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學軍
【摘要】《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以嶄新的設計理念對“口語交際”做出了科學的界定,指出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豐富語言積累,發展語感”,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學會傾聽”是口語交際的重要環節,會聽、聽懂了才能有效地交流。本文從平時教育滲透到課堂技巧訓練,系統地闡明了如何在口語交際中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
【關鍵詞】口語交際 小學生 傾聽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55-02
“學會傾聽”是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會聽、聽懂、能聽出問題,才能更好地互動應對,達到交際目的。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樣做到具體生動,而未教給學生聽的方法,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不能認真聽他人口語表達,聽話不知道抓住要領。常會在課堂上見到:學生個個爭先恐后急于發表自己的觀點,而當老師喊別的同學發言時,他們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或悄悄地與前后左右同學竊竊私語,說些與議題毫不相關的話;或急不可耐,沒等別人說完,就跳著喊著舉起了手……可見,在口語交際教學中不應忽視對學生聽的指導,要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
一、教師要榜樣示范
要學生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做到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每個孩子的發言,教師都要表現出十分關心和重視。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口齒伶俐還是吞吞吐吐,教師都要專心去聽,偶爾可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稍作提示,但決不要去打斷。教師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榜樣作用。例如:我任教班上的曾冠剛同學,特別喜歡說,他的發言常常是離題萬里,繞上幾圈才能點到主題。總是耐心聽完,有時稍作點撥,有時用簡潔的話概括他的主要意思,再微笑著問他:“你講的是這個意思嗎?”經過一段時間后,專心的神情、傾聽的姿態會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去仿效。
二、教給學生傾聽方法
由于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不喜歡自己聽別人說的問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告訴他們會傾聽的學生才是善于思考的好學生。因此,每節口語交際課我都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點:(1)要聽懂別人說什么。這就需要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其他的活動中集中到別人的發言中來。(2)能復述別人說的內容。每個人的發言都要有自己的特色,盡量不要重復別人講過的內容,所以邊聽要邊對同學們的觀點進行歸納。因此要記下別人與自己意見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3)對別人說的話加以評價。聽別人說話時就不能只聽不想,而要邊聽邊開動腦筋思考,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筆做做記錄,再加以評價。(4)有不足的地方加以補充,有不同見解可以反駁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如果遇到大家持有不同的觀點或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也不要隨便斷然否定別人的意見,想想看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對同學所講述的內容,不一定要贊同,但是要弄清他為什么有這樣的說法。這樣讓學生邊聽邊想、邊聽邊記、聽后評述、視聽結合,自然而然地在聽中生疑、聽中解惑、聽中積累、聽中成長。
三、培養學生傾聽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容易分心,因此要采用多種激勵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及時表揚。如,“你聽得最仔細。”“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的聽力可真了不起!”“你把他的優點學來了,說明你很會聽啊!”“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通過這些表揚的話語激勵學生參與到傾聽中來,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2)榮譽激勵。做慣了學生,如有機會轉換一下角色,孩子們都特別喜歡。如“小老師”“小醫生”“小評論家”等。我在上“我的小制作”的口語交際時,先提出:“誰愿意把你的小制作介紹給同學們?其他同學當評論家,聽后評評誰說得好,會評的小朋友我們稱他為小小評論家”,結果學生們聽得特別仔細,等同學講完后,爭先恐后舉手發表意見。這些榮譽稱號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四、要滲透文明禮貌教育
“傾聽”也是一個人文明交際的綜合素養的體現。文明禮貌教育應該滲透在生活和學習中。我經常和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別人,就是要耐心傾聽別人在說些什么,想想自己應該怎么做才是最禮貌的。”口語交際就是憑借聽、說進行交流、溝通,傳遞信息、聯絡感情、處理問題。可以說,聽和說是口語交際的兩個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學會聽才能更好地說,信息接收不準則難于準確地表達。當然學生的傾聽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年齡和興趣愛好有關系,要保持學生良好的傾聽狀態,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就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培養。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原有的基礎,采取相應的策略,扎扎實實地落實到我們的每次課堂教學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許雙.《口語交際課的內涵及課堂教學特征》全小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