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新疆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電子社交平臺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影響調查研究——以伊犁師范學院為例”研究成果(2016YSY004)。
摘 要:電子社交平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不容小覷,本次調查研究分析伊犁師范學院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狀況,著重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使用電子社交平臺的現狀與出現的問題,并得出電子社交平臺有益于傳承民族文化的前景和實施策略,使電子社交平臺成為新時期民族文化傳承的新沃土。
關鍵詞:電子社交平臺;現狀;前景;新沃土
作者簡介:趙全偉(1989-),男,安徽亳州人,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學關系。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2
在當下,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電子通訊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潮流。在現如今的大學校園內,手機、電腦等都已十分普及,尤其手機通訊軟件的快速發展與應用,使得電子社交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伊犁師范學院少數民族大學生使用電子社交平臺的現狀
本論文選擇地處邊疆的伊犁師范學院為研究對象,以下簡稱伊師,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伊犁師范學院所在的伊寧市是古代烏孫國舊地,現在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在此學校讀書的少數民族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我所研究的對象就是在伊師就讀的本科學生,以民族、年級、專業、政治面貌、學生職務的不同來制作問卷。這樣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些學生運用社交平臺對民族文化傳播、傳承的影響。在電子社交興起之時,關于研究電子社交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就已十分可觀,但大多集中于電子社交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上面,注重大學生自身受社交平臺的影響后的變化。而本研究不關注于電子社交平臺對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關注,而是立足于大學生利用電子社交平臺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所產生的積極意義。
大學生擁有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全世界范圍內來說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比爾·蓋茨就是在大學期間癡迷電腦最后輟學創業的。在當年來說,電腦、手機都在生活中并不常見,但大學生作為勇于嘗鮮的一批人,對新鮮事物與生俱來地感興趣。在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問卷首先關注的該校本科學生是否使用電子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在伊犁師范學院的校園中,調研人員一共投放了150份調查問卷,其中合格的問卷144份。分析后,結果顯示學生的手機持有率在百分之百,同時又通過談話了解到部分學生擁有不止一臺手機,就是說學生使用社交平臺已相當普及化,這也為后續調查研究其運用電子平臺傳承民族文化的實施提供了基礎。也充分說明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移動電子設備的迅猛發展,使得電子社交活動已成為大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問卷調查與訪談分析
本次問卷為開放式問卷調查法,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間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作為補充,訪談20個學生,每個人的訪談時間為二十分鐘和半個小時不等。針對電子社交平臺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傳播傳統文化的影響進行調查,共發放150份問卷,問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44份。男生28人,女生116人。參與有效的問卷調查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及其人數有:哈薩克族(77人),維吾爾族(49人),回族(7人),東鄉族(2人),錫伯族(2人),塔吉克族(1人),蒙古族(4人),柯爾克孜族(1人),土族(1人)。
(一)民族文化如何在大學校園傳播遇到的問題
研究民族文化的傳承,既有助于我們認識文化的特性和規律,動態地把握人類的文化,又對我們正確處理現代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有積極的現實意義。[1]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現代化不是對立的,相反是可以和諧共存的。本次問卷調查旨在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利用電子社交平臺對自己本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的影響。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電子社交平臺現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當今大學生十分追捧的事物。一方面。電子社交平臺不知是為了聯絡感情、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傳播一種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網絡世界是虛擬的、復雜的,不惟全是有益信息,更多充斥著低俗、情色等五花八門的娛樂資訊。從這兩方面來看,電子社交平臺對文化傳承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發現在對民族認同感這一問題上,總體上學生對自己的民族具有很強烈的認同感。通過約談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之后,談及他們的民族身份之時,每個人都聲音洪亮地說自己屬于某一民族,而后談論的焦點關注于他們在使用電子社交平臺中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播、譯介等活動。比如,問卷中有關于是否用電子社交平臺(微信、QQ等)推介過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服飾、飲食、藝術品等)?經過統計發現,“有時”這一選項占比64.5%,“從不”占比23%,“經常”這一選項占比11.5%,“頻繁”僅占比1%,由此可以發現,大學生通過電子社交平臺對本民族文化傳播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這一定程度地反映在其使用的語言上,在使用電子設備時,用漢語的占80%,使用哈薩克語占總數的6%,維吾爾語占比10%,使用雙語地學生占比3%,其他語言僅占1%的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伊師學生使用這些電子平臺傳播、譯介自己本民族文化。在約談上也發現了類似問題,在伊師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只有在上課或者與漢族學生交流時使用漢語。但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在電子平臺上,這些大學生使用漢語的比例很高,這就造成了兩者的不對稱,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傳播、譯介本民族文化中有一定的障礙。從實際角度出發,少數民族學生的社交圈過于狹隘,喜歡扎堆于本民族的學生中,在拓展與非本民族的交流活動中常常很被動,其傳播的受眾也相應狹隘。
