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要: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32界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的是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公約特別要求對各國和各地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清點,列出急需搶救的重點和有重要代表意義的遺產項目,并要求建立一個由專家和各會員代表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協調有關工作。遠安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縣城,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它存在著很多值得讓人探究的價值,遠安鳴音就是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鳴音傳承關系近兩百年,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進步,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被人慢慢所遺忘而不被重視,本文主要是對遠安鳴音此項進行探究,從而讓更多的人們去了解楚文化,了解遠安鳴音,讓人們懂得去保護它傳承并繼續發揚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遠安鳴音 雅樂 祭祀音樂
一、遠安鳴音歷史背景及作用
遠安,地名,是一個坐落在由江漢平原像鄂西山地過渡的在丘林地帶的小縣城,隸屬于宜昌市。遠安歷史文化悠久,是黃帝夫人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著名歷史人物屈原、王昭君均處于此。遠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具有當地的地域特色,遠安鳴音亦是如此,遠安鳴音,又稱巫音,現流傳于遠安縣洋坪鎮、荷花鎮、舊縣鎮、河口鎮、茅坪場鎮等地。主要是在民間的紅白喜事和廟會等習俗中演奏,常與道士做法師相配合,因演奏技法的特殊性,賦予各個樂音獨特的韻味,所以極具有地域特征。
遠安鳴音又稱為“巫”音,起源之初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我國古代盛行自然崇拜,每個民族部落無不有巫。至于楚人,則巫風更勝,巫的地位和水平也更高。東漢王逸《楚辭章句》中說:“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所以楚人信鬼神更喜巫,楚國代表人屈原,他《楚辭》中的《九歌》就是一部根據祭祀樂歌加工改寫成的作品。遠安鳴音在當時被稱之為“雅樂”。所謂雅樂,是指郊廟祭祀、朝會典禮時演奏的音樂。這種音樂與世俗的娛樂性音樂無關,它是與禮儀相關是為統治者服務的音樂。雅樂的雅字,并非典雅,美麗之意,相反的從它的藝術性來說,實際上并不美,后人對它的評語是“雅樂不美”,這一點統治者自己是承認的,他們認為音樂有助于建立等級制度,可以使上下和睦,之后的雅樂與道教法師相配合也是因統治者為提高統治地位而結合的一種形式與手段。所以在最之初的雅樂是有兩種功能,一種是歌功頌德時用的;第二種是典禮、儀式、祭祀等活動用的。
二、遠安鳴音的發展
遠安鳴音是從古代宮廷雅樂發展而來,用于統治階級歌功頌德,典禮、儀式、祭祀活動等,據史料記載,統治者們會根據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樣的雅樂,劃分人的階層等級,那時候的宮廷音樂都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的,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統治者的地位,而今它主要流行于民間,主要是用于紅白喜事廟會等習俗中演奏,但紅白喜事居多。巫音調演奏器樂配置一般由“巫音喇叭2支、長號2支、邊鼓(叫尖子)1支、咚鼓1個、鉤鑼(愣子)1個、包鑼1個、馬鑼2個組成,由6人演奏”(選自向靂《遠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一般用于民間小的紅白喜事也有4人組的班子,樂器由巫音喇叭1支、長號1支、鼓1個、鑼1個。本人外公是巫音傳承人之一,是行走在民間的老藝人,據了解得知巫音喇叭以前都是自制而成,它和嗩吶很像但又不同于嗩吶,所以吹出來的音色沒有嗩吶高亢明亮,巫音喇叭也有它自己的樂音體系,不同于我們聽到的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一樣協和,它有其自身的樂音特點,常用調式陰調與文調,每個調里面有幾十首與它相對應的曲子。遠安鳴音因自身音色的特點,現常用于祭祀禮當中,與道教法事相配合,此法事并非道教之人所作,而是由懂得此行當的老藝人來代替,現遠安鳴音與道教法事形成一體,在祭祀過程中穿插進行,極具楚文化民俗特色。
三、遠安鳴音的傳承
歷史變遷社會進步,先有西方音樂的引入對國人的影響,國人向西方學習涌出大量人才,學堂樂歌的發展等,后因文化大革命對遠安鳴音的沖擊,許多老藝人相繼去世,傳承出現斷層,再由于鳴音沒有曲譜記法,靠的是老藝人們的言傳身教師徒相傳,技巧部分也僅靠學者自身死記指法與苦練旋律而成,在傳承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能傳承下來的曲調也越來越少,加之現代娛樂載體迅猛發展,嗚音遭到沖擊,迄今為止這門古老的音樂生存空間被越擠越小,被人們忽略甚至遺忘。
四、遠安鳴音的現實意義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社會,人們所追求的事物也在不斷的被新的事物所代替,但筆者認為只有傳統的才是永恒的。遠安鳴音雖因它自身的特殊性與局限性而不能像國粹京劇一樣被人熟知,不能像《茉莉花》一樣走出國門剛好與普契尼邂逅,但它可以作為一個地域符號,一個專屬于楚文化的地域符號而存在。它對研究楚文化的民俗民風有著價值意義,遠安鳴音從古到今世代傳承,在遠安當地人中影響深遠,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質,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起來,特別是現在在世的老藝人們,不論是傳授技術技巧型老藝人還是手工藝型(會做器樂)的老藝人們都要加以重視并保護起來。
五、結語
寫到此讓筆者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則冷笑話,雖然它是冷笑話,但讀完之后讓我深思,故事講的是一個中國人去國外旅游,看到了一條非常美麗的一條河,但因他外文不好,但還是忍不住用蹩腳的英語問了一個當地人,他問:This river is 1 1 3 5 5 right 當地人立馬反應過來并高興的說:Yes, you are right! This river is 1 1 3 5 5 . 說完這則冷笑話我深思的是,雖然兩個人膚色不同語言不通,但當唱出1 1 3 5 5 的旋律時,就能夠知道對方想表達這條河就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我也希望能夠有那一天,遠安鳴音也能被人們所熟識,成為永恒并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臧一冰.中國音樂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3]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4]史新民.20世紀中國音樂史論研究文獻綜錄·宗教音樂卷·道教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5]向靂.遠安縣文化遺產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