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楨媛
【內容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美術。通過結合“非遺”的美術活動對美術課程的興趣、動手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鮮明,在美術學科教育中如何切實有效的融入課堂中,使學生能熟悉并珍惜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術課程 探索
一、發現“非遺”,感受魅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我國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的多民族資源大國,不同的民族、地域有著不同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全球化文化的洗禮,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強大的沖擊。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工作,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有利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然而,在我校學生中進行統計調查,三個年段中不到25%的同學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詞,能理解大概指向,但具體能舉例說明的只剩9%。相關學科如《歷史與社會》中初中學段也沒有涉及,直到高中《歷史》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中有涉及。考慮到我校是民辦學校的特殊性,不同于公辦學校基本都是本地學生,我校班內學生都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在美術課中結合“非遺”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在美術課堂里相互交融。
二、走進“非遺”,觸摸文化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也反映生活。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不妨走出課堂,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美術。
我校每月組織學生一次CAS市內社會實踐活動,正好可以結合美術課程。如八年級下冊《美麗的西湖》一課,屬于綜合探索類課程,結合前一課《水彩畫小品創作》要求學生欣賞西湖的美,學習用創作和展示的方式表達對身邊風景的感受和理解。受條件限制,欣賞西湖美只能在多媒體中欣賞,學生總有些失落,沒有去過西湖的同學更加缺了興致。此時,結合諸暨本地特色,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施傳說,配合CAS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走進西施故里,尋找西施傳說,學生的興趣就全上來了。西施故里,有山有湖有景有亭臺樓閣,也正是學習水彩畫小品創作的好地方。“西施傳說”由吳越爭戰產生,是對古吳越歷史文化的民間詮釋,褒揚真善美,崇尚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一方面,學生親臨其境,更好的完成了美術課程要求,加深學習印象。另一方面,多數學生第一次來諸暨學習,平時在校封閉式管理,每月社會實踐活動也并不能更深入了解諸暨當地特色,在外求學幾年后回家,諸暨有什么特色依然一問三不知,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學校課程相結合,學生能多方面更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學習,弘揚優秀的人文精神。
如八年級上冊《瓷器之美》一課,屬于欣賞評述類課程,感受瓷器的美,初步了解我國瓷器的藝術特點。單純讓同學搜集資料,討論學習瓷器,恐怕很難讓同學們有深刻的印象,積極性也不高。如果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提前預告同學們下一課內容,告知同學們龍泉青瓷的傳統燒制技藝是中國29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里邊唯一一個陶瓷類項目,景德鎮燒制技藝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讓有瓷器特色地域的同學(如龍泉、景德鎮)來做主導,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課中由這些同學成立主講隊,為同學們講解,并比較分析各地域瓷器的不同點,這幾位同學對自己家鄉的自豪感一定可以油然而生,對于這幾位同學瓷器也不再是隨處可見的家鄉特產,而會成為他們心中不會忘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其他聽課同學也會感覺到格外新鮮,自己的同學也可以上臺講課做小老師,也會思考自己家鄉有沒有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
三、感悟“非遺”,豐富課堂
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對教學效果的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觀察同學們通過結合“非遺”的美術活動對美術課程的興趣、動手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學生的心里,美術不再僅僅只是繪畫、設計、欣賞,有了更多的歷史文化含義,文化遺產也并不遙遠,就在自己的周圍。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精深,地域特色鮮明,在美術學科教育中如何切實有效的融入課堂中,使學生能熟悉并珍惜非物質文化遺產,仍需不斷的探索實踐,反思總結,完善創新方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2.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18號文.
[3]《美術新課程標準》,2011.6.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榮懷國際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