(二)增進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共同傳承、保護民族文化
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網絡社交平臺是現在最為流行的一種社交方式。一方面,網絡社交可以有效減少大學生交往隔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2]如果不摒棄自己狹隘的社交圈子,很難在大學校園里傳播、發揚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更不要說去傳承了。所有的不理解是建立在不了解之上的,我們都知道合格民族的習俗和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僅知道兩者不同,而不去了解為什么不同,在以后的生活、學習、生產過程中就會產生誤解,從而產生矛盾和對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維吾爾族學生在洗完手之后,非常討厭別人甩手,覺得這樣不潔凈,但是,有些民族的學生喜歡拿甩手開玩笑,覺得這是一種親昵的舉動。兩者的認知差異導致了兩者情緒上的對抗,產生不愉快的心情。假設,我們學校在開學之初,建立一個可以交流的社交圈,如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建立一個群,在群里大家把自己本民族的禁忌說出來,這即避免了矛盾和尷尬,也使其他民族的學生增長了相關知識。
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是本民族一個人的事兒,這是國家層面的大事兒。比如,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不只是哈薩克族喜歡,別的民族也喜歡,如果只是在把阿肯彈唱拘泥于草原,那么阿肯彈唱就會慢慢的消失。隨著現代化的進城,進城務工的少數民族同胞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就是,草原上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聽眾減少的情況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就如浮萍一般缺少根基,消亡不可避免。只有把民族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才會使更多的人感興趣,繼而喜歡、學習、傳承。從這一角度來說,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的,也是漢族的、維吾爾族的、回族的等民族的。因為接受,所以喜歡,這一切還是建立在了解之上。怎么去了解,成為擺在我們眼前的大事兒。電子社交平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這種新形式的社交方式,使我們互相了解成為了可能。
(三)電子社交平臺有益于傳承民族文化的前景與實施策略
以上分析了伊師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運用電子社交平臺傳播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所遇到問題與障礙。從中可以看出電子平臺在大學生中還沒有形成一種傳播文化的自覺性,只是單純地把社交平臺作為一種聊天、交友方式。又因為現實中交友圈的狹隘,使得這一情況有變得很不理想。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電子社交平臺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不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這中看法是十分武斷的。所以有些人建議多開設一些傳承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課程、建設校園民族特色文化等一些措施,意圖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能發揚光大。這樣的想法不錯,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會有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課業和擾亂了學生的學習安排,使得傳承民族文化成為一種負擔,會打消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的積極性。而電子社交平臺是集娛樂、社交、傳播信息于一體的平臺,在接受方面,相較于死板的教學方式更能調動學生去參與和組織活動。
在充分認識到電子社交平臺所展現的優勢后,下一步應該做的就是怎么使電子社交平臺發揮其應有的效用。第一步,就應該在宣傳上,應該建立一個民族特色文化介紹、傳播的微信公眾號以及相關的宣傳方式。積極引導大學生在課余時間了解傳統民族文化,可以細分為我們所熟知的服飾、音樂、飲食等板塊,進行有系統地介紹宣傳民族文化。第二步,應該促進不同民族間的學生多交流,以建立起電子社交平臺所具備的巨大關系網,使不同民族的大學生都融入進來,在交流和碰撞中建立了解和友誼。第三步,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積極合作共同完成傳播、傳承民族文化的工作。比如,以音樂愛好融合到一起的各民族學生可以籌備一場民族音樂會、舞臺劇等形式的活動,吸引老師與同學前來欣賞。最后,把這些活動的消息通過電子平臺這個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從而增加民族文化發揚的受眾,使校園里每個學生和社會上每個人都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分子。
三.結語
電子社交平臺的搭建已歷十數年,在這迅猛發展的網絡時代,大學生對電子社交平臺的了解、認識、接受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過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不斷涌現的新型的電子手段,在電子社交平臺上傳播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會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這也有利于新疆這一塊多元文化集合體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世林,論民族文化的傳承[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1995,(4).
[2]談鐘明,網絡社交平臺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中國成人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