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琳
論《邊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
朱婧琳
《邊城》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優美的篇章,文中對人性美的描述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向往,但也有其現實局限性。本文從高中生的角度就《邊城》中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和其局限性做了相關討論,對我們深入理解作者創作意圖和文章現實意義具有指導作用。
《邊城》 人性美 局限性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翠翠的愛情故事為依托,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述了湘西小鎮的風土人情。文章中處處都體現著人性美,對我們讀者的人性價值觀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同樣,《邊城》中對人性美的描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正是因為這種殘缺的美,才使得它在文壇經久不衰。
《邊城》對人性美的刻畫主要在人性的善良方面,包括人情和親情兩方面。
(一)人情美
《邊城》為我們描述了一座世外桃源,那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地方。湘西小鎮環境優美,生活在小鎮中的人們淳樸、善良,這里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世都流露著人情美。比如主人公的翠翠的祖父、船總順順,以及楊馬兵等,無一不體現出他們性格中的人性美。老船夫一輩子都守在渡口上,不為謀生,只為服務大眾。他的這種無私服務的精神,不僅他堅守了一輩子,在翠翠身上也得到了傳承。因此,當翠翠繼承祖父的事業,幫助別人渡河時,別人給她錢的時候她愣住了,最后追上母女倆,將錢還給了她們。船總順順年輕的時候吃過很多苦頭,因此他對貧苦人民十分同情,雖然他比較富裕,但是沒有一點有錢人的架子,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總是慷慨援助,是鎮上的大善人。
(二)親情美
親情美在《邊城》中也有很好的表現。翠翠與祖父之間的爺孫情,儺送和天保之間的兄弟情都體現出了小說的親情美。翠翠從小和祖父相依為命,生活雖然貧困,但他們善良的本性沒有一點缺失,同時,她對爺爺也表現出極大的依賴。翠翠經常給祖父唱歌,空閑時就和老黃狗一起,聽爺爺講故事。爺孫兩人之間的生活隨處可見親情的美好。
(一)過于理想
《邊城》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令人充滿了向往,但這畢竟是一個理想化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世外桃源是沒有的。因此,我認為《邊城》中的人性美過于理想化。社會環境是多元化的,人心也是復雜的,哪怕是再單一的環境,也會因為自身經歷不同而有不同的心性,而不都是善良、淳樸的。翠翠和祖父兩人的工作可以說就是渡船,但是他們卻不以此為謀生手段,那么,除開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用品之外,其他總會有一些需要購買的必需品,那他們要通過什么方式獲得這些必需品呢?所以,我認為文中的描述并沒有將現實生活的瑣碎考慮進去,缺少了一些生活的味道,過于理想。天保本身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在面對自己的弟弟儺送和翠翠時,自己在唱歌環節主動退出,這樣的描述不符合其性格特點,和現實情況也是不一樣的。總體來說,在《邊城》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善良的,沒有一個反面人物,甚至沒有一個內心復雜的人物,這不論在哪里,都是不符合現實生活的,所以說,《邊城》中對人性美的描繪過于理想。
(二)人性的單一
人作為一種高級生物,其情感應該是復雜的,但是在《邊城》中,除了對人物善良的塑造之外,在其他性格方面的描寫卻十分缺乏。文中除了對船總的一段描述表現出了他內心的不滿和不耐煩之外,其他都沒有走出和善的范圍。船夫擺渡了一輩子,從沒有和人發生過矛盾,全篇都是和諧的。此外,在對翠翠對待愛情的描寫上,也顯得有些單一,在愛上儺送之后,按理說單純的翠翠應該滿心滿腦都是儺送,但是從翠翠的語言和行動中的反應來看卻是相對平淡的,并沒有表現出她性格中其他的東西。
(三)男權主義明顯
《邊城》中的男權主義體現在對一類特殊人物—妓女的描寫上。她們都是一些寡婦或者被社會拋棄的人,為了生存,選擇進入這個行業。盡管在文中對這一群體做了一定美化,表現出的也是淳樸、善良的一面,但是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出舊社會男尊女卑的現狀,那時候,遺孀再嫁幾乎無法想象的,所以,她們不得已進入了這個行業。此外,文章中對男女關系的描寫,也延續著“男耕女織”的傳統,女人在一個家里的地位很低,男性占據著主導地位。《邊城》的主人公翠翠雖然是女的,但是整部作品中除了翠翠,其他女性人物很少,從事社會活動的都是男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男權主義。
總之,《邊城》中對人性的描寫,可以對我們正確價值觀的建立起到一個指導作用,具有廣闊而深遠的意義,但是,它也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心性。對于《邊城》中人性美局限性的分析,對于我們高中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現實意義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有助于我們形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獲得其他作為人的優秀品質。
[1]張菁.淺談沈從文《邊城》——美好人性的贊美與哀挽[J].小作家選刊,2016(6):245.
[2]陳麗娜.禮物饋贈與交換模式下人性的美丑重疊——以《邊城》為例[J].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6,29(3):37~41.
[3]劉曉烽.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談《邊城》之美[J].時代報告,2016(40):205.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