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利
【摘要】初中生英文寫作,存在很多問題,他們不知道寫什么,就是沒有內容;不知道分段,就是沒有結構概念;不知道如何表達,寫出來的句子只有中國人能看懂,就是中式英語。本文從現實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入手,有針對性的解決。
【關鍵詞】英語書面表達 存在問題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83-02
寫作是初中生應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但卻一直是教學中最薄弱環節。一方面,直接體現學生對英語的整體掌握情況以及基本功是否扎實。另一方面,寫作的教學沒有考綱可以參考,寫作批改費時費力。《英語課程標準》和《初中畢業暨升學考試說明》都對學生的寫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作文條理要清晰,結構合理;能有效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使用一定的句型和常見的連接詞,清楚、連貫地傳遞信息,表達意思。因此,本文羅列初中生容易犯的幾個典型錯誤,大致分析錯誤產生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一、存在的常見問題及原因
書面表達中的錯誤千變萬化,筆者大概歸納出了以下幾種初中生常見問題:
1.缺少主語
中文講究語言精煉,把關鍵部分講到位即可。但受中文思維習慣的影響,學生在實際寫作中,特別是根據要點的寫作中,學生會忽視句子的完整性,即缺少主語:
例一:
學生翻譯:Very happy and excited.
正確答案:I am very happy and excited.
書面表達講究語句的完整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缺乏英語思維習慣,沒有句子完整性的意識,只是單純表達要點所需要傳遞的信息。
2.受母語影響,寫中式英語
英文和中文在表達習慣和順序上有明顯的不同:
例二:西方人喜歡早晨在家里喝咖啡。
學生翻譯:West people like in the morning at home have coffee.
正確順序:People in the West like having coffee in the mor?鄄ning at home.
出現這樣的問題在于:(1)受中文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習慣的影響,主要是定語、狀語等修飾性成分的位置和英語行文上的差異。(2)現在初中生對于定語、狀語等語法專有名詞概念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定語、狀語。在小學階段,缺乏這方面的語文專業講解,導致一個很長的句子,找不到句子主干,直接導致不知道句子的主要意思。他們也沒有添加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來擴充句子的能力,直接影響對英語長句的成分分析。(3)中文沒有詞性的概念,而英語有。比如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修飾名詞、副詞修飾動詞或者形容詞等。
3.句式單一
這個問題是學生中存在問題比例最高的一項,反映出學生是否有扎實的語言功底。中等以下同學的腦海中,沒有足夠的句型結構。為了不出錯,在寫作時會寫一些簡單的句子,這就會造成句式單一,相似的結構反復出現等現象,寫出的作文,干巴巴的、毫無生氣可言。
例三:
答案之一:We went to the North Hill Park last weekend with my friends. We rode bikes, climbed the hill, had a picnic and played games. 這句話沒有任何語法錯誤,只是單純的翻譯,沒有漏要點而已。如果一個學生能寫出這樣的簡單句,說明他還是有能力寫更好的句子的。
4.不分段
初中書面表達比較簡短,導致在學生的概念中,只需要一段就能把所有問題都表達清楚,沒有分段的概念。殊不知書面表達很講究邏輯性。同樣一篇文章,有分段比沒有分段要高出一個檔次。所以分段對于學生邏輯分析也是一種考驗。
二、解決方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各種教學因素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來解決。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根據累計的材料進行錯誤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錯誤,從而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1]
1.增加主語。
通過給學生大量沒有主語的中文,審題之后理出中文思緒,對應英文句式結構,補充主語即可。
例四:對一些人的“中國式過馬路”評論
(1)不看紅綠燈
(2)不知道安全的重要性
(3)遵守交通規則(你的觀點)
以上三個句子,都是要點形式的。學生審題后,發現前兩句應該是以第三人稱為主語,即使用Some people/They,而第三句,因為是問“你的觀點”,所以在選擇主語上應該用“I/We”來表示第一人稱。
例五: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對我們幫助很大。
(1)健康飲食,經常鍛煉
(2)有助于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學會自控
審題后,學生就應該明確第一句主語應該是“我們”,第二句主語應該是“良好的生活方式”。
2.調整語序,擺脫母語的影響。
中式英語問題,是因為學生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遷移,是指母語與其他外語之間的相似與不同之處而產生的影響。[2]習慣性思維和母語會在翻譯過程中,直接影響到英語語句的順序。所以,這種遷移是錯誤的。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
首先,學生需要在大量朗讀的基礎上積累一定的語感,了解英語句式結構:主語+謂語動詞。在此基礎上,慢慢添加修飾成份,比如時間狀語,地點狀語等。即使句子很長,學生也逐漸有能力分析出句子主干。其次,在大量朗讀基礎上,在中譯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地對比中英文行文上的區別,逐漸解決中式英語中存在的語序問題。這個過程,需要量的積累。所以筆者認為,中式英語的語序問題可以通過增加在理解前提下的朗讀量來解決。所謂“心眼口,信皆要”。
3.解決句式過于單一問題。
牽涉面廣,又考驗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解決起來,相對較難。用之前的例子來說:
We rode bikes, climbed the hill, had a picnic and played games.
