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英
【摘 要】 幼師生的科學素養,對于他們未來進入到工作當中是否能夠順利地對幼兒開展教學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活動來引導幼師生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和成長。一個高素養的幼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接受豐富繁雜的知識,還需要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技能,并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科學探究;幼師生;科學;素養
幼師生是一種特殊的學生群體,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專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未來幼兒的教育需要幼師生來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既是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又是幼師生在未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時的有力支撐。一個具備高素養的幼師生,必須學會利用幼兒的好奇心來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學會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引導他們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學會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幼兒進行探究,學會組織豐富多彩這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幼兒的參與性。總而言之,一個高素養的幼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接受豐富繁雜的知識,還需要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技能,并逐漸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具體來說,培養幼師生的科學素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本文中將針對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基本內容、培養策略和具體要求展開簡單的分析和討論。
一、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基本內容
想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首先需要明確科學素養的基本內容。具體來說,幼師生的科學素養的基本內容有以下幾點:
1.需要具備廣闊的視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得到提高。在這樣的新時代新環境下,人們接觸的事物也越來越多。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時候,也應當從多種角度引導幼兒學習。因此作為幼師生,必須要有廣闊的科學視野,嚴謹的科學態度,扎實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未來工作中教育好幼兒。當前幼師生的知識面不夠寬泛,社會閱歷、生活閱歷不足,這些局限影響著幼師生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只有擁有了廣闊的視野才能夠對事物的發展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才能夠在教育工作中展現自我,以理服人。所以說教師在對幼師生進行教學的時候,首先應當讓學生明白這一基本要求,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和社會實踐中要潛移默化地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
2.需要具備科學的研究能力
物質世界精彩豐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作為一個幼師生,未來肩膀上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育幼兒。這就決定了幼師生必須要具備科學的研究能力。科學研究能力是科學素養中的主要智力因素,它對于培養整體科學素養有著關鍵的作用。詳細來說,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創造力、聯想能力、預測能力、觀察能力、應變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等等,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正確的方法培養起這些能力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師生。
3.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
《禮記》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事實上這句話也可以用到幼師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幼師生在未來應該會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想要將幼兒教育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那么首先需要自己成為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幼兒園的教師不僅要通過知識來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還需要通過自身的行為來影響幼兒,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言傳身教。所以說提高幼師生的科學素養,必須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培養幼師生熱愛幼教事業,熱愛幼兒,積極投身幼兒教育的高尚情感。
二、培養科學素養的基本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一些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課堂教學。教育教學的手段和策略也在不斷地優化和更新,為此,我們的教學策略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具體來說,培養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基本策略有很多種,每一種形式不同的教學策略都有其相對應的作用和意義,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基本特點來開展教學,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1.積極完善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整體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當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并需要根據教學理念展開教學工作,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幼師的教育和普通的學科教育有所不同,培養幼師人才,有一套固定的順序——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知識。也就是說,首先需要通過教學來引導幼師生形成科學精神,然后再向幼師生滲透科學方法,最后再對科學知識進行教學。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教學順序,是因為幼師的教育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工作理念,也就是進行幼兒教育時的教學理念。所以說在幼師還在學習的階段中,他們的教師就應當積極地完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幼師的科學精神,當科學精神得以形成之后,幼師生就能夠具備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能力和積極性,在這樣的條件下向學生滲透科學方法、灌輸科學知識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2.提高幼師科學探究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這就是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優勢所在。作為幼師生,不僅僅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識寬度,更重要的是應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經驗進行總結,凝練出科學合理的學習能力,并讓這種學習能力貫穿整個學習生涯,隨后延伸至工作生涯中。
在對幼師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具體來說,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種,首先需要做的是在教學時將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原理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幼師教育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想要掌握這門學科的真諦,需要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學習和領悟。一般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師生可以采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兩種方式是最為基礎的兩個類別。自主探究能夠加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提高對科學知識的認知;而合作交流則可以讓多個學生在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的時候收獲更多的思維方式,便于產生共鳴,形成團隊合作意識。endprint
3.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
