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穎+張兆熙
【摘 要】近年來同性戀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同性戀者雖占少數但他們生活的環境卻不容樂觀。通過許多的調查顯示,隨著同性戀問題漸漸浮出同性戀所需面對的生存困境也在不斷地加深。若想要讓同性戀群體可以得到一個相對和諧的生存環境,找出同性戀在哪些方面有困境變得刻不容緩。下面將根據調查和學者觀點來探究在現今我國可能存在的影響同性戀生存的因素。
【關鍵詞】同性戀;倫理;社會;文化媒體;社會規章
一、倫理觀與同性戀
倫理觀作為一種影響人們底線問題的意識,對人們關于同性戀的認知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古代倫理觀與同性戀
我國古代的倫理觀念有很多,有受到傳承的“忠”和“孝”在這些之外也有著一小的不被大家注意或者是已經被忽略了的內容。在李銀河的觀點中認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對同性戀的態度是溫和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包容為主線,而在包容之下和以保證正常的繁衍和生產為前提的前提下對男男之間的同性性行為是不進行理會的。不可否認在古代女和女的同性是不被允許的,在清朝時也出現了對同性戀限制的法律。但是在我國五千年發展過來的主線來講,傳統社會對同性的戀愛是給予了極大地寬限的。
(二)過渡時期的倫理觀與同性戀
早先在我國古代時期是不存在有同性戀一詞的。隨著我國被迫打開國門同性戀一詞也被傳進了我國。在這期間傳進的不單單僅有這一個詞而已,一部分對同性戀的看法和理解也被一同傳入。在民國時期,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他們將同性戀與醫學上的精神疾病相混淆,使得在社會中人們不再像過去一樣對同性戀給予包容,同性戀也是從那時開始生存開始面對困境。但是在建國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有所緩和,不再像是之前一樣把同性戀逼上絕路,卻也有著法律對其進行立法判罪。但不得不說的是一種觀念的傳播會影響人的思想和社會的趨向很長的時間,直到97年的《刑法》我國猜在法律上對同性戀去罪,也是在該段時期內在醫學上將其去病化。在一百多年的期間里倫理觀對同性戀一直持著不友好的態度。
(三)當代倫理觀與同性戀
進入到90年代以后可以說社會是比以前更加的開放與包容,但是這種變化對同性戀而言是微小的。的確,在當今對同性戀的態度不再像之前那么的保守,但也絕不是說可以完全接受。在大部分人的想法中,男婚女嫁就是最該有的社會運行存在的方式,同性之間就不該有愛的存在。在調查中有83%的90后表示自己并不接受同性戀,由此來看在開放的思想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都不接受的話那么生活在思想較為拘束的她們的祖輩父輩又會持怎樣的態度來看待同性戀這個問題。除此之外,同性戀者除了要面對不被父母朋友理解的情況還要接受來自外界的壓力。外界的輿論壓力給他們帶去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在走訪中,許多同性戀受訪者表示自己曾患有國精神疾病或是有過輕生的念頭。而無論是父母朋友的不理解還是社會的輿論他們共同的來源都是當今社會的倫理觀。這倫理觀影響這著社會的認知使得在開放的社會中對同性戀并不包容。
二、社會現象與同性戀
對一件事物所持的態度大多是取決于在社會中所面對的實際情況的。
(一)恐同癥與同性戀
談到同性戀群體我們不能不談到的是恐同群體。表面上看著是隨著同性戀的產生和發展才產生的恐同者但是并不是這樣的。二者的產生和發展可以說是一致的。恐同癥是什么,顧名思義恐同就是恐懼同性戀的意思。那么他們為什么會去恐懼同性戀?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是大部分的答案將同性戀這一群體變成了眾矢之地。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恐同是一種病,它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產生和患者本人的生活環境有著很重要的關系,大部分的恐同癥者之所以出現恐同是因為身邊的親人中存在有同性戀者并且他們遭到了不幸的結局或是因為他們是同性戀者而對患者本身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還有一種是患者本身具有同性戀的傾向但是因為害怕一些外界的因素自身不敢承認而是自身懼怕同性戀。在恐同的成因不難看出的是,這些病因的根源是在當今對同性戀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對待,使得人們開始害怕同性戀,但是起因卻并不是同性戀本身。對恐同的曲解可以了解到的是在當今的社會所存在的現狀,那便是將一些是社會對同性戀的不平等造成的影響推到了同性戀群體的身上,使得社會中對同性戀的誤解也厭惡的值不斷地升高。讓同性戀的生存空間遭到沖擊,不斷地壓縮其可生存的原本就很狹小的空間。
(二)艾滋病與同性戀
在現今大眾的心中艾滋病和同性戀是關聯的。要探究艾滋病和同性戀的關系,應該追溯到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當時的激進和反叛的思想使得宗教的權威體制遭到了沖擊,也是在此同時在美國因為同性戀而患艾滋病的人群大幅度的增加。使保守派抓住了這一機會,大幅度的宣傳艾滋病的廣泛傳播是因為同性戀者的原因。但是據權威的醫學表明,同性戀者間傳播艾滋病的可能性是十分小的,其中女同志間的傳播機律幾乎為零。這樣的數據并沒有能夠讓社會上的大眾不去誤解同性戀。或許是同性戀傳播艾滋病的比例低的這個概念并沒有宣傳到位,也可能是人們受到一貫的思想的影響并不能一下子就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但是在艾滋病與同性戀的關系上不乏看到的是社會中大部分人雖知道但是依舊認為同性戀是最主要的原因。同性戀與艾滋病之間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因素在作怪。由此不難發現的是并不是同性戀這個代名詞有多不受到人的喜愛,而是人們早就在心中對其下了定義,將自己主觀上的認知更多的帶到了對其的評價之上,得出了那些并不可靠的結論并將這一結論強加到同性戀這一群體之上。由此使得同性戀的生存境況在社會群體的自我意識不斷強加上不斷的縮小,變得越來越危險。