如果考慮到這些活動之間的關系,適當增加些連詞,會使句子更加飽滿:
First, we rode bikes. After that, we climbed the hills. When we felt a little tired, some of us had a picnic, while others played games.
比較這兩個句子,就會發現適當地添加連詞,不僅使作文飽滿,還可以使文章更有畫面感。
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針對性的總結一些常用的連詞并鼓勵學生多使用,如:
條理性: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因果關系:so, as a result, too…to…, so…that…, such…that…, because, because of
轉折、對比:however, but, yet, while
說明、舉例:for example, such as
補充:moreover, besides, whats more, whats worse
教師也可以利用批改作業的機會與學生進行書面交流和思想交流,這種方式不僅不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對目的語的理解和消化的不足。[3]而且這種一對一的方式,更能有針對性的提出見解、分析錯誤。
如果在學生動筆之前,老師在一邊輔導,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整體把握,這對中等及以下學生會有明顯的效果。雖然這種方法費事費力,但筆者在實際運用此方法時,看到了效果。
4.分段。
學生審題過程中,稍加分析,就可以非常直觀地了解到分成兩段還是三段。
用常見書面表達類型舉例:
敘事類:一般時間、地點、人物為一段,具體活動為一段,自己的感受為一段。如:
不同觀點類的議論文:議論文有明顯的分界線,第一段贊同,第二段反對,第三段個人觀點。所以對于一篇短小的英語書面表達來說,在實際操作中,分段是比較好解決的一個問題。
5.解決語法問題。
學生的主觀能力、記憶力、理解力和毅力,起到決定性作用。有的學生記憶力好,在單詞拼寫、固定搭配以及詞匯的使用上,事半功倍;但是記憶力差的同學,在這三個方面則事倍功半,往往花了時間卻達不到理想效果,這是阻礙他們英語學習的主要障礙,沒有成就有感,久而久之容易自我放棄。老師教授他們一定的方法之外,要從精神層面不斷地鼓勵學生不要放棄。至于時態和語態,老師可以通過解釋和說明幫助學生了解用法,同時用大量的例句來輔助證明,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這需要時間的積累。
書面表達完成之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閱讀、修改。從學生的角度,沒有辦法保證作文沒有錯誤,但是通過相互借閱的方式夠找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距,借鑒別人的優秀的地方,改正自己的錯誤方面,實現共同進步。[4]
三、結論
學生寫作,要靠學生自身在不斷閱讀過程中多積累和掌握寫作技巧,學習別人的寫作方式,學會用英語思維方式思考,這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教師也應該轉變傳統的教授方式,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材施教”,做到多鼓勵、多指導、多練習。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能更好的“做”,學生的“做”是為了更好的“學”,學生的“學”能更好的體現教師的“教”,三者相互滲透。
參考文獻:
[1]陳素燕.錯誤分析理論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J].基礎外語教學研究,2003(5):24-26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李昌真.論錯誤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5):126-128
[4]廖聲林.淺議如何提高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J].考試周刊.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