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貝
論大別山紅色人物的校本課程開發
王貝貝
大別山革命老區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史發展為基,培養了一位又一位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紅色人物。作為優質的品德教育、人文教育、歷史教育資源寶庫,為大別山區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大別山紅色人物 校本課程 開發
2001年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在教育管理上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結構,對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人物多,有利于校本課程開發。
鄂豫皖地區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涌現了無數的革命者,他們以各種方式為自己所選擇的事業奮斗。如徐向前的回憶錄《歷史的回顧》,文中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講述徐向前本人在鄂豫皖地區進行工農武裝割據和反“圍剿”的事跡,既是歷史的再現,也是人物個人的描繪,對學生的成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1]田青剛的著作《紅二十五軍人物傳略》,其中以紅十五軍的主要領導人吳煥先、徐海東、程子華、徐寶珊等為領,力求客觀的講述了率領紅二十五軍長征的鄂豫皖、鄂豫陜省委領導人。[2]
紅色人物在革命戰爭年代經歷了艱苦的生活環境,嚴峻的形勢考驗,他們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以身踐行的愛國主義情感具有最真實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鄂豫皖地區的紅色人物是進行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工作資源寶庫。
校本課程開發形式多種多樣。鄂豫皖地區學校在本地區豐富紅色人物資源基礎上的校本課程開發,要體現出李臣之所強調的本土味,也可以說是鄉土味。[3]
在課程人物的選擇上,學校領導和教師要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面對自己崇拜的紅色人物,學生們容易偏執一方,涉及很多個人主觀因素。又因為是德育為目標的,就要確定德育主題,如:“革命傳統”“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等。在該主題下,設置最合適的人物名單,可以有所側重的,列舉出人物某種品格相關度高的事件。完成名單列舉人物后,將名單發放給本校學生,相關研究人員,本地有名望的親歷者。
課程的目標是學生的德育,課程必須為學生所接受。故當學校把紅色人物的名單列出來時,一定要安排學生參與相關工作。
在制定學習具體內容的時候要經由相關人員的歷史考證,確保客觀如實。同時,也可以提供學理上的分析,學術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方便、充實、提升課程編制和應用的內涵。
大別山紅色人物數量多,在學校和老師引導下最終確立名單之后,學生根據所確定的名單,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個人物進行學習。然后是對人物進行文獻資料搜集和討論的過程。
場景實踐課程在研習課程的基礎上展開和進行。如: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第一館“張家店戰役紀念館”,紀念館分兩個展廳共13個主題,展示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背景、過程和第一場戰役——張家店戰役。
學以致用。郭純生認為德育是要回歸生活世界的,以此來批判現存的兩種錯誤傾向的德育,一種是以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把傳授和灌輸當作德育的主要目的,另一種是提出超越性的過高的道德目標,造成對現實生活的脫離和漠視。[4]
在大別山紅色人物的課程中,理想信念教育是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規劃。
具體的評價還是要依據課程的性質來決定的。大別山紅色人物校本課程,是以德育為目標的,道德是無形卻有形的。德育課程評價包括“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對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實施的過程與結果、教材、課程政策等方面的診斷與分析”。[5]
大別山紅色人物校本課程評價。首先,確立科學主義的人文精神課程評價觀。其次,明確大別山紅色人物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原則。第三,合理認識大別山紅色人物校本課程評價的復雜性,評價過程中注重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發展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第四,構建“開放式平臺”,通過互聯網的信息渠道,為大別山紅色人物校本課程評價的開展奠定基礎。
總體而言,大別山紅色人物資源寶庫是鄂豫皖地區學校教育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的加以開發和利用,積極推進以此對背景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利的,也是當前社會各界對德育工作高度重視的要求,但是在實行中要注意本土特色和自身條件,切實開發,避免流弊于假大空。
[1]徐向前.歷史的回顧[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2]田青剛,劉喜元,魏垚杰.紅二十五軍長征人物傳略[M].鄭州:河南省人民出版社,2019:1~27.
[3]李臣之,王虹.校本課程開發的本土味:邏輯、空間與限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6(01):28~34.
[4]郭純生.大學生生活園區德育研究——兼論回歸生活世界的德育[D].上海:上海大學,2014.
[5]高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