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燕
刑事訴訟法教學改革探析
戴 燕
刑事訴訟法學是法學專業十四門核心課程之一,但是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適宜于目前的教學環境,要求我們教師應當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刑事訴訟法學課程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刑事訴訟法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刑事訴訟法是法學本科教育中的核心學科,在本科教學中占據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們的本科教學中卻發現刑事訴訟法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對該課程進行改革,使學生主動學習,也使我們的教學效果達到大綱的要求,成為現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落后
目前我們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性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稱其為“填鴨式”教學。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宣講課本,學生埋頭筆記,缺乏必要的溝通。在這樣的講授方式之下,面對法條,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菰?、乏味的講授也導致有些學生課堂上睡覺,玩手機,更有甚者,直接翹課。
(二)考核方式單一
由于教學方式的單一性,缺乏師生的課堂上的有效溝通和互動,案例討論也由于課時的關系無法很好的開展,加上現在對于法學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將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課,作為核心課程的刑事訴訟法學,必然成為必修課程而導致其只能是閉卷考試,以期末筆試成績作為該課程的最終成績評定,因此導致學生課堂不學,課后不管,期末背書,考過就忘。這樣的循環也使得我們的教學效果達不到應有的預期。
(三)“三脫節”現象突出
近年來,在高等院校法學教育出現這樣的現象,“理論與實務相脫節”、“相關學科相脫節”、“實體法與程序法相脫節”(簡稱“三脫節”)的現象日益嚴重。這種狀況,打破了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也妨礙了法治建設的總體進程。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學生在學習中,不會將相關學科進行聯系,比較。另一方面也在于我們的老師,很多法學教師自己本身沒有從事過法律實務,身份也是從學生到教師,不僅講課的內容只會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且其自身的思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這種思維很容易將學生引入單向的思維方式。所以,即使學生學習了各個部門法的課程,也不容易養成全方位的思維方式。
(一)案例教學法
19世紀末,蘭德爾(Christopher Langdell)擔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他提倡法學教育采用案例教學法,從此,案例教學法慢慢變成美國法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又稱蘇格拉底教學法①,指以問答的形式學習法律知識。其具體形式,在夏利民、李慈恩合著的《法學教育論》一書中,有頗為詳盡的描述:“……在給定學生預習判例材料的前提下,組織班級,討論布置的判例,指導學生將判例分解為事實、爭論點、判決理由和推理,發現先例中的某些事實狀況的假設向學生提問,學生在做出回答的同時,多角度地、由表及里地理解先例規則的應用條件,由淺入深地討論因改變事實條件而引起的新的法律問題……”②。具體到我們的刑事訴訟法教學中,就是由教師預先選擇較為有針對性的案例,布置給學生,由同學在課下自行閱讀案例,找出解決案例的法條,并在這樣的糾紛解決中,還應當注意解決方式的社會效果。
(二)重視實踐的效果
1、實習基地的建設
依托貴州省內的一些司法機構,與其簽訂實習合同,由學校同有關單位聯系組織學生集體實習,建立比較穩定的實習基地。實習有學院師帶隊并進行業務指導,同時在實習單位還有實務部門同志進行指導,遇到實習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時,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并請指導老師進行講解,第一時間解決學生的疑問,這樣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業務水平。我們學院實習的具體組織和實施按下列環節來進行:召開實習動員大會,會上將實習的目標和方案、教學實習基地告知學生然后選擇實習帶隊教師、同時要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收集整理典型案例、撰寫實習總結報告。帶隊老師達到實習單位后,和實習單位落實好實務指導老師便于同學們在實習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夠得以及時幫助和解決。最后,要求實習單位根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能力以及態度等寫出評語。這樣的實習環節在卓越人才班更為突出,從大二開始就每學期進行為其四周的實習基地見習活動,極大的解決同學們處理實務問題時的困惑。
2、有效的座談以及旁聽庭審活動