中國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對幼師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的重視環境對于學生學習的影響,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一下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在融洽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環境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主動的探索以及多方位的學習。具體而言,教學環境不僅僅包括課堂上的物理環境,更包括一些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活動環境。舉個例子,教師在開展幼師教學時,可以通過組織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讓環境對學生產生影響,例如校園科技節、體育節、文化節,校園辯論賽、朗誦比賽、歌唱比賽等等各種各樣的組織活動,在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都能夠體現出積極愉悅的教學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更加能夠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作用,實現學習目標,勇于突破自我,提升學習能力。
三、提高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具體要求
1.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及求實質疑的科學態度
一直以來,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及求實質疑的科學態度都是提升幼師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所在。當幼師生真正地進入到幼兒園去工作的時候,需要面對的是一個個年齡幼小的小朋友們,在開展教學時也要根據其余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去進行教學,在此過程中需要幼師對幼兒所表現出來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有深入的了解,因為只有認真地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以及學習特點,才能夠設計出優秀的教學方案,順應幼兒生長發展的規律,讓幼兒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幼師生需要不斷地培養和端正自身的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態度,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運用自己已經擁有的專業知識以及經驗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所以說在對幼師生開展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注重從多個角度培養他們的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以及求實質疑的科學態度。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鼓勵質疑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在否定中發現真理,這樣的方式在大多數的教學中都有著廣泛的運用,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和質疑,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打破傳統的思維約束,激發創新意識,從而間接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形成應有的思想和態度。
2.對科學要有準確的認知
想要提升幼師生的科學素養,那么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對科學形成準確的認知。眾所周知,當今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社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教育教學也在不斷地面臨挑戰和機遇,這就決定了教育方式必須要進行不斷地優化才能夠更加適合學生的發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會在課堂上采用灌輸式教學來向學生傳授所學知識,但是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們應當對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摒棄傳統的糟粕,適當地引入一些新型的教學元素來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幼師必須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以及教學的基本需求,這就需要幼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獲取科學信息,了解科學發展,掌握科學概念,形成正確的科學認知。在對幼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如何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準確認知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掌握,因為課本是教學的主要載體,同時也蘊含了一些經典的理論知識,所以說掌握課本知識,是提高認知的首要做法。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主動的學習和了解,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以及科學觀念,開闊視野。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通過日常的積累以及習慣的驅動,作為幼師的教師,應當對幼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
3.提升設計組織活動的能力
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幼師不定期地組織一些主題活動來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是教學的有效載體,它能夠促進幼兒提高對科學知識的認知。所以說作為幼師,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師,作為一名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的幼師,應當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己設計組織活動的能力。教師在對幼師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著重地考慮到這一點,并且采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幼師生設計組織科學教育活動的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師生提供一些項目主題,然后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與他人的合作來完成一項活動的設計,以此來鍛煉他們設計組織活動的能力。
幼師生的科學素養,對于他們未來進入到工作當中是否能夠順利地對幼兒開展教學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活動來引導幼師生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和成長。提高幼師生的科學素養,既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也是對幼師生未來順利開展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總之,教師要認真把握幼師生科學素養的具體內容,善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基本特點來開展教學。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和質疑,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打破傳統的思維約束,激發創新意識。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以及教學的基本需求,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設計組織活動的能力,從而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唐越橋.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提高幼師培養質量[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1)
[2]祝懷新等著.科學教育導論[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3]張廣琴.《科學小實驗課程》對幼師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5)
[4]李波,蘆菲.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的探索和實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01)
[5]林玉華.試論大學生科學素養教育在我國可能存在的問題[J].科學決策.2008(12)
[6]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路徑研究[J].柳海萍.河南農業.2016(21)
[7]劉迎春,楊濤.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貫穿科學素養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
[8]郭雅慧,隋宏光.通識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6)
[9]劉淼,周強,任翎,程從琳,姜盼秋.互聯網+時代基于網絡名師平臺的大學生科學素養現狀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5)
[10]郭偉偉.當前大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探析[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