時效性”有268篇文獻,搜索“民族團結有效性”有93篇文章,搜索“態度 民族團結”有23篇文章,搜索“態度 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只有1篇文獻,可見目前從態度理論視角下研究民族團結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
1 語言態度與民族團結教育
語言是人們交往的重要工具,是民族成員之間交往互動、交流感情進行文化傳承和相互學習的媒介,也是維系民族認同的紐帶,能促使人們在認知、情感、行為上達成一致性,促進認同感。語言態度主要指人們對一種語言或文字的社會價值形成一定的認識或做出一定的評價,而這種評價將會影響人們對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少數民族成員。因此,民族語言態度的調查可以反映人們對該語言的情感,繼而反映出對該民族的情感,是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對廣西、[2]云南[3、4]和在京的少數民族大學[5]生進行了調查,發現上述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普通話、本民族語和英語的地位、功能及發展前途等都持有較為肯定的看法和態度,但是程度不一,普通話程度最高,本民族語次之,英語最低;同時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認同程度較高,有著明確而又積極的民族認同,對自己的民族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并認為自己的命運和本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且大學生本民族認同和對本民族的語言態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本民族語言水平也呈顯著的正相關,研究還顯示語言態度和使用者從小的生活環境、性別有關。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普通話的極高肯定說明他們對自己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的認同,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希望通過普通話的學習來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促進本民族繁榮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同胞交流交往,促進民族團結。另外,我們也注意到在語言態度方面,也要提倡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作為維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重要紐帶。[6]
2 交往態度與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團結的現實基礎是各民族成員的友好交往,即在理性認知民族差異的基礎上,實現相互尊重、友好互動、和睦相處。民族交往態度是民族中多數成員或全體成員對交往民族(民族實體本身、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所持有的穩定的必理傾向。[7]因此和交往態度是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不可忽視的環節。居住格局是影響族際交往的客觀條件之一,民族混合居住比單一民族居住有助于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同時民族認同在族際互動中具有重要作用。[8]在群體研究方面,我們發現新疆各族干部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持積極態度,愿意和其他民族成員交往,具有族際交往的內生動力,對族際交往交流的認同度相對較高,而對族際交融的認同度相對偏低,心理情感因素是制約新疆各族干部族際交融心態正向發展的突出障礙,[9]同時文化的差異造成的交往障礙也是制約族際交往的因素,不利于民族團結教育;[10]對不同年齡的少數民族青少年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學校的族群環境對藏族青少年的族群態度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在小學年齡段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在各年齡段,藏族青少年對漢族的評價顯著地高于對回族的評價,漢族青少年對藏族的評價也顯著地高于對回族的評價。[11]同時上述研究都反映出,族際交往的深度、頻率、范圍都很有限。[7,8,12]以上都說明要想達到各民族交往交融、和而不同、和而共榮的各民族大團結局面,僅有公共事物和部分生活事件的交往交流并不能全面、真正實現民族團結,必須促進私人領域的交往交流,才能實現交融團結。endprint
3 內隱態度與民族團結教育
內隱態度即過去經驗和已有態度積淀下來的一種無意識痕跡潛在地影響個體對社會客體對象的情感傾向、認識和行為反應,它可以分化出內隱信任態度、內隱助人態度等多個方面。內隱態度會影響人們對其它民族的認知,形成刻板印象,影響民族團結。通過內隱信任態度調查發現:相較于維族,漢族更加信任本族,且漢族不信任維族的程度高于維族不信任漢族的程度,漢族不信任異族的程度處在較低到中等程度上,另外,這種維漢間的內隱信任態度在新疆不同地區呈現出了區域的特異性。[13]信任是促進群體間關系融洽的重要因素,上述研究提示我們要對新疆的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策略來改善民族關系,提高內隱信任態度,促進民族團結,另外,通過改變內隱態度來降低族內偏好,減少消極的族際間刻板印象,也能夠改善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14、15]這也提醒教育工作者,民族團結教育不應僅僅對少數民族開展,還應在主體民族中積極開展。
4 態度改變與民族團結教育
態度改變“三階段理論”認為,態度的改變要經過“服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不僅關系到民族地區的發展也關系到民族團結和中國夢的實現。利用態度改變的說服理論,通過改變教師自身、教授的信息、情境和信息傳遞的方式可以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正向自我期望,提高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繼而促進民族交往和團結;[16]同時有學者也提出可以運用三階段理論來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促進民族團結,綜合運用群體規范、榜樣力量、情境影響等途徑在服從階段進行合理說服;在認同階段創設培養環境;在內化階段及時鞏固大學生對民族團結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17,18]來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實現人人促團結,民漢共團結。
除了上述研究外,民族宗教態度調查實證分析[19]和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的涵化態度[20]也為我們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特別是對涵化態度的研究,它提醒教育工作者,民族團結教育要注意多元文化教育,它能使不同民族的受教育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得到重視,從而降低防御心理,提升對文化的認同感,[21]從而提高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促進民族團結。
綜上可見,在態度視角下研究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目前還處于學科交叉研究的起步上升階段,其對大學生的研究較多,對社會人群研究較少,需要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們積極探索為各民族多元一體、團結奮進、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新疆生產兵團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6YB19)及塔里木大學黨建專項重點項目(項目編號TDSKDJZD02)《態度理論視角下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樂國安.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38.
[2] 梁倩.廣西大學壯族大學生民族身份認同和語言態度實證研究[D].廣西大學,2016.
[3] 原一川,胡德映,馮智文,李鵬,尚云,原源.云南跨境民族學生三語教育態度實證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6):80-87.
[4] 楊玉.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語言態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5] 鄔美麗.在京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使用及語言態度調查[D].中央民族大學,2007.
[6] 道布.語言活力、語言態度與語文政策——少數民族語文問題研究[J].學術探索,2005(6):95-101.
[7] 戴寧寧.民族交往心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對南疆維漢民族交往的民族學考察[D].蘭州大學,2012.
[8] 董彥彥.民族院校與非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族際態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9] 賀萍,范玉顯.新疆各族干部的民族認同及其族際交往態度——基于態度量表的實證分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3(1):51-55.
[10] 楊華.擴大族際交往促進文化融合鞏固和加強各民族大團結——以博州民族團結調查為例[J].新疆社科論壇,2012(6):90-93.
[11] 呂慶燕.藏族、漢族青少年族群態度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D].陜西師范大學,2011.
[12] 嚴慶,劉雪杉.民族交往:提升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性的關鍵——以內地西藏班(校)為例[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91-95.
[13] 徐苗,張莘,李雪婷,方慧珍,楊圣敏,劉嘉.中國新疆維漢間內隱信任態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5(1):5-18.
[14] 高兵,李雪瑤.民族團結教育的深化:內隱理論對群際交流影響的啟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6(6):12-16.
[15] 高承海.民族內隱理論對民族認同和民族刻板印象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12.
[16] 王秋蓮.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基于羅森塔爾效應和態度改變說服理論的期望模型構建及應用[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7-42.
[17] 張愛萍,王詩卉蓉.運用態度改變三階段理論培養大學生民族團結意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9):57-58+74.
[18] 王詩卉蓉.態度理論視角下新疆大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培養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6.
[19] 范玉顯.基于民族宗教態度調查的一項實證研究——《鞏固和加強新疆各民族團結研究》的實踐總結[J].知識經濟,2012(13):76-77+87.
[20] 賀騰飛.涵化關系與文化多樣性關系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七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14:2.
[21] 賀騰飛.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場景下的漢族中學生涵化態度[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5):696-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