課下由教師選取部分學生到律師事務所參觀,并與資深律師座談。學生在課堂之外第一次見到實務中的各種司法文書,對實務中所要求的文書格式有了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并對實踐中必須要求的一些文書及其格式還包括程序性的一些內容但課堂上由于時間關系或者是教師自身的原因沒有提及的問題有了一定了解。學生可以利用律所已經裝訂成冊的一些典型案例,試圖自己去進行分析,從辯護詞到判決的形成由學生自行完成,再比較一下和我們實務部門的同志在處理該問題的角度,以及相應的文書的撰寫的格式問題,并對該案件最終解決的結果的情況進行分析,看看我們處理情況和實務部門在處理該問題時有沒有不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以及我們和實務部門處理問題的不同的觀點時,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并向我們的律師提出問題,找出我們的差距所在。律師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執業經歷從法理、現行法律的規定,實務操作,社會影響等各種角度予以解答。
除了在律所的座談和提問方式,我們還會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刑事審判,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刑事訴訟程序庭審過程。旁聽刑事審判,很多的學生也是第一次親歷真實的審判,在庭審結束后要求學生就庭審案件進行分析評價,并要求其從控方、辯方代理人、被告人,被害人、法官等訴訟主體角色提出看法、進行評價,從多角度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更好的了解刑事案件的一些流程,使得我們的程序法能夠直觀的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模擬法庭的建設
模擬法庭的環節是在學生學習了相關的基礎學科以后再進行的活動,一般考慮放在大二下,大三來進行,對于低年級的同學來說,主要是觀摩,為以后自己做模擬法庭活動時做準備。具體來說,模擬法庭活動分為這樣幾個環節,第一、教師布置任務;第二、學生查找案例;第三、學生根據案例進行分工;第四、根據分工做準備;第五、彩排;第六、正式進行模擬法庭活動。在整個的環節中,教師不主動參與,只是布置任務,由同學自行完成。同學們根據已有的書本知識積累,結合在律所的座談以及旁聽法院庭審的實踐積累,對于訴訟中所需要的司法文書自行制作,同時將刑事訴訟的庭審活動,訴訟過程的爭議焦點展現出來。這樣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為理論聯系實際打下基礎。通過模擬法庭,同學們學會了如何搜集訴訟中的證據材料并學會分析,使用證據,學會查找適應的司法解釋;學會制作符合規范的法律文書;通過模擬法庭,學生們學會庭審過程的舉證、質證;通過模擬法庭,學生體會到了法律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學生用獨特的法律思維,從法律人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問題。
(三)改變考核方式
目前一刀切只論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過于單一,而且要求必須是閉卷考試,對于出題的類型,題量等作了相應的量化要求,過于刻板,保守,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應當對考核方式作相應的調整,具體如下。
(1)課堂討論應該納入到期末考試成績中。法學是一門實踐性,社會適用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課程章節重點內容,找出論題,或者是結合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當下的熱門案例,讓學生組成辯論隊,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自由辯論,最后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作出成績的評定。這樣也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模擬法庭的表現及參與度也應該納入期末成績中作為一部分評判參考。雖然不是所有同學都可以加入到模擬法庭去作為表演人員,但是在模擬法庭之外還有眾多的準備工作是需要同學的廣泛參與的,因此在參與中的態度也可以作為我們的成績評定參考。
(3)改變考核方式。作為刑事訴訟法來說,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考試可以不采取硬性的量化指標,可以以案例分析或者以論文形式來進行考核,其目的還可以培養同學的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邏輯分析的能力和語言表述的能力。
刑事訴訟法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法律,因此我們應當在在教學過程中擴大充實實踐教學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在今后的刑事訴訟教學中,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務的有機結合。
注釋:
①“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
②夏利民,李慈恩.法學教育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本文系貴州師范大學“課程-團隊”項目,刑事訴訟法項目團隊,項目編號:KT2014010H。
戴燕(1979-),女,漢族,貴州貴陽人,碩士,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