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亞俐
【摘 要】鋼琴課是高職學前教育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并且這門課程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F階段,高職學前教育的學生對鋼琴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并且在學習鋼琴的時候積極性較差,在鋼琴演奏方面就更差了。而實際上想要演奏一曲完整的曲子,需要學生具備多方面的能力。結合高職學前教育學生的一切具體情況,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他們鋼琴演奏的表現力。
【關鍵詞】提高、高職學前教育、鋼琴演奏、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189-01
彈奏鋼琴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是一項基本的能力,是他們必須要掌握的能力,他們必須要學會彈奏一些小、中型的樂器。而想要完美展現一首曲子,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表現力。因此,老師在教給學生彈奏鋼琴的一些方法、技巧、理論知識的時候,還應該重視學生表現力的培養。這種表現力表現在:旋律、節拍、意境等方面。
一、重視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鋼琴演奏技巧
學前教育的學生想要學好鋼琴首先就應該學會彈鋼琴的方法、技巧。因此,老師在進行鋼琴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做好每一個技術動作,這樣才能為他們以后鋼琴演奏做好準備工作。相反,假如學生的彈奏環節總出問題的話,那么他們的演奏就不可能順利完成。
(一)在學習鋼琴的時候,讓學生打好基礎
學生們想要以后演奏更加順利,在學習鋼琴的初期就要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彈鋼琴的時候應該怎樣坐、手應該怎么放、斷奏彈奏有哪些方法、連奏彈奏有哪些方法等。老師的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加強對學生的訓練。而假如學生基礎不好的話,不僅彈出的旋律不動聽,而且他們的身姿還會比較死板,這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學生在彈琴的時候,手一定要自然,同時還要靈活。在初學時期就應該讓學生練習斷奏,并且它將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一直存在。斷奏強調手指到鍵底部,而連奏強調輕敲連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們在初期學習的時候,熟練掌握彈奏的各項基本知識以后,他們之后的鋼琴彈奏才可能更有表現力。
(二)在彈奏樂曲的時候要把握好每一個節奏
在樂曲彈奏的過程中,學生的節奏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們只有精確的彈奏好每一個節奏,才能真正的展現出樂曲的風格。而這種節奏是要求學生從鋼琴學習的初期就要開始練習的。比如:在《約翰·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中就包含四三拍、四分符點等節奏,學生們可以按照這本教程進行節奏的練習。在節奏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聲數出來,這樣學生彈奏的時候就不容易出錯。老師可以為學生選擇一些節奏較多的曲子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熟練地掌握各個節奏。學生的節奏的準確性需要依靠節拍器。在實際的練習中一些學生壓根就沒有使用節拍器的習慣;還有一些學生在練習的時候確實用了節拍器,但是他們并沒有跟著節拍器的節奏,根本沒有發揮節拍器的作用。而老師從一開始的節拍練習中就要要求學生準確使用節拍器,這樣彈出的節奏才能更加精準,呈現出的曲子才能更加動聽。
二、訓練學生演奏鋼琴的聽覺
(一)教會學生聽旋律
鋼琴曲子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樂曲的旋律,而鋼琴演奏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聽覺,因此,在鋼琴曲子練習的初級階段,老師一定要要求每一位學生至少要熟悉一首樂曲的旋律,并且達到自己可以唱出來的程度。然后再結合自己唱出的旋律和自己的理解,在原曲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然后彈奏出來。在鋼琴彈奏的整個過程中都應該注重樂曲的聽唱,并且這是學生初期需要掌握的基礎,并且在以后鋼琴學習中要用到的。然后,學生們熟悉旋律以后就要培養他們的聽覺。只有學生掌握一定的旋律和聽覺,他們才可以彈出感人的旋律。
(二)要讓學生學會聽伴奏
在進行鋼琴彈奏的整個過程中,沒有旋律的部分就可以看成是伴奏的部分。正是因為有伴奏的存在整首鋼琴曲子才更加完整,連貫,所以鋼琴曲子的伴奏也是很重要的。而伴奏的彈奏需要學生通過聽覺來把握。而訓練學生聽伴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只彈奏鋼琴曲子的伴奏部分讓學生來聽。學生們要試著聽伴奏的音量、清晰度、層次等等。對伴奏有一定的了解以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聽整首曲子,讓他們聽一下伴奏與主旋律之間的關系,這樣他們就會對整首鋼琴曲子有更深的理解。而學生想要達到這種程度,需要學生進行不斷練習。學生們還應該明白伴奏是為了讓整首鋼琴曲子更加順暢、連貫、動聽,但是它并不是整首曲子的關鍵,旋律才應該是樂曲的重要部分。
三、結語
綜上所述,鋼琴演奏的表現力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習鋼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鋼琴教學初期階段,老師應該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先掌握好基礎知識,鋼琴彈奏的姿勢、手勢都要自然,同時彈奏的節拍還應該準確。然后再培養他們的聽覺,加深他們對樂曲的理解,這樣他們在演奏的時候就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來提高表現力。
參考文獻:
[1]王新樂.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演奏能力的探析[J].戲劇之家,2015(12):225
[2]朱容樂.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6(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