(三)文化影視與同性戀
社會的思想是不斷開放的,對各方面的束縛也是在不斷地減少的。首要的,人們都會接觸到的就是影視圖書。這兩種途徑可能是大多數人較普遍也是較方便接觸到文學藝術的方法。在當今影視書籍中對同性戀的話題并沒有大幅度的回避。在現實中不難會看到的是各種充斥在文化市場上的“腐”元素日益增多。但是究其所寫的內容和觀點看并非是同性戀群體自身的真實狀況,大多數的描述都是為了吸引眼球增加閱讀量而寫的一些不真實的內容。在一些新媒體中又會出現一些倡導“同性才是真愛,同性戀愛至上”的口號,這些口號不僅沒能正確的反應同性戀者的正常生活狀況,還會使社會中產生對同性戀的厭惡之感。在調查中顯示,在社會所有群體中有67%的人表示對當今同性戀有關的文化作品表示反感。這些所謂的和同性戀有關的文字并不是同性戀真正的狀態,而是一味的捏造。這不僅會對青少年的心靈上產生錯誤的引導也會使得同性戀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不受待見。同性戀所面對的問題不僅包含著社會對其的不了解還有著在社會中對其的誤解。文化影視作為一種為社會大眾傳遞知識的一個工具,顯然他并沒有發揮出它本來應該有的職能。它所發表出的言論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社會輿論的走向。那么在他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將會導致的便是同性戀的生存危機加深。endprint
(四)社會規章與同性戀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的規章制度無時無刻不在約束著我們。這些制度在約束我們在行為上不去犯錯誤以外還會對我們的價值取向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當今時代,對于同性戀并不是一個認可的狀態。雖然在法律和醫學上廢除了和同性戀有關的罪狀或事病癥,但是在我國當今時代同性戀并沒有因他們的廢除而變得對同性戀的態度更好。在現今社會規章的確沒有談及同性戀的問題,但是在規章中也沒有充分彰顯他的精神。在我國制定的規章中,對人的權利采取保護的態度。但是如果把每一個人都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那么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應該受到支持的。同性戀以現在的情況看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這樣的規章不僅是在同性戀的問題上避而不談還在思想上對其的看法有著引導的作用。所以社會規章對同性戀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同性戀在社會中生存空間隨著社會制度也在被不斷的壓縮。或許這種社會制度所影響的產生的觀念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所改變,但是在社會中給大家引入同性戀應該是平等的,不要對同性戀有歧視的觀念是不可少的。畢竟同性戀群體作為一個群體的存在社會對其的生存影響還是很大的。
在當今的時代中存在著諸多因素影響著同性戀的生存狀況,在我國雖對同性戀所持的態度是不進行明面的說明,但是在筆者看來同性戀還是有著它存在的必要。那么在其面對如此嚴峻的生活困境時筆者認為如下的建議可供參考;
1.首先,思想會影響人對一件事的態度所以思想上的正確是很必要的。在如今還有很多人對同性戀這一群體存在有著誤解和不理解。那么對于同性戀需要做也是最應該做的便是讓人們對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或許說一下子就改變對他的看法也不是一件現實的事情,所以先讓大眾對其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才是避免人們加深誤解的最好辦法。
2.其次,在一些許可同性戀的國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國民都同意同性戀的合法存在,那么同性戀群體是如何做到的呢。通過探究不難發現大部分是同性戀者自身為自己利益追求而斗爭產生的最后結果。在我國雖不支持同性戀者像其他國家一樣與政治力量爭奪來取得權利,但是也應該是有爭取權利的想法,或許可以舉辦一些同性戀者的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對同性戀讓群眾有正確的認識同樣也可以是一些同性戀者緩解內心的壓抑。
同性戀的問題在我國有很長時間,它所涉及的方面有很多。在這些方面這有這重疊和交叉,或許在這錯中復雜的問題中尋找到那條最根本的問題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和關鍵之處。但是這條關鍵線索的找尋需要的是時間而同性戀的生存困境又呈現著一種上升的趨勢,所以在如今無論是倫理方面還是社會方面都應該對同性戀保持著一種中立的態度。不應對其極力的打壓。在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上,需要的是時間的磨礪來展現出這個問題該何去何從。畢竟我們不能否認在日漸上升的同性戀中是有愛的。因為我們知道愛一個人是可以超越一切外界的制約的。
【參考文獻】
[1]王晴鋒.生存現狀、話語演變和異質的聲音——90年代以來的同性戀研究[J].青年研究,2011(05).
[2]倪曉枋,沐煒.關于同性戀成因研究綜述[J].紅河學院學報,2003(2).
[3]李銀河.對待同性戀的中國智慧[N].環球時報,2015-05-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