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191)
高校體育學困生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劉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191)
體育學困生是指那些身體素質較差,運動能力弱,接受能力困難,心理素質低下,厭上體育課的學生。這些群體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他們成為困擾學校教育管理者的一個難題。本文在查閱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多種科研方法對體育學困生成因進行分析,并針對學困生的教育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使高校在落實全面教育方面更進一步,從而推動高校的體育教育科研與體育實踐改革。
體育學困生 北京地區 高校大學生
對北京地區的部分高校中的體困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
體困生評價的主要內容是體育綜合成績問題,包括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兩個方面。體困生的評價工作在具體方法上沒有固定的規范,國內外已采用的一些方法都可以參考使用(如圖1)。
體育知識是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之一,它包括體育基礎、理論、健身、安全知識等。表1顯示體困生在體育知識的儲備上明顯不足。
運動者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態度控制形成了體育意識。一般情況下體育意識相對穩定,它主要由態度狀態和體育素質構成。表2表明,體困生的體育意識相對薄弱,和認知反應相聯系的內驅力就低,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表現就不高。

圖1 體育學困生指標體系

表1 體困生對體育知識調查問卷情況(%)
運動參與者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為滿足某種體育需求而進行的活動稱之為體育行為。表3表明,體困生對參與體育活動表現出較大的消極性,這與主體行為的態度、動機、生活習慣等都有關聯,仍然需要進一步調查分析。
體育技能包括鍛煉技能和對鍛煉的自我評價技能。表4表明,體困生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的各項內容和分數都很陌生,對身體素質和人體健康的重要關系缺乏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并不能順利的掌握學校體育課所要求的動作技能。

表2 體困生的體育意識情況(%)

表3 體困生的體育行為統計(%)

表4 體困生對《標準》內容的了解及掌握動作自我評價情況(%)
體育品德也叫體育道德,是學生在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或競賽中展現出來的行為習慣。表5表明,體困生大多數表現出了無所謂的態度。同時,在對待體育課成績上,體困生傾向于體育教師多給考試機會或直接“討分”這種行為,主體上表現出了對體育規則的不尊重,由此說明體困生體育品德方面稍顯平庸。

表5 體困生對體育課課堂常規的重視及體育成績“討分”情況(%)

表6 體困生生源情況(%)

表7 體困生的先天條件情況(%)

表8 體困生中的女生對體育活動態度情況(%)

表9 實驗組、對照組飲食營養情況(%)

表10 體困生家庭鍛煉習慣情況(%)

表11 體困生對校園體育環境的評價(%)
體質,也稱身體素質,秉承先天(指父母)遺傳、受后天多種因素影響。
我國在地理位置上有南北之分,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會形成不同地區人的體質。表6表明,受招生政策、學校性質、氣候等綜合影響,導致北京高校生源較復雜。而北方學生對北方地理環境的適應程度優于南方學生,因此在體育運動上占優。
先天條件即“稟賦”,通常指的是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里的發育營養狀況。表7表明,體困生受先天不利因素影響較大,先天的身體素質并不突出。
男子好動,女子好靜。高校男生與女生在體育課中所體現的差異較為明顯。女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
表8表明,女生基本都不喜歡體育運動,這是導致后天體質差的因素之一。
營養基礎是在校大學生生長發育的一個關鍵因素,并且人的新陳代謝是要依靠攝取各種營養物質來實現。表9表明,體困生在飲食習慣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得到糾正。
據常生等人研究:父母參加鍛煉狀況與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關系呈正相關,即父母參加鍛煉多,學生鍛煉行為階段也高[1]。
表10數據顯示,體困生的家庭環境相對來說在體育運動引導上不夠積極,導致學生對運動較懶惰,自覺性較低。
校園體育環境由一般情況下可由體育課、課外鍛煉、體育設施等組成。表11數據表明,體困生希望體育課在難度上、教師的教法上加強針對性。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結合競賽錄像、體育專項欣賞等手段,向學生展現體育文化。學生通過視覺感受而增強集體榮譽感,激發體育的熱情。
教師教學中可采取以強幫弱,以班幫單等組織方式,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影響,以良性刺激達到增強“體育學困生”的信心。
體育教師應當善于引導體弱生正確對待自身先天缺陷,并充分發掘他們的“閃光點”,使其成為戰勝自卑的動力。
體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體育教師要以寬容的心懷對待體困生的短處,以真誠的情感發現體困生的亮點與長處,以贊許的表態肯定體困生的點滴進步,用創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引導體困生全面發展,最終使體困生教育和高校教學改革并軌齊行。
[1]常生,吳健.影響大學生體育健康鍛煉行為的家庭因素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8,15(3):60-70.
G8
A
2095-2813(2017)09(c)-021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