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榮
【摘 要】語言是話劇表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語言的話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話劇。話劇語言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來源于生活,又是生活語言的升華。本文主要分析語言在話劇表演中的運用,進一步說明話劇表演中的語言與動作的協調配合。
【關鍵詞】話劇表演;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037-01
話劇中的語言也稱為臺詞,是劇作者用來表達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以及推動劇情發展的有效手段。話劇中臺詞表達好壞對于整場話劇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話劇演員要想生動刻畫人物,就要通過對臺詞的揣摩,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再通過臺詞的語調、節奏來進一步展現人物,實現對人物的塑造。
一、臺詞在話劇表演中的位置及作用
在眾多的戲劇樣式中,話劇是一種以說話(對白、獨白、旁白)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這種“說話”,人們習慣上稱它為“臺詞”。臺詞對于話劇表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合格的話劇演員,沒有好的臺詞功底是難以想象的。然而對于臺詞的認識,長期以來存在著兩種片面的錯誤認識。
其一,認為臺詞訓練就是訓練演員將一種語言講標準,講清楚,并且聲音洪亮就可以了。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認識,因為它把臺詞訓練的基礎部分當成了臺詞訓練的全部。臺詞訓練的主要內容應該是訓練演員在表演時怎樣運用臺詞來表達思想情感。
其二,認為在話劇演員的訓練中臺詞訓練是最重要的,臺詞是一種語言藝術,臺詞講好了一切就都好了。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點,它迷惑了很多人。事實上話劇表演中的臺詞和語言藝術是不同的。這里有一個概念常常容易被混淆,多數人以為,既然話劇表演藝術是藝術,那么話劇中的臺詞就自然而然是語言藝術。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臺詞只是話劇表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話劇表演的全部。它與詩朗誦、相聲、評書、快板、廣播劇等主要以語言為主體的藝術樣式有著很大的區別。
二、話劇語言及動作訓練教程
演員在話劇表演中是依靠由“臺詞”與“動作”構成的“組合信號”來完成人物塑造和思想情感表達的。在組合信號中,“臺詞”和“動作”作為組成組合信號的“成員”,都擔負著各自不同的任務,其中有一些“成員”起著主要作用,是這個組合信號的主體,是“主要信號”,而其他的“成員”則是“輔助信號”,它們的作用是對“主要信號”進行說明、限定、注解、修正。
例如,人們在說“是”時,往往會加點頭這個動作,這是表示肯定的意思。點頭說“是”是這個“組合信號”的主體,同時人們還會在“組合信號”的主體上附加許多其他東西來加以限定、說明。如語調加強向上、眼睛睜大、雙眉向上挑、嘴角上翹,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肯定;語調輕柔平拉、眼睛睜大、雙眉向上挑,但嘴角不動,表示雖然肯定但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語調無力且上行、一邊眉毛向上挑,是表面肯定而心存懷疑;語調用力下行、嘴角上翹,雙眼無神,是在保持風度的情況下,極不情愿的肯定;語調無力且下行、面無表情、雙眼采取“上視”的視線看著對手,則有口服心不服,帶有被迫肯定的意味,等等。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兩大表現手段在同時運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影響會產生變化。這種影響絕非“拼盤”式的、只要“臺詞”加“動作”那么簡單,而是深度“融合”。以臺詞表現手段中的“重音”為例,在文學作品的朗讀或朗誦中,“重音”的把握很重要。作品的許多思想情感,常常是通過對“重音”的強調來表現的。文學作品的朗讀或朗誦由于是一種以聽覺為主的藝術,作品中所描述的萬事萬物只能依靠有聲語言(臺詞)來加以體現。所以在表達時講究逐字逐句精雕細刻,以求用語言(臺詞)把作品的內容聲情并茂地展現在聽眾面前。
如果將這樣的表現方法直接運用在話劇表演中,就會現得脫離生活、矯揉造作。究其根本原因,話劇表演是將有聲語言(臺詞)和無聲語言(動作)這兩套符號系統綜合運用,形成了一整套“組合信號”系統。這時,人們在處理文學作品的朗讀或朗誦中常用的許多“重音”“修飾方法”,往往被身體的“動作”“面部表情”“眼神”替代了。同樣一段話(臺詞),如果用朗誦的方式表達,演員就會使用大量的臺詞技巧加以處理修飾;如果是話劇表演中的臺詞,則情況就會有所不同,許多“重音”由于動作的介入將會消失,許多朗誦中的“修飾”技法也會被“眼神”“表情”所替代,或者相對減少、減弱。為數不多被保留下來的“重音”與“修飾”在“動作”“面部表情”“眼神”等信號的幫助下得到了加強。
總之,對于話劇表演要充分重視語言的重要作用,并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即語言和動作的配合上要有所領悟和勤加練習,根據話劇的人物、劇情等綜合因素來掌握語言的使用。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活劇研究所.話劇表演導演藝術探索[M].北京:文藝美術出版社,1982.
[2]孫麗萍.借鑒與融入——話劇表演形體訓練淺議[J].文化藝術研究,2006